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全球客家名人堂”,跟着客家名人看世界,原创随笔为主。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今天在北京艎海传奇海鲜自助餐厅(朝外大街丰联广场),与来自龙岩、梅州的一众客家乡贤一起,品尝了吴盛伟、林燕、吴荣新等几位低调名主厨的地道客家菜。

菜品食材皆是客家乡贤们从老家空运而来,并亲手制作。一时间舌尖又品尝到了家乡的味道,温暖妥帖得很。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满桌的客家好菜(摄影:客名君)

这次的客家美食太丰盛,有吴氏私家牛肉丸、簸箕粄、石斛老鸭汤、河田鸡……平时客名君写文章总是偏长,所以今天想惜字如金,只介绍其中一道客家特色小吃,就是龙岩客家的簸箕粄。其他以后慢慢介绍。

什么叫簸箕?簸箕是我们客家人从小在乡间常见的,可以盛、挑、铲的竹制器具。客家人从下面的图中可以立刻找到。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我们常见的簸箕是可以挑的,有两个长把手,而簸箕粄是在圆形的簸箕上做的。今天吃到的簸箕粄,莹润美味,形似春卷,样子如下: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刚上桌的簸箕粄(摄影:刘增荣)

簸箕粄是著名客家小吃,发源于龙岩上杭县官庄畲族乡。过去,是用米浆均匀摊在簸箕中蒸熟后包馅,因此得名。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刚卷好的簸箕粄(摄影:刘增荣)

与粤赣两省接壤的闽西武平县,3万多人的县城,据说卖簸箕板的小吃店就有100多家。如按人口计算,每300多武平城关人就拥有一家卖簸箕粄的小吃店。据说武平的簸箕粄大多只开早市做早点供应。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快被大家抢光了的簸箕粄(摄影:客名君)


簸箕粄的味道真是美绝,但是每家的馅儿不尽相同。上杭人把簸箕粄叫“卷筒米”。簸箕粄的样子,有些像广州肠粉或梅州捆粄,但是其实并不一样。

广州肠粉长这样,潮州人也吃。里面的馅儿和簸箕粄比起来,要简单一些。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广州肠粉(来自网络)


梅州捆粄比簸箕粄短一些,馅料也不一样,来自丰顺,就是他信英拉的祖籍地丰顺。这里也是央视常常光顾的美食之乡,2018年舌尖2拍摄的全牛宴,就是在丰顺。闽西连城也有捆粄。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梅州捆粄(网络图片)


簸箕粄是怎么做的呢?

过去是要先用石磨磨出米浆来,然后摊在簸箕上,同时备好馅儿。米浆初凝,就放到蒸笼中蒸熟。然后切成块儿,包上馅儿,卷成卷儿,撒上料儿。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推磨的客家妹子(来自网络)

旧时,石磨就是客家妹子的宝贝,可以变出各种粉,各种豆浆、米浆来。可以脑补一下那个画面,穿着大襟衫、戴着头巾的客家妹子把各种美味的绿色食材,做成好吃的食品,用来招待客人。

美食的炮制总有一个过程,制作者的匠心贯穿其中,让我们想起家乡人忙碌的画面。这次簸箕粄的制作过程,也不例外。

做簸箕粄的主厨林燕,来自龙岩上杭官庄畲族乡,此地正是簸箕粄的发源地。既是客家妹子也是客家媳妇的她,从小就喜欢老祖宗传下的这门手艺儿,当然,也是热爱客家美食的“吃货”。

美食炮制不厌其工,林燕从中午一点来钟就开始忙碌了。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摊米浆(摄影:刘增荣)

第一步,将打好的雪白米浆,均匀地摊在簸箕中。旁边,各式各样的馅料已经弄好,香菇、四季豆、笋丁……来自她的独家配方。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放馅料(摄影:刘增荣)


第二步,当整个簸箕都摊满米浆,放到蒸锅中。

蒸熟后,趁热剥下,在簸箕上摊平,按一定的配比放上馅料。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卷玉带(摄影:刘增荣)

第三步,拈住米粄两边卷成长条,将馅料裹在里面。

每卷一个簸箕粄,大体需要五分钟。

卷好之后,在上面浇上做好的调味汁,大功告成!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簸箕粄特写,里面的馅儿方显技术一流

(摄影:客名君)


簸箕粄,既然是武平、上杭一带客家人的待客佳品,像这样名字这么有特色的小吃,往往都有故事。簸箕粄,是怎么来的呢?有什么故事吗?

客名君查了查,也问了问,原来,是一个感恩的故事。


据说过去武平有位中年汉子外出学艺经商,三年多来杳无音信。一年中秋前夕忽然回来了,家人和邻里纷纷贺喜。妻子告知丈夫,三年多来多亏乡亲热心相助才得以维持生活。汉子听了感动不已。为答谢乡亲们,夫妻俩决定中秋节给大家做点好吃的。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汉子就起床,操起柴刀径直向屋后的山上走去,不一会儿找回一根碗口粗的毛竹,劈开后剖成一片片的竹篾,用竹篾编织了一个圆如满月的竹匾簸箕。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簸箕(来自网络)

妻子坐在旁边一边看一边琢磨,忽然有了灵感。遂将自己亲手种出的米放进石磨磨成米浆,接着用小勺把米浆均匀地舀到簸箕里,再放入锅中。蒸至锅中的水开后,揭盖取出簸箕,趁热将簸箕上的“米浆”剥下。

已熟的米浆又白又薄又柔软,如凝脂白玉一般,包上做好的馅料卷起。做出来像一条带子,她就随口取名为“带子粄”。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形似玉带的簸箕粄(摄影:林敏 )

众乡亲吃着夫妻俩一起制作的新奇食品,个个喜笑颜开,赞不绝口。据说还有乡亲吃了簸箕粄后,不久就生了儿子……(这个倒是奇了!)

夫妻俩把做法告诉乡亲,因为使用簸箕,这种因感恩而用心创造的食品渐渐被大家传名为“簸箕粄”。之后,簸箕粄的美名,越传越广。

据说,武平、上杭的客家人在逢年过节或粮食丰收或有亲朋好友光临时都会做簸箕粄,好客之俗寓于其中。如今,簸箕粄,成了外出武平客家人、上杭客家人品味和寄托乡愁之物。


簸箕粄,源自感恩的客家小吃


客家土楼(来自网络)


所谓乡愁,就是我们的味蕾留着年少时对故乡味道的深刻记忆,而当身居异乡,这个记忆就浮泛起来,只有地道的美食,才能消解某种空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客家人在异乡吃到地道的客家菜,会觉着温暖妥帖的缘故吧。

就像《风味人间》里面说的:“有多少人远离故土定居他乡,就有多少人追根溯源寻找同族,食物也是如此;每一次当我们追问自己来自何方,也开启了对风味的寻根之旅。”

“地道”,就是我们的舌尖和家乡的一次完美连接,一次完美的寻根之旅。再次感谢制作美食的各位乡贤!

可按人名或关键词查找浏览客名堂的

全部历史文章

~~ ~~ ~~ ~~ ~~ ~~ ~~ ~~ ~~ ~~

关注这个号的人,都是有趣有品位有格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