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西瓜、南瓜、冬瓜,有沒有北瓜?

沈偉鵬


除了西瓜、南瓜、冬瓜,有沒有北瓜?這個問題小的時候,長輩們經常和我們說這事,老人們口口相傳的是鬼怪故事,但我們都不信,以至於是怎麼說的,早已忘得一乾二淨。

其實,不止沒有北瓜,也沒有東瓜,不過東西南北,剛好東和冬同音,人們就拼湊出這麼一個問題而已,更沒有什麼亂七八糟的北瓜鬼怪故事。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群眾的文化水平。

同時,東西南北中,其中南瓜和西瓜是八竿子打不到一起,南瓜是蔬菜類,西瓜是水果類,誰把它扯到一起,我也真服他了。

不過話說回來,西瓜、冬瓜、南瓜都是我喜歡的東西。

小時候,家裡種得最多的就是南瓜了。南瓜種植技術要求不高,在坡地上挖個坑,丟幾個種子下去,等到苗子長了,撿些豬屎牛屎作肥,不用什麼管理,保你大收成。

現在南瓜的利用價值更大了,南瓜苗就是上等青菜,上湯南瓜苗是深受普通家庭喜歡的一道青菜。

冬瓜在我們那裡也是一種普遍的存在,最多的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種植。冬瓜寡油,吃得最多了看到都怕。

現在生活好了,大家都喜歡清淡的東西,冬瓜排骨湯是我的喜歡喝的湯。

最後說說西瓜,在我們這裡種植相當的普遍,但不同於南瓜和冬瓜家家戶戶種植,一般都是種植大戶種植。西瓜作為一種水果,對技術要求更高,更多是規模種植。

不管是冬瓜、西瓜還是南瓜,喜歡就是好瓜。

喜歡請點贊、留言。更多瞭解請關注【三農通訊員】。


三農通訊員


小時候和您一樣,我也會經常問我媽媽一個問題:“西瓜夏天吃過,冬瓜做粉條菜吃過,北瓜我們院子裡就種了,那有沒有南瓜呢?南瓜長什麼樣子呢?”

之所以我小時候和您的疑惑剛好相反是因為,在我們河北老家稱一種口感和南瓜類似的瓜類叫做“北瓜”,北瓜特別皮實,基本上不用怎麼照料就可以一直瘋長,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在院子裡種上三兩棵,入夏了北瓜的藤蔓爬滿了院牆,和爬山虎似的給或新或舊的院牆披上了一層綠色的罩衣,初秋開始結果,一直結到入冬,直至藤蔓枯萎。北瓜除了無需照料易存活還特別能結果,我們家一年種上三四棵,不僅能滿足十里口的大家庭吃,還能多出不少來送給我的幾個姑姑家。

我們口中所說的北瓜和市售南瓜主要區別在於形狀,和超市常見的扁扁圓圓的南瓜不同,我們自家種的北瓜一般都不是圓的,更偏向於長條形,或一頭大一頭小,或粗細均勻,特別像市場上常見的大冬瓜的形狀。外皮多是土色間或有些淺黃或淺綠色的花紋,沒有全部是深綠或者金黃的那種顏色的。口感和一般南瓜一樣比較綿密,但甜度沒有貝貝南瓜那麼高。多是晚上熬小米粥的時候講北瓜洗淨去瓤切大塊後一起下鍋熬。北瓜的皮並不厚,但因為生的北瓜質地比較硬,去皮比較困難都是直接帶皮下鍋煮,吃的時候吐皮就好。


暖暖尚


【點擊右上角的藍色按鈕,關注“愛農幫”,獲取更多農資訊】瓜界“東南西北”都是誰?

我都已經無力吐槽上海的天氣了……

屋外驕陽似火不敢出門,終於等來了打雷下雨,想著可以涼爽一下,結果發現毫無涼爽可言!不僅熱還悶,一場大雨只是讓我們從“燒烤模式”切換到“蒸煮模式”而已。

所以,還是……

空調WiFi西瓜,葛優同款沙發

往那一趴,熬過40度的暑假。

愛農幫每次吃西瓜的時候都會思考一個非常深刻的問題。

為什麼有冬瓜、南瓜、西瓜,但卻沒有北瓜呢?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二十多年了,今天為了紀念上海的最高溫,我們把它搞清楚吧!

西瓜為什麼叫做“西瓜”,這個問題存在著兩個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西瓜原產於非洲,自西域傳來,所以就叫做“西瓜”。

另一種說法是,在神農嘗百草的時候,神農吃到這個瓜,覺得水多肉稀,就叫它“稀瓜”,傳著傳著就變成西瓜了(個人認為這個說法不靠譜,什麼叫做“傳著傳著就……”就是沒查清楚沒根據嘛!)

西瓜汁水豐盈,甘甜可口。但你知道當你在吃西瓜的時候吃的是什麼嗎?

從植物學上來講,我們吃西瓜主要吃的是它發達的胎座瓜瓤,就是種子的著生部位,嗯……換算一下到人類同等部位,就相當於胎盤了……(si不si有點吃不下的感覺?哈哈哈)千萬別嫌棄,夏天還要靠西瓜續命呢。西瓜是涼性水果,夏天適當吃一點,降溫解暑效果還是棒棒的!

南瓜為什麼叫南瓜?

這個也跟傳入地域有關。

南瓜原產墨西哥、北美那塊,因為南瓜可長時間儲存,葡萄牙人就帶著南瓜遠洋航行到中國,南瓜很可能就先從廣東、福建的口岸登陸中國,相對於方位是在南方登陸,所以就叫它南瓜啦

至於冬瓜……

它的名字就跟地方沒關係了(要不就叫做“東瓜”了……),冬瓜皮厚耐放,在蔬菜匱乏的冬天也能吃到它,就叫做冬瓜嘍。

最後只剩下一個終極問題了“到底有沒有北瓜?”

答案是有的!

但是“北瓜”究竟是哪個瓜還不是很好解釋,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北瓜”在中國各地的方言叫法十分混亂,有的人將“西葫蘆”叫做“北瓜”,有的人將整個南瓜家族都稱為“北瓜”,還有地方將冬瓜稱為“北瓜”。

對於老百姓來說,北瓜是一個非常地方的概念。

不過,(大概是為了世界和平)官方還是給出了一個北瓜的定義,1988年頒佈的國家標準GB 8854-1988《蔬菜名稱(一)》中用“筍瓜”作為北瓜的正式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所以,筍瓜就是北瓜,北瓜就是筍瓜,它倆才是唯一的官配啊!

希望以上內容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分享你的觀點看法,關注【愛農幫】。


愛農幫


除了西瓜、南瓜、冬瓜,有沒有北瓜?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北瓜”這品種已經漸漸被淘汰,種植越來越少,以至於很多人不知道北瓜的名號了。

阿兮生在60年代膠東農村,兒時剛剛好父親負責管理村裡的菜園,我每天就在菜園子裡跟著父親,對這些瓜類非常清楚。前幾年農村老家有個叔伯妯娌,剛好種了棵北瓜,送了個給我,我拍了圖,分享給大家看看吧。但在分享北瓜前,還是讓我先講講民間其它的“菜”瓜們,加深印象,才好區分。

一、南瓜

南瓜的食療作用,已經被百姓所熟悉。這個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南瓜,圓形的。今天阿兮著重說一下老家的方瓜(長條南瓜)。

方瓜,是膠東農村比較喜愛的一種。墨綠色,有腰身,嫩的時候包餃子最鮮。不過生產隊裡分菜,是不捨得瓜類蔬菜這麼嫩就摘了的,不管是方瓜、北瓜、冬瓜,還是西葫蘆(玉瓜),統統要老得種子都成熟飽滿了,才肯摘了分。

長大了成熟了的方瓜,就褪了墨綠色,變了南瓜的紅,彎彎的肚子和腰身帶著條紋,肉也變了南瓜瓤一樣的黃,皮變得硬實,母親常常用它來熬南瓜飯,甜甜的味兒,可我不喜歡吃。每次吃南瓜飯,母親都望著我,很歉疚的表情。

方瓜花,很美吧?

在沒有反季節蔬菜的年代,也只有這樣的老方瓜老冬瓜老北瓜的,才可以存放到冬天啊。但方瓜籽卻是我的最愛。老方瓜裡的籽摳出來洗乾淨曬乾,炒熟了,哎呀,現在都想念那個味道。

二、東(冬)瓜

冬瓜,一長出來就一層毛茸茸的,大了就像個圓溜溜的枕頭,青綠的硬硬的皮,泛著一層白白的粉,裡面卻是淡綠色的白瓤,種子小小的,不像方瓜籽大個,可以炒了吃。(大家注意那層毛茸茸,手嫩的小孩子,會扎手的,我吃過虧,所以記憶猶新)

冬瓜燉蝦皮粉條,燉到最後冬瓜透明一樣的質感,我最喜歡。還記得每年的八月十五,母親會包冬瓜包子,也特別美味。

三、西瓜

西瓜無需說,最常吃的瓜果了。但它嚴格講不屬於菜瓜,應該歸類於水果。

在農村,可以做菜的“西”瓜,我們叫西葫蘆(又名玉瓜)。

這個比較常見,母親一般切片炒著吃,最後噴一點醋,脆生生的,很好吃。直到現在我也是愛的。西葫蘆的籽成熟了也是大大白白的,有些像南瓜籽,可以曬乾炒了吃,但口感沒南瓜籽好。

四、北瓜

北瓜粗看長得有點像冬瓜,細看又有許多區別。冬瓜顏色青綠,表面有毛茸茸的一層,北瓜皮卻沒這樣毛茸茸的一層,是光的,可這光又與方瓜的光不同。方瓜的花紋更漂亮,主要是有腰身,細細的腰,北瓜肚子鼓鼓的,比冬瓜還鼓一些,冬瓜一般沒有肚子如同大抱枕。

北瓜的葉子和花,跟方瓜比較像,卻沒有方瓜甜。我這個北瓜,是老家妯娌送的,因為我不喜歡吃北瓜,就一直放著,放了有一個多月,都放的有些黃了(本來顏色是發白一點的綠色的)。

兒時記憶中可以當菜吃的瓜中,唯獨北瓜淡出了百姓的視線,再過些年,不只是沒人認識,就是名字也怕是要淡忘了。


阿兮隨筆


如果是從生活來講的話,有北瓜。

如果是從植物學的角度來講的的話,沒有北瓜。

北瓜只是一些區域對筍瓜和某些南瓜品種的稱呼,就好像把馬鈴薯講山藥蛋(然而中文正名是陽芋,是不是略茫然,是不是很想揍分類學家)。

先說西瓜和冬瓜,這很容易與南瓜和北瓜相區分。

西瓜主要吃的是發達的胎座瓜瓤,也就是種子著生的部位,從部位上等同於人類的胎盤,是不是有點吃不下的感覺。沒關係,歡迎大家把西瓜快遞給我。之所以叫西瓜,還是因為這東西是從西域傳入。

(誰說西瓜都是黑籽紅瓤圓溜溜的,看看西瓜大家族)

至於冬瓜,無論是口感還是外形都太容易跟其他瓜區分了。之所以叫冬瓜,還是因為皮厚耐存放,冬天就靠它了。

(想來老冬瓜是共享經濟的鼻祖,不共享就浪費)


好了,問題來了,一堆近似南瓜的物種該如何區分呢?

對於第一次發現新大陸的老外而言,這也是是個大問題,squash和pumkin代表了不同用途的瓜。

南瓜屬有一大票兄弟,但是真正在人類世界活躍的只有5種,分別是日本派南瓜Cucurbita argyrosperma(這個瓜太特殊了,似乎並不太招中國人待見),魚翅瓜 C. ficifolia,筍瓜 C. maxima,南瓜C. moschata和西葫蘆 C. pepo,廣義上都可以叫南瓜,但是人家各有個的名字。先說區分度大的吧。

1.日本派南瓜C. argyrosperma

這個名字是我直譯過來的,因為並沒有一個專用的中文名稱給他。看樣子就像是南瓜和西葫蘆的結合體。這麼看,叫它倭瓜倒是比較合適,但是奈何倭瓜這個名字也被南瓜給搶佔了。


2.魚翅瓜 C. ficifolia

蒸熟之後裡面的果肉可以分成像魚翅一樣的絲,所以叫魚翅瓜,但是這玩意兒水水的口感顯然不符合中國人的口味,於是並不常見。


3.西葫蘆C. pepo

這傢伙可是夏季常見的蔬菜,西葫蘆雖然長得很像南瓜,但是通常是在鮮嫩的時候吃的,老了吃也不是面的。

但是西葫蘆的變形遠超我們的想象,以下都是西葫蘆。

好了,以上的三種都不太像南瓜(作者只能這麼編了),並且容易與南瓜進行區分,但是下面的兩種就很難分辨了。

4.南瓜C. moschata

有朋友說,南瓜不就是那種磨盤狀的果子嗎?對那是正品南瓜,英文是pumpkin。但是,南瓜的長相遠超我們的期待。長的,短的,圓的,方的(呃,這個是人為乾的)。並且,這玩意兒還有個名字叫中國南瓜,大概是因為中國人太好這口了,把這個物種發揚光大了。

這是標準的南瓜

但注意了,這個也是南瓜


5.筍瓜C. moschata

這傢伙長得跟南瓜幾乎是一模一樣的,連味道都幾乎是一模一樣的,所以被稱為印度南瓜。它跟南瓜的主要區別在果柄處,南瓜是喇叭狀的,筍瓜是直筒狀的。區別就是這樣,其他特點都是一毛一樣。

比如說,下面這個就不是南瓜,是筍瓜。

這些也都是筍瓜


是不是有一種錯亂的感覺。


市場上常見的南瓜家族只有兩個物種,中國南瓜(南瓜)和印度南瓜(筍瓜),說起來,這些名字有些戲謔,不管是中國南瓜還是印度南瓜,它們的老家都在美洲大陸,在那裡南瓜有超過5000年的種植歷史。但直到16世紀之後,才被歐洲探險家帶回歐亞大陸,並且在這裡發揚光大。至於中國人吃到南瓜,那已經是明朝之後的事兒了。不過,這並不妨礙它們成為中國餐桌的寵兒。

所謂的北瓜,在很大程度上實際上是對筍瓜的一個稱呼。但是,注意了,南瓜的變異很大,筍瓜的變異也很大,所以你吃到的究竟是筍瓜(北瓜),還是南瓜,其實並不一定。


其實只要好吃就行了,就不要糾結於南北了。


植物人史軍


有北瓜,只不過不出名,所以知道的人不多。

筍瓜,(Cucurbitamaxima)又名印度南瓜、玉瓜、北瓜。葫蘆科,南瓜屬。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以嫩瓜或種子為栽培目的。嫩瓜適於炒食、作餡或作飼料,幹種子可炒食。筍瓜根系發達,生長迅速。莖近圓形。葉軟有毛,圓形或心臟形,缺裂極淺或無,無白色斑點。

花冠裂片柔軟,向外下垂,萼片狹長,花蕾開放先端臧截形。果梗短,圓筒形,基部不膨大。果實表面平滑,成熟果實無香氣,含糖量較少。種皮邊緣色澤與中部同,種臍歪斜,種子較大。筍瓜的品種依皮色分為白皮、黃皮及花皮,按大小分為大筍瓜及小筍瓜。長江流域常用的品種有南京的大白皮筍瓜、小白皮筍瓜、大黃皮筍瓜,安徽的白筍瓜、黃皮筍瓜、花皮筍瓜,淮安的北瓜。

有個故事,說唐太宗招募奇人去陰曹地府進獻瓜果,有個叫劉全的人因為錯怪了妻子致使妻子自盡,為了尋覓愛妻亡魂,情願冒死一往。劉全頭頂北瓜服藥自殺,幽靈攜帶禮品謁見冥府神君,閻王爺大受感動,令他夫妻靈魂雙雙還陽。因為北瓜獻給了閻王爺,所以此後世上沒了北瓜。

其實叫北瓜的還是挺多的,西葫蘆的別稱就是“北瓜”;筍瓜的別稱也是“北瓜”。

下面另一種說法

題主的問題其實有些鑽牛角尖,瓜類均屬葫蘆科,共分為九個屬:1)甜瓜屬(Cucumis)、2)南瓜屬(Cucurbita)、3)西瓜屬(Citrullus)、4)冬瓜屬(Benincasa)、5)葫蘆(Lagenaria)、6)絲瓜屬(Luffa)、7)苦瓜屬(Momordica)、8)佛手瓜屬(Sechium)、9)栝樓屬(Trichosanthes)。

順便澄清一下,他們說的筍瓜(即印度南瓜)是南瓜屬的,就是南瓜,不知為什麼那麼多人還無知地提,不過南瓜有5個種植類,各地俗名雜亂,也常引起混淆。你所說的問題其實就是一個命名的問題,你看葫蘆科有9個屬,帶方向的也就“南瓜屬”和“西瓜屬”,為什麼非要有“北瓜屬”呢,估計是筍瓜的那個地方俗稱給鬧的,好像必須要有“北瓜屬”似的。

這些屬名基本都是從拉丁學名翻譯過來的,那翻譯成啥估計全看當年翻譯的那些個專家自個兒願意了,所以沒有必要糾結於什麼莫須有的“北瓜屬”,這沒你想的那麼玄妙複雜,就像白菜類有大白菜、小白菜,難道必須就得有中白菜麼?不用鑽那個牛角尖了,最後願題主能釋然。

以上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私我刪除。

想了解更多水果知識信息,可以關注我頭條號,我也是做水果領域的,專門做水果的,有相關問題也可以私聊我,為你答疑解惑。【我頭條裡有“黃金西瓜”視頻,想看的可以瀏覽】


秦森小農


丁香醫生來回答這個問題。

其實中國只有兩種瓜類是真正以方向命名的——西瓜和南瓜,被這樣命名的理由都是它們傳來的方位。

西瓜是從西域傳入的,傳到內地大概是在五代時期,普及時間長達千年,因而別稱不多。

南瓜則是西方殖民者從美洲帶到中國來的,在明朝先傳到東南沿海,然後再慢慢向內地傳播。

然而,以中國北邊的氣候條件,無法向南傳入什麼瓜類作物;也沒有一種已經被大眾熟知的瓜與「北瓜」音近。

非要說的話,中國的古籍也記載了不少「北瓜」,只不過這些「北瓜」們可能是南瓜的一種、可能是西瓜的一種,還可能是冬瓜。

也就是說,「北瓜」不是不存在,而是命名混亂導致的重名的太常見,這個名字沒能在人群中普及開來。

所以,對於這種情況其實也不需要太糾結,畢竟,不管叫什麼名字,好吃就是好瓜。


丁香醫生


在我國廣闊土地上,各類農作物千姿百態,給我們提供各種膳食纖維和營養。現在簡要介紹“冬,南,西,白〈北)瓜”。這幾類瓜都是騰條類植物,各地都有種植。

一:冬瓜,有青皮,白皮之分。一年四季都有供應,性寒,利尿等作用,屬保健類瓜類。特別炎夏做排骨冬瓜湯,火腿冬瓜湯,紅燒冬瓜等。

二:南瓜。它有青皮,黃皮癩斑瓜。膳食纖維多含多種維生素。主要做蒸南瓜,南瓜稀飯,糯米南瓜餅,此瓜“三高”老人吃的多。能改善緩解病情類的保健食品。特別嫩南瓜頭和花都可以炒菜吃。

三:西瓜。性寒,味寶,利尿解毒,降暑毒。一年四季有供應。大棚種植多,也有野外田地種植。炎炎夏日吃西瓜解渴,那叫爽。注意有些人群不宜多吃。因西瓜糖份高,性寒。

四:白瓜〈笨瓜):以前南方農村庭院有種,,外形隨圓形,白色,肉成絲狀,也稱剿絲瓜。主要吃法用白糖蒸了吃。現在農村小樓房,騰多基本上不種了。原因,此瓜用途不廣,且名稱“笨瓜”。市場基本沒有售。

以上是我的見解,分享給大家,請批評指正。


樹下酒仙


那以飲食文化有關,中國人講究意頭丶彩頭的習俗。瓜類有蔬瓜丶果瓜兩種,冬瓜因瓜肉雪白以及冬瓜的表皮有一層像雪一樣的瓜蠟,而且在夏天成熟,國人偏要把它叫成冬瓜,顧名思義,南瓜當然是由南方隨著人文貿易的交流,而移栽到北方的,也有叫矮瓜。現在的客家人偏要稱它為金瓜,常常在家裡,客廳中放上一個南瓜有閤家平安的意思,至於西瓜當然來自西域,早在三千多年前,埃及人就大量種植了,那究竟為什麼沒有北瓜呢?對中原地方來說,敦煌正西北方向,唐朝時叫瓜州它所產的瓜,也不叫北瓜。因為瓜、家、枷(刑具)是同音,又加上“北"與“迫"剛好也是同音不同義,所以"北瓜“與“迫枷"同音那就不吉利了,買與賣都成問題,吃就更不用說了。但是其它三樣瓜,為什麼就可以接受呢?南瓜…即難枷,冬瓜…即凍枷,西瓜…即施家,因此就算有真正的北瓜,也不能叫迫枷,那是中華飲食文化中的一種方式,正常。


客傢伙頭軍靖哥


答:當然有!跟“西瓜”“南瓜”一樣,“北瓜”也曾經根據方位命名。然而,由於古代地域間溝通少,對“北”的定義不同,沒科學的分類方法等原因,民間所認為的“北瓜”五花八門,常用南瓜、西葫蘆等混為一談。但根據1988年頒佈的國標GB 8854-1988《蔬菜名稱(一)》,北瓜的正式名稱採用“筍瓜”。那筍瓜又是什麼瓜呢?先上圖。

北瓜(Cucurbita maxima)是南瓜屬的一種,外形是南瓜Plus。萬聖節也經常會用它來撐撐場面。

那除了大小,怎樣區分它們呢?可以看瓜柄:南瓜五楞形,北瓜圓形。或看瓜頂:南瓜是花脫落的碗口疤,北瓜是小圓點。

為什麼北瓜沒其它的瓜出名呢?西瓜靠清甜爽口俘獲人心,南瓜在國內廣泛種植,是飯桌上常見的蔬菜。而可憐的北瓜,在低溫和溫差高的環境生長得更好,在我國難以施展“巨無霸”的本領,只能淹沒在南瓜屬的海洋,讓人傻傻分不清楚了。

更重要的問題來了,除了觀賞,北瓜能吃嗎?當然!隨便一搜,就有焗釀筍瓜,筍瓜炒雞絲,培根筍瓜卷,蒜香清炒筍瓜,豆腐筍瓜拌蕎麥麵……

聽說,北瓜蒸熟了像魚翅或麵條哎!

參考文獻:[1]俞為潔. “北瓜”小析[J]. 農業考古,1993,(01):147+14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