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娥冤,她死前為何發下毒誓: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竇娥是元朝劇作家關漢卿的作品《感天動地竇娥冤》中的人物,竇娥在劇中是一位善良、樸實,但是一生又充滿了命運悲劇的底層婦女。

《竇娥冤》是關漢卿一生最為傑出和膾炙人口的作品,是中國古代悲劇作品演繹的極致。故事本身取材於《列女傳》中的《東海孝婦》。

關漢卿通過劇中女主人公悲劇命運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乃至無以復加,讓元蒙統治下現實社會的殘酷、混亂與黑暗昭然若揭。

竇娥冤,她死前為何發下毒誓: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竇娥冤》的主要故事情節

竇娥自幼喪母,其父竇天章是一個窮書生。父親因為上京趕考沒有盤纏,無奈將她賣與蔡婆婆家做童養媳。

不幸的是,竇娥來到蔡家兩年後,丈夫就暴病死去,婆媳二人從此相依為命。

當地有個地痞張驢兒,欺負婆媳二人無依無靠,逼迫蔡婆婆嫁給了自己的老爹張老兒,張婆婆性子軟弱,最後委曲求全。哪知張驢兒得寸進尺,隨後又脅迫竇娥與他成親。

竇娥寧死不屈,痛斥張驢兒。張驢兒因此懷恨在心,在竇娥給婆婆做的湯裡偷偷下毒,想要毒死蔡婆婆後逼竇娥就範。可是,陰差陽錯之下,張驢兒毒死了自己的父親。

一計不成的張驢兒惱羞成怒,把殺人之罪栽贓給竇娥,告到了楚州衙門。

衙門的知府是個貪官,暗地裡收受了張驢兒的賄賂,在衙門裡不斷折磨竇娥,試圖屈打成招。

竇娥原本寧死不屈,然而歹毒的知府不惜痛打一把年紀的蔡婆婆,逼得善良、孝順的竇娥最後含冤招供。

在刑場上,臨死前,竇娥都有冤無處申,有苦說不出。於是,她發下了三樁毒誓,想讓老天爺睜眼,為她辯辯自己的冤屈。這三樁毒誓分別是: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我們可以看出這三樁毒誓的對象由己及人,範圍從小到大,程度也是不斷遞進加深。這三樁毒誓蘊含了太多作者刻意而為之的寓意。

竇娥冤,她死前為何發下毒誓: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為什麼要發毒誓“血濺白練”?

“血濺白練”是竇娥的三樁誓願中為自己而發的一樁。故事中,竇娥在臨刑前對監斬官提出:要一領乾淨的席子,又要丈二白練(也就是兩丈白綾),掛在旗槍上。如果自己真的含冤莫白,刀過頭落時所有的熱血便都會沾在白練上。

竇娥真的有預感死後會血濺白練嗎?竇娥自己也不知道。只是通過竇娥在唱詞中提到兩個典故:萇弘化碧、望帝啼鵑。我們可以看到竇娥在悲劇命運裡最後的願望,她希望死得悲壯,以一個英雄主義的結局來昭示自己的冤屈,就像歷史上的萇弘和望帝一樣。

萇弘化碧的典故出自《莊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

春秋時期,萇弘是周敬王的臣子。他忠心侍主,卻在政治鬥爭中遭到誣陷和迫害,被流放到了蜀地。心灰意冷的萇弘為此憤憤不平,最終選擇自殺。蜀人為他的耿耿忠心而感動,將他的血藏於櫃中,三年後,化為碧玉。

望帝啼鵑也是一個類似的典故。相傳,戰國時期的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他不捨晝夜,一心治水,為蜀國解決了多年的水患,老百姓得以安居樂業。然而,他手下的宰相卻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奸詐之徒。他設計毒死望帝,還奪走了皇后。

死後的望帝因含冤而魂魄不散,化為杜鵑鳥,在春日裡晝夜悲鳴,直到吐血死去。

這兩個典故都用來比喻忠貞之人蒙冤致死,竇娥以此自比,希望自己死後能成為一個傳奇,好讓自己莫大的冤屈昭示天下。

竇娥冤,她死前為何發下毒誓: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為什麼要發毒誓“六月飛雪”?

古代的人在骨子裡是迷信的,他們敬畏神仙佛祖,敬畏那些超自然的現象。

竇娥所處的那個時代充斥著種種政治灰色地帶,官吏對底層百姓的欺壓永無止境,法律只為有錢的人服務,地痞惡棍在民間大行其道,地獄空蕩蕩而惡魔在人間。

社會制度依然沒有公正可言,法律無法捍衛老百姓心中的正義,他們只好把希望寄託給看不見也摸不著的上蒼。超自然的力量的救贖是他們最後一息尚存的希望。

因此,竇娥說,希望自己身死之後,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自己的屍首。

一方面,這說明臨死前的她對世間是絕望的,她只好帶著卑微和憤恨,祈求老天睜眼,還自己一個清白。一方面,雪是純潔的象徵,而她周圍的一切都是汙穢的。

竇娥希望雪能掩埋自己的屍首,也是一種對“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溝渠”的願望。再者,六月飛雪是違反自然規律的,如果真的發生,也是影射了這個世界是黑白顛倒,是非不分的。這也是竇娥在臨死前對這個世界的嘲諷。

竇娥冤,她死前為何發下毒誓: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為什麼要發毒誓“大旱三年”?

大旱三年是竇娥的三樁誓願裡面最為狠毒,持續時間最久,波及範圍最廣的一樁。

在古時候,天災是比人禍要可怕得多的東西。因為那時候人們對自然科學的很多現象都無法解釋,人類創造還沒有發展到一定水準,因此抵禦災害的能力是很薄弱的。

古代當官的人,最害怕的就是遇上天災。一方面,他們在天災面前往往束手無策,只能看著百姓身處水深火熱。另一方面,對那些貪官汙吏而言,一旦遇上這種災年,他們就無法從百姓身上抽到更多的油水,朝廷也會給他們施加壓力。

這樁誓願就體現了竇娥對整個社會的憤恨。地痞張驢兒欺凌弱小固然可恨;知府收受賄賂、助紂為虐則更勝一籌;重要的是,整個社會已經是一個完全不講求公正的社會,做一個好人的信念就這樣一點點消解。

其實竇娥最初是一個很善良的女子,面對生活的種種不幸和困頓,她很少抱怨,只是安分守己地和婆婆二人相依為命。並且,她善良到什麼地步呢?她在受刑前,還請願不要讓婆婆蔡氏看自己的屍首,因為她怕老人家悲痛。

就是這樣一個連死都不願意牽累家人的善良女子最後發出了這樣狠毒的誓言,可見當時的社會是多麼陰暗,把這樣一個心底純良的女子逼上絕路,不給一個好人一條活路。

竇娥冤,她死前為何發下毒誓: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故事的最後,三樁誓願全部實現是竇娥反抗的最終結果。這種超現實主義描寫手法賦予了這個悲劇擲地有聲的力量。竇娥的死也是給世人留下的一曲對抗社會不公和黑暗的迴腸蕩氣的悲歌。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