大漢興衰四百年:劉邦的祖先其實並不姓“劉”

漢朝,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國祚四百餘年,分為西漢、東漢兩大時期,在中國歷史上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最近我在與朋友的聊天中,發現許多人對於這段歷史,僅限於劉邦、項羽、呂后等初漢人物,或是東漢末年三國爭雄的歷史故事,為了彌補此類知識斷層的缺憾,故而有了系統性撰寫這段歷史的衝動,以求讓讀者可以客觀、輕鬆地瞭解大漢王朝的歷史全貌。這段歷史很長,我慢慢寫,大家慢慢看,今日先來聊聊劉邦的祖先究竟姓什麼?

大漢興衰四百年:劉邦的祖先其實並不姓“劉”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這段文字出自司馬遷所著《史記·高祖本紀》第一句。司馬公開宗明義,當即指出高祖劉邦(也就是劉季),是為“姓劉氏”,好像答案已經非常明瞭了。然而,這裡有一點我們需要搞清,司馬遷的《史記》雖被後世評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可是他所寫的史書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姓、氏不分。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簡單地說,姓是源頭,氏是分支。所以若想弄清劉邦的祖先究竟姓什麼的問題,那就應該先從源頭看起。

上古時期,只有八大姓,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姬”姓與“姜”姓。相信大家已經注意到了,這兩大姓皆有“女”字,只因最早的時候,我們是母系氏族社會,姓皆要與女有關。然而,隨著人類的不斷繁衍,八大姓似乎已經遠遠不夠,古時有“同姓不婚”的規定,如果再無新的姓出現,那麼人類可能會出現延續問題。此外,這時母系氏族漸漸向父系氏族過渡。故而,有了天子賜姓之說。如軒轅黃帝,就曾給他二十五個兒子中的十四個兒子賜姓,共賜了十二姓。而黃帝所賜的姓則與其子出生地相關。賜姓之後,那就是分封,讓他們建立屬於自己的家族。這時,氏則應運而生,早期的氏,大多根據其封地命名,比如顓頊帝,為高陽氏,乃是因為他輔佐少昊有功,被封於高陽之地。正如《左傳》記載:“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大漢興衰四百年:劉邦的祖先其實並不姓“劉”

此時,姓與氏的確定規則,基本建立起來了。然而凡事都有例外,當天下傳到了帝嚳的手中時,關於傳承的小意外發生了。帝嚳的第三個妻子慶都懷了身孕,併為他產下一子,就是後世所稱的“帝堯”。只是不巧的是,帝堯出生趕上了帝嚳母新喪,帝嚳奉母至孝,為其守喪三年,一直沒有空去管慶都他們母子。於是帝堯就在母親慶都的孃家住了下來。按照姓的傳承,一為天子賜姓,一為跟隨父姓,帝嚳姓姬,那麼帝堯也應該姓姬。但由於帝堯從出生到成長都在母親的孃家,故而跟隨了母姓。慶都的孃家為伊侯之國,後來遷徙到了祁(今山西祁縣),因此這個帝堯的姓就是伊祁,名為放勳,他的諡號則為“帝堯”。帝堯之後,子孫簡化其姓,改為“祁”。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帝堯禪位給舜的故事,起初四嶽建議帝堯將大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丹朱。但帝堯覺得丹朱不賢,後來將大位禪讓給了舜,而將丹朱封到了丹地,後來舜上位之後,又將其改封到劉邑,故而後代子孫以“劉”為氏,建立劉國,歷史上稱之為“祁姓劉氏”。

大漢興衰四百年:劉邦的祖先其實並不姓“劉”

劉氏宗族因此而建立,雖然歷經改朝換代,但劉氏香火不滅,直至傳到了劉累這一代。劉累,之所以名“累”,是因其掌心上有一個形如“累”字的掌紋。這個劉累確實是一個人才,他會養龍,因此被夏朝國君召進宮中,專門飼養龍,後因養龍有功,被賜為“御龍氏”。但好景不長,其中一條雌龍意外死了,劉累怕被追究,後隱居起來,為免被發現,又改回劉氏,劉氏再次得以繁衍生息。

劉累的後代又先後侍奉了商朝、周朝,並建立了一個小諸侯國。直到周宣王執政,其國被其所滅,其子隰叔逃到了晉國,做了晉國的士師,一個主掌刑名的官員。而後隰叔就以官職中的“士”為氏,改為了士氏,徹底在晉國紮根下來,繁衍子孫,在其後代中比較有名的,如士蒍、士會等人。

後來,晉獻公為了抗衡公族勢力,大力提拔異姓大夫,其中士蒍就是被提拔的卿士大夫之一,士蒍又因屢立奇功,被晉國國君分封了很多封地,故而他們的後代中,就又以封邑為氏,如隨氏、範氏。

士會,乃是士蒍之孫,承其祖上蔭封,在晉國朝堂上已具有一定勢力。因晉襄公去世,晉國朝堂上再次上演了奪嫡之爭,趙盾欲擁立公子雍為國君,於是就派士會前往秦國迎接公子雍回國。但後來晉國朝堂有變,趙盾因抵受不住襄公夫人的哭鬧,改立襄公之子為國君,並率兵抵抗公子雍及其護送的秦軍,士會恰在其中,秦軍戰敗,士會隨之逃往了秦國。

士會在秦國混得可謂風生水起,曾幫助秦國打敗晉國。趙盾為晉國長遠計,特地命壽餘去詐降秦國,實則是暗中請士會回晉國。士會見到壽餘之後,很快了解了他的心思,同時自己也有迴歸晉國故土之念。於是就假借和壽餘去幫秦國討魏地之名,出使晉國,從而回到了晉國。當時的秦國國君秦康公並沒有太過怪罪士會,並將士會妻子送回了晉國,但是士會之子卻留在了秦國,或許因為對父親拋棄的怨懟,也或許是為了保全自己,士會之子又改回了劉氏。劉氏這一脈徹底在秦國生根發芽,開支散葉,繼續繁衍。

然而,後來晉國發生了“三家分晉”的奪權事件,晉國國君被趕下了臺,晉國為三大氏族分而滅之。從此,晉國永遠地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三大氏族搖身一變,成為了三大諸侯國,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三大諸侯國中,魏國最先發力,湧現出魏文侯、魏武侯兩代雄主,任用吳起、李悝等人變法強兵,使魏國國力空前高漲,並以赫赫有名的魏武卒方陣雄霸中原,橫掃各國諸侯,並向西奪取了秦國的河西之地,秦國被迫退守函谷關,魏國可謂鼎盛一時。劉氏一脈也因此被迫遷入魏國。

大漢興衰四百年:劉邦的祖先其實並不姓“劉”

劉邦影視劇形象

後有劉氏子孫在魏國成為了大夫,擁有了自己的封地,劉氏家族得以保全與延續。後來秦國曆經商鞅變法,國力強盛,一血國恥,擊敗魏國,重奪河西之地。此時魏國國君魏惠王,為避秦軍鋒芒,將國都從安邑遷往了大梁,劉氏一脈也隨之去了大梁,這時劉清出生(劉邦的曾祖父)。後來劉清生了長子劉榮,將家從大梁遷往了封地豐邑(今江蘇豐縣),故號豐公。這一次劉氏終於安定下來了,劉榮在此生了劉煓,劉煓生了劉邦。

隨著秦國不斷強大,六國相互攻伐以致引發衰敗,秦國於公元前221年掃滅六國,完成一統大業。六國被滅之後,其後裔子孫並未全部誅殺,而是倖存了下來,他們有的以國為姓,以封地為氏,或者以氏為姓,總之非常混亂。為了便於區分與記錄,最後秦始皇將姓與氏徹底地統一到了一起,記錄或撰寫名字時也不用再區分姓或者氏,故而司馬遷在寫《史記》時,也是遵照了姓氏不分的原則。

綜上所述,高祖劉邦,其遠古祖先姓祁,為帝堯後裔,後因封地在劉邑(今河北唐縣),以“劉”為氏,後姓、氏融合,不做區分,故而為“姓劉氏”。

參考資料:《漢書》《資治通鑑》《史記》《左傳》

以上觀點,大家以為如何?歡迎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