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印度“種姓制度”的無神論鬥士:如來佛祖釋迦牟尼

如是我聞,佛教那些事兒(第一部分)

要弄清楚中國現在的佛教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必須先把時間撥往2500年前,即公元前6世紀,座標定位在古印度,關於這個和中國並稱文明古國的古印度,大家並不陌生,但是似乎對它也並不怎麼了解,其實古印度的範疇並不僅僅是現在的印度這個國家,它還包括了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等國家在內,也就是說古印度並不是某個國家,而是一堆國家的總稱,類似“江南”不是某個省一樣,我們無需清楚整個古印度的歷史,只需記住一個特徵就行:種姓制度。

對抗印度“種姓制度”的無神論鬥士:如來佛祖釋迦牟尼

所謂“種姓制度”,是古印度的一種極為標誌性的社會體系,其以“血統論”為理論基礎,把人分成四等,從高到低依次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婆羅門主要是王族和祭司集團,處於社會的最頂端,是統治階層;

剎帝利主要是軍政貴族集團,負責拱衛婆羅門;

吠舍主要是農民和商人,負責納稅;

首陀羅主要是原始土著,負責一切髒活累活,是最低賤的階層。

對抗印度“種姓制度”的無神論鬥士:如來佛祖釋迦牟尼

四個種姓之間不允許互換身份,不允許通婚,出生時是哪個階層,終身都是這個階層,這個制度一直到1947年才被廢止,可見它在印度是有多麼地深入人心。

說到這,婆羅門教可以登場了,顧名思義,這個宗教就是由“婆羅門”這個種姓創建的,是一種統治民眾的工具,它的基本教義有四個:業報輪迴、祭祀萬能、吠陀天啟、梵我合一。

先說第一個“業報輪迴”的意思:掌控這個世界的神秘力量叫“業力”,四個種族的生死全部處於“業力”的作用之下,無法自行擺脫,永遠在“六道輪迴”中循環往復。可以想象,這個教義無疑是最符合統治階層口味的,如果大家都信這一套,那麼社會階層固化,每個人都安分守己,認命從運,社會將會無比和諧美滿——這是不是讓你想到了西周的“宗法制”?

簡單地說一下第二和第三條教義,所謂“祭祀萬能”,就是說要特別重視祭祀這個活動,這個是所有宗教的一個共性;所謂“吠陀天啟”,就是說婆羅門教以《吠陀經》為最高經典,“天啟”的意思就是“神的啟示”。

重點說一下第四條“梵我合一”這個教義。

婆羅門教是個多神崇拜的宗教,教內有三個最高的主神,分別是:梵天、毗溼奴、溼婆。

對抗印度“種姓制度”的無神論鬥士:如來佛祖釋迦牟尼

梵天是創世神,是一切的主宰;毗溼奴是守護神,拯救世間的危難;溼婆是毀滅神,破壞世間的一切,在印度,很多人都供奉溼婆神,他的坐騎是一頭牛,所以印度人不殺牛、不吃牛肉的傳統就是源於對溼婆神的崇拜。

前面說到,在婆羅門教看來,萬事萬物都處於業力之中,無法解脫,不過凡事都有例外,由於梵天是一切的主宰,自然也就是業力的主宰,梵天可以跳出輪迴,如果你能與梵天合一,達到天人一體的境界,你就也可以跳出輪迴,擺脫業力的束縛,達到永生,這就是“梵我合一”。

換句話說,印度人從梵天神這裡提煉出了一個叫“梵”的東西,認為它是這個世界的本質,是永恆不變的究極真理,而作為凡人的我們,需要通過努力的修行來達到這種境界。這個很有意思,大家想一想朱熹提出的“天理”,看一看朱子理學和陽明心學的修行方式,是不是覺得和“梵我合一”非常像?其實二者確實有淵源,這裡先埋個扣兒,文章的最後還會說到。

總結一下:婆羅門教認為,世界處於“業報輪迴”之中不斷變化,只有“梵”是永恆的,而“我”要想擺脫輪迴,達到永生,唯一的途徑就是“梵我合一”。

請大家記住上面這句話,佛教最底層理論的源頭在這裡。

對抗印度“種姓制度”的無神論鬥士:如來佛祖釋迦牟尼

婆羅門教在古印度流傳開來後,其教義已經深深地紮根在了印度人的腦海裡,可是,無論統治階層怎樣束縛思想,總會有那麼一個時刻出現反彈,此時就會產生思想大爆發,人類第一次思想大爆發是在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在這個時期歐洲出現了以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古希臘賢哲,中國出現了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諸子百家,而在古印度,出現了以釋迦牟尼為代表的佛教,這個時期被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稱為“軸心時代”。

對抗印度“種姓制度”的無神論鬥士:如來佛祖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是個尊稱,他的本名叫喬達摩•悉達多,履歷大家都很清楚,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子,屬於剎帝利種姓,29歲那年出家修行,35歲大徹大悟,創立佛教(其實他活著的時候還沒有“佛教”這一說,他死後很久才逐漸形成了佛教),他的尊號有很多,釋迦牟尼、如來佛、世尊等等,為了表述方便,我在此使用他最常見的尊號:佛陀。

在佛陀生活的年代裡,古印度湧現出了一大批與婆羅門教的教義所對立的思想流派,史稱“沙門思潮”,佛陀就是其中之一,雖然在當時並不是影響力最大的,但是千年之後來看,他的思想卻是其中最鶴立雞群的。

對抗印度“種姓制度”的無神論鬥士:如來佛祖釋迦牟尼

既然佛陀的思想是反對婆羅門教的,那麼我們就來具體看看他在哪些地方唱了反調,而又在哪些地方是一脈相承,回到上一章的這句話:婆羅門教認為,世界處於“業報輪迴”之中不斷變化,只有“梵”是永恆的,而“我”要想擺脫輪迴,達到永生,唯一的途徑就是“梵我合一”。

首先是第一個前提“業報輪迴”,從後世的記載和諸多佛經來看,佛陀並沒有否認這個前提,證據就是佛教“四諦”(“諦”就是真諦的意思)之一的“苦諦”,意思就是說人世間一切皆苦,連享樂都是苦的,因為世人全部都處於業力的作用之下,無法解脫,永遠輪迴,借用大家很熟知的一句話,叫:苦海無邊。所以佛陀是反對自殺的,因為自殺無法中斷業力,依舊處於六道輪迴之中,是為“有漏皆苦”。

其次是第二個前提“梵天永恆”,這一條明顯佛陀是反對的,證據就是他親口說的一句話:“諸行無常”,意思就是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方生方滅,變幻無常的,不存在一個叫“梵”的恆常不變的東西,連梵天神也無法永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佛陀其實是個無神論者。

最後是結論“梵我合一”,這一條是佛陀思想與婆羅門教教義根本衝突的地方,婆羅門教認為存在著主宰者,那就是梵天,而佛陀認為,沒有梵天,也沒有我,沒有任何東西能主宰你,包括你自己也不能主宰你,因為你認為的這個“你”,其實是不存在的,這叫做“諸法無我”,想要脫離苦海,唯一的辦法不是“梵我合一”,而是“涅槃寂靜”。

剛才這段話有些燒腦,不急,我後面會慢慢解釋,先回顧一下我打引號的三句話: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就是佛陀“三法印”,是鑑定佛法真偽的標誌,之所以佛陀要把這三句話作為標誌,明眼人應該已經看出來了,因為這是他反對婆羅門教最根本教義的東西,這是佛陀的立場,所有背離了這個立場的思想,統統都不是佛陀所認為的“佛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