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血清學檢測“陽性”變成“陰性”——策略不同導致結果不同

梅毒血清學檢測“陽性”變成“陰性”——策略不同導致結果不同

今天跟各位分享的一個關於梅毒實驗室檢測策略的病例。

先看下面的檢測結果:

梅毒血清學檢測“陽性”變成“陰性”——策略不同導致結果不同

患者是否梅毒感染?

這個結果如果按照下面的檢測策略1,血清學檢測特異性抗體和非特異性抗體雙陽性,應該考慮存在梅毒螺旋體感染可能了。

梅毒血清學檢測“陽性”變成“陰性”——策略不同導致結果不同

這個策略被很多實驗室採用;有什麼問題麼?

從日常的實驗室結果來看還是有漏洞的。

(1)認為TT實驗和NTT實驗雙陽性的結果是可靠的;但是忽略了TT實驗和NTT實驗都存在較多的假陽性;

(2)TT實驗和NTT實驗檢測的是不同性質的抗體,個人以為二者之間不具備互相確證的理論基礎;

(3)認為TT陽性而NTT陰性的結果是矛盾的或者可疑的,因此需要進行TPPA確證實驗。但是TT陽性且NTT陰性的結果本身也是一種合理的結果:首先是極早期梅毒在TT陽轉後NTT可以呈陰性,其次經有效驅梅治療後TT持續陽性而NTT陰轉也是判斷梅毒治癒最好的標準;第三未經治療的梅毒感染晚期,也可能會出現TT持續陽性而NTT陰轉,儘管這種現象很少見。

由此,我們實驗室採用的是另一種策略。此處簡稱策略2。按照策略2,患者結果又會是怎樣呢?

梅毒血清學檢測“陽性”變成“陰性”——策略不同導致結果不同


梅毒血清學檢測“陽性”變成“陰性”——策略不同導致結果不同

依據策略2的結果,可以看到TPPA檢測倍提前了,採用TPPA直接確證TP抗體事實上也是符合篩查與診斷流程的。何以見得?第一,常用的ELISA法檢測TP-Ab、化學發光法檢測TP-Ab、TPPA、TPHA等都屬於TT實驗,都檢測的是血清中存在的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因此符合一般採用的兩種方法檢測結果可以相互確證的理論基礎;第二,兩種方法相互確證並不是隨意的,依據串聯實驗的原則,應該使用靈敏度高的方法進行初篩,儘可能篩選出陽性(也包括假陽性的樣本),確保陰性結果就是真陰性,應該使用特異性高的方法作為第二種方法,以儘可能的排除假陽性,確保陽性結果是真陽性,基於此,用靈敏度高的ELISA法或者化學發光發作為第一種方法篩查TP-Ab,用目前特異度得到普遍認可的TPPA或者TPHA作為第二種方法進行確證,這樣的流程才是符合篩查流程的。

在策略2中,經TPPA確證為陽性者可以認定為梅毒感染者(包括既往感染者和現正感染者),進一步做NTT實驗定量檢測以判定活動度或者檢測療效;經TPPA確證為陰性者可以認定為TP-Ab初篩假陽性,實際上患者為TPPA陰性,患者也無需在做NTT實驗,從而既通過串聯實驗排除了TP-Ab的假陽性,避免了TT實驗假陽性給臨床和患者帶來的干擾,又避免了TT陰性NTT陽性這一常見的矛盾結果。

患者劉某的結果實際上依據策略2來看,顯然患者化學發光發初篩的TP-Ab是假陽性,RPR結果也屬於生物學假陽性。最終我們只報告TPPA陰性或者TP特異性抗體陰性(TPPA法),既客觀報告了結果,又使臨床醫生和患者避免了假陽性結果的誤判以及心理負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