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在動筆寫今天的文章之前,我內心的小激動實在是難以平復。讀大學時出現在《學前教育史》上的幼兒園,正在我的眼前、我的筆下,作為一名學前教育系的畢業生,這真的令人亢奮。

今天我們來到的南京市鼓樓幼兒園,由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先生一手創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幼兒教育實驗研究中心。近百年的沉澱後,這裡該是什麼令人嚮往的模樣,相信你和我一樣迫不及待想要看看吧!

特別鳴謝:

南京市鼓樓幼兒園

南京大學出版社

這裡是自然的模樣

走進幼兒園的大門,一定會先被這裡的戶外自然環境所吸引。綠樹、紅花、春泥、池塘......一切關於四月美好人間的意象都能在這裡被找到。不僅如此,這裡的自然環境不僅有“外在”,還很有“內涵”哦~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我想孩子是熱愛這擁有繽紛色彩的世界的,所以當我被進門的這片“可愛深紅愛淺紅”吸引之時,我由衷感激幼兒園將大自然的美留給孩子,將美的種子在他們心中種下。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木頭堆成的花圃裡,各色的花朵爭相綻放著。花圃矮矮的,剛好孩子可以停下來細細觀察呢~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有的樹上結了果子,那是另一種色彩,也是另一個幫助孩子發展的機會。在幼兒園的每一天,看著開花結果、落葉歸根,這不比任何一節集體教學生動嗎?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說到樹,戶外幾乎每一處都有大樹,很多想必和幼兒園一樣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雨歷程。這些樹木是幼兒園裡的一抹綠意,更用自己的方式呵護著這的孩子。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也許孩子會在樹上支起一張吊床,享受沉浸式的閱讀時光。也許他們讀的故事也和樹有關呢~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也許孩子會圍著樹和夥伴們做做遊戲,大樹有時是遊戲的道具,有時只是安靜的“守護者”。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又或許孩子會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坐在樹下,說說只有自己知道的“悄悄話”。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幼兒園為了孩子們,在大樹下搭起了這樣那樣的私密空間供孩子使用。孩子有時也需要宣洩情緒、需要安靜獨處,這裡正是一個好場所。簡單的一個設置,卻將“尊重兒童”這件事體現得淋漓盡致。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沙坑也是依樹而造,湊近看甚至有些沙漠綠洲的意味。在樹蔭下自由探索細沙,真想做回孩子體驗一回呢~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穿梭”在茂密的綠植之中的,是原木色系的大型運動玩具,遠遠望去,好像童話故事裡的森林樹屋一般,孩子的吸引力一定會被牢牢抓住吧!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幾處陽光灑下,樹影斑駁地映照在滑梯上、攀爬架上。雖未親臨,但我的耳畔彷彿已經響起了孩子們的嬉笑打鬧,那真是一幅令人忍不住嘴角上揚的美好場景。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幼兒園的院子裡有小池塘,在進行了安全加固的前提下,這樣的小池塘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小巧但精緻的生態,讓孩子們對自然的好奇得到了滿足。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而竹子組成的“曲水流觴”之景,別說孩子了,就連大人都想湊上去看個仔細吧!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看過很多精心打造“自然角”的幼兒園,能將自然最精華的部分濃縮在那小小一角很好,但孩子看自然的方式總是遠了些;也看過不少真的將孩子送入真正自然環境的幼兒園,但我們在欣賞之餘,總不免感嘆他們“坐擁”自然的好運氣。

而在這裡我看到的自然環境,也許和它悠久的歷史有關,既不是“集中展示”,也不是“原始生態”,而是在現代幼兒園裡自成的生態體系,是幼兒園和這些自然物的共生。

這裡是孩子的模樣

來到幼兒園的室內,我發現這裡的環境創設有一些特別的地方:

“紙糊的”娃娃家,孩子在瓦楞紙上進行的創作成了娃娃家最美的外衣。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花蝴蝶圍繞著花草帽和花傘,懸掛在漁網上,各種色彩碰撞在一起,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輪胎被剖開,成為了植物們的新家。看著輪胎外稚嫩的顏料塗抹痕跡,彷彿可以看到孩子們為植物建造家園的那份用心呢~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區角的櫥櫃旁貼著白色鉛畫紙,上面是老師預設的問題和孩子們探究後留下的記錄。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你是不是有點奇怪,這些環創好像相互沒有關係,更加沒太高的“美觀度”可言,到底特別在哪裡呀?

其實,我已經給出提示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孩子參與創設的環境。

幼兒園老師加班做環境創設的次數實在是太多了,多到似乎已經覺得由成人主導的環境創設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回顧一下你的學生時代,環境創設是不是要求了要“老師和孩子共同參與呀”;哪怕是美觀性,也是建立在“符合幼兒審美情趣”的基礎上的。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講到底,幼兒園的教育主體是孩子,環境創設作為教育的一部分,它的主體也是孩子呀。

這些環境也許不是最好看的,但一定是孩子最認同、最喜歡的。

接下來,讓我們再找找那些孩子的痕跡吧~

這也是“瓦楞紙屏風”,只是這次不是孩子直接作畫,而是孩子的作品被有機地結合在畫面中,組成一幅特別的風景。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孩子的每一件作品都值得珍重,所以老師會將它們像藝術品一樣展示在大廳,供路過的每一個大人和小孩欣賞。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長長的畫卷展開,那些塗鴉好像在向我們訴說著這個班級幾年裡點點滴滴的成長故事。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孩子的作品被直接懸掛起來作為吊飾,還附有小作者的姓名和照片。孩子經過這裡的時候一定會興奮地對夥伴大聲說:“瞧,那個是我做的!”那種自豪感,真難得!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不僅是那些立體的手工作品,平面的繪畫作品也被以各種形式懸掛出來。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孩子的作品在這家幼兒園裡幾乎到了無處不在的程度,幾乎每一面牆、每一個區角里,你總能找到孩子們的“稚筆大作”。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實話實說,我真是太願意看到這樣的環境創設了。它既尊重孩子,將“孩子參與環境”這件事用一種簡單易操作的方式執行;又解放老師,讓老師不在為繁瑣的環創工作累壞了身體、傷透了心。

這樣的環境也許不是最美觀的,但它有意義地多,值得我們每一個幼教人去借鑑、去學習。

這裡是創造的模樣

如果在這家幼兒園裡有什麼,是比環境創設中孩子的痕跡更豐富的,那一定非那琳琅滿目的活動材料莫屬。

我超喜歡戶外的這面打擊牆,它把廚房裡用到的鍋碗瓢盆都搬了出來,誰都知道孩子愛對著這些敲敲打打,但能想到將它們“收編成軍”還真不簡單。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之前看了沙區,那水區在哪兒呢?水區以牆面的形式呈現,看牆上的水管、漏斗和下面的臉盆,哪個不是來自生活的好材料呀~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美工區材料豐富,且收納得井井有條。不用加水的顏料整齊地擺放在櫃子上供孩子取用,櫃子下面也是各種供孩子取用的低結構美工材料,給了孩子充分創造的空間。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你看,孩子們在瓶子上進行的創作也變成了材料的收納,讓美工區的材料架增添了一分可愛童真、一分藝術氣息。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零食盒+毛線,這是什麼神仙組合?原來,孩子們可以從零食盒裡抽出毛線來,自己剪出合適的長度來使用。既省去了老師剪好毛線的工作,又不會被孩子弄得一團亂,收拾起來很麻煩。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但比起人工製造的材料,幼兒園為孩子投放的材料更多來自於自然,你看下面這個小小材料盒,看似與一般的自然材料差異不大,實際上卻大有乾坤。

雨花石,南京的地方特色;彩色扇貝,藝術與自然材料的融合;田螺、鮑魚殼,探索材料間的相同與不同;龜甲、青魚牙齒,這些材料更是很少在幼兒園裡看到......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瓜子殼、雪糕棒、吸管等廢舊材料也被投放在教室裡,就連收納他們的盒子都是用廢舊的酸奶盒改造的呢~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材料的豐富與否,其實和老師的辛勞程度有很大的關聯。但這裡的老師不辭辛勞,只為了給孩子多一個創造的可能,多一點創造的機會。

別貪圖現成材料的便捷,那些需要老師打磨、思考後去投放的材料,也許才是更適合孩子的~

這裡是探索的模樣

還記得這裡是最早的幼兒教育實驗研究中心嗎?在幼兒園的角角落落裡我們也看到了很多“探索研究”的痕跡,不僅是成人的研究,更是孩子的探索。

比如,天氣預報不僅是一個簡單的選擇,孩子在查看今天的天氣後還會做好相應的記錄。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把玉米制作成娃娃需要幾步?讓我們一起來探索,然後將得出的結果記錄下來,放在材料的成品的旁邊吧~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孩子的每一次活動,都變成了精美的成長記錄冊,圖文並茂的呈現給孩子和家長、老師。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也許孩子的畫不是那麼“好看”,但這都是他們對於生活的真實記錄,所以值得被記錄下來~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你看出下面這是什麼了嗎?沒錯,就是進區牌了。老師對孩子們的在區情況一目瞭然。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文章的篇幅有限,只能為老師呈現很小一部分。鼓樓幼兒園更多的探索、實踐,如果你想要了解,那一定不能錯過下面的內容哦

這裡是樂於分享的模樣

無論是學生時代還是工作後,我接觸過許多知名的、歷史悠久的幼兒園。但其中的多數似乎有些“保守”,很少去認同新興幼兒園的創新思想,也很少將自己的經驗開陳布公地展示在所有人面前。

但鼓樓幼兒園大不相同,撰寫這篇文章時,我並沒有親身進入鼓樓幼兒園進行實地探訪,而是閱讀了鼓樓幼兒園幾十年教育歷程沉澱下來的一套書籍——《環境與遊戲》。

☆《環境與遊戲》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陳鶴琴創辦的“傳說級”幼兒園,96年後變成了什麼樣丨走進幼兒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