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點擊上面藍字關注“全球客家名人堂”,跟著客家名人看世界,原創隨筆為主。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今天在北京艎海傳奇海鮮自助餐廳(朝外大街豐聯廣場),與來自龍巖、梅州的一眾客家鄉賢一起,品嚐了吳盛偉、林燕、吳榮新等幾位低調名主廚的地道客家菜。

菜品食材皆是客家鄉賢們從老家空運而來,並親手製作。一時間舌尖又品嚐到了家鄉的味道,溫暖妥帖得很。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滿桌的客家好菜(攝影:客名君)

這次的客家美食太豐盛,有吳氏私家牛肉丸、簸箕粄、石斛老鴨湯、河田雞……平時客名君寫文章總是偏長,所以今天想惜字如金,只介紹其中一道客家特色小吃,就是龍巖客家的簸箕粄。其他以後慢慢介紹。

什麼叫簸箕?簸箕是我們客家人從小在鄉間常見的,可以盛、挑、鏟的竹製器具。客家人從下面的圖中可以立刻找到。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我們常見的簸箕是可以挑的,有兩個長把手,而簸箕粄是在圓形的簸箕上做的。今天吃到的簸箕粄,瑩潤美味,形似春捲,樣子如下: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剛上桌的簸箕粄(攝影:劉增榮)

簸箕粄是著名客家小吃,發源於龍巖上杭縣官莊畲族鄉。過去,是用米漿均勻攤在簸箕中蒸熟後包餡,因此得名。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剛卷好的簸箕粄(攝影:劉增榮)

與粵贛兩省接壤的閩西武平縣,3萬多人的縣城,據說賣簸箕板的小吃店就有100多家。如按人口計算,每300多武平城關人就擁有一家賣簸箕粄的小吃店。據說武平的簸箕粄大多隻開早市做早點供應。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快被大家搶光了的簸箕粄(攝影:客名君)


簸箕粄的味道真是美絕,但是每家的餡兒不盡相同。上杭人把簸箕粄叫“捲筒米”。簸箕粄的樣子,有些像廣州腸粉或梅州捆粄,但是其實並不一樣。

廣州腸粉長這樣,潮州人也吃。裡面的餡兒和簸箕粄比起來,要簡單一些。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廣州腸粉(來自網絡)


梅州捆粄比簸箕粄短一些,餡料也不一樣,來自豐順,就是他信英拉的祖籍地豐順。這裡也是央視常常光顧的美食之鄉,2018年舌尖2拍攝的全牛宴,就是在豐順。閩西連城也有捆粄。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梅州捆粄(網絡圖片)


簸箕粄是怎麼做的呢?

過去是要先用石磨磨出米漿來,然後攤在簸箕上,同時備好餡兒。米漿初凝,就放到蒸籠中蒸熟。然後切成塊兒,包上餡兒,捲成卷兒,撒上料兒。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推磨的客家妹子(來自網絡)

舊時,石磨就是客家妹子的寶貝,可以變出各種粉,各種豆漿、米漿來。可以腦補一下那個畫面,穿著大襟衫、戴著頭巾的客家妹子把各種美味的綠色食材,做成好吃的食品,用來招待客人。

美食的炮製總有一個過程,製作者的匠心貫穿其中,讓我們想起家鄉人忙碌的畫面。這次簸箕粄的製作過程,也不例外。

做簸箕粄的主廚林燕,來自龍巖上杭官莊畲族鄉,此地正是簸箕粄的發源地。既是客家妹子也是客家媳婦的她,從小就喜歡老祖宗傳下的這門手藝兒,當然,也是熱愛客家美食的“吃貨”。

美食炮製不厭其工,林燕從中午一點來鍾就開始忙碌了。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攤米漿(攝影:劉增榮)

第一步,將打好的雪白米漿,均勻地攤在簸箕中。旁邊,各式各樣的餡料已經弄好,香菇、四季豆、筍丁……來自她的獨家配方。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放餡料(攝影:劉增榮)


第二步,當整個簸箕都攤滿米漿,放到蒸鍋中。

蒸熟後,趁熱剝下,在簸箕上攤平,按一定的配比放上餡料。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卷玉帶(攝影:劉增榮)

第三步,拈住米粄兩邊捲成長條,將餡料裹在裡面。

每卷一個簸箕粄,大體需要五分鐘。

卷好之後,在上面澆上做好的調味汁,大功告成!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簸箕粄特寫,裡面的餡兒方顯技術一流

(攝影:客名君)


簸箕粄,既然是武平、上杭一帶客家人的待客佳品,像這樣名字這麼有特色的小吃,往往都有故事。簸箕粄,是怎麼來的呢?有什麼故事嗎?

客名君查了查,也問了問,原來,是一個感恩的故事。


據說過去武平有位中年漢子外出學藝經商,三年多來杳無音信。一年中秋前夕忽然回來了,家人和鄰里紛紛賀喜。妻子告知丈夫,三年多來多虧鄉親熱心相助才得以維持生活。漢子聽了感動不已。為答謝鄉親們,夫妻倆決定中秋節給大家做點好吃的。

第二天天剛矇矇亮,漢子就起床,操起柴刀徑直向屋後的山上走去,不一會兒找回一根碗口粗的毛竹,劈開後剖成一片片的竹篾,用竹篾編織了一個圓如滿月的竹匾簸箕。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簸箕(來自網絡)

妻子坐在旁邊一邊看一邊琢磨,忽然有了靈感。遂將自己親手種出的米放進石磨磨成米漿,接著用小勺把米漿均勻地舀到簸箕裡,再放入鍋中。蒸至鍋中的水開後,揭蓋取出簸箕,趁熱將簸箕上的“米漿”剝下。

已熟的米漿又白又薄又柔軟,如凝脂白玉一般,包上做好的餡料捲起。做出來像一條帶子,她就隨口取名為“帶子粄”。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形似玉帶的簸箕粄(攝影:林敏 )

眾鄉親吃著夫妻倆一起製作的新奇食品,個個喜笑顏開,讚不絕口。據說還有鄉親吃了簸箕粄後,不久就生了兒子……(這個倒是奇了!)

夫妻倆把做法告訴鄉親,因為使用簸箕,這種因感恩而用心創造的食品漸漸被大家傳名為“簸箕粄”。之後,簸箕粄的美名,越傳越廣。

據說,武平、上杭的客家人在逢年過節或糧食豐收或有親朋好友光臨時都會做簸箕粄,好客之俗寓於其中。如今,簸箕粄,成了外出武平客家人、上杭客家人品味和寄託鄉愁之物。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客家土樓(來自網絡)


所謂鄉愁,就是我們的味蕾留著年少時對故鄉味道的深刻記憶,而當身居異鄉,這個記憶就浮泛起來,只有地道的美食,才能消解某種空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客家人在異鄉吃到地道的客家菜,會覺著溫暖妥帖的緣故吧。

就像《風味人間》裡面說的:“有多少人遠離故土定居他鄉,就有多少人追根溯源尋找同族,食物也是如此;每一次當我們追問自己來自何方,也開啟了對風味的尋根之旅。”

“地道”,就是我們的舌尖和家鄉的一次完美連接,一次完美的尋根之旅。再次感謝製作美食的各位鄉賢!

可按人名或關鍵詞查找瀏覽客名堂的

全部歷史文章

~~ ~~ ~~ ~~ ~~ ~~ ~~ ~~ ~~ ~~

關注這個號的人,都是有趣有品位有格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