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私塾第一庄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会刊/乐亭圈/乐亭故乡人网站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乐亭私塾第一庄

乐亭私塾第一庄

渤海之滨,滦河岸边,在乐亭县腹地,坐落着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独幽城倪庄。

该庄历史悠久,至今已有600余年。《乐亭县志》曾这样描述过这里,“风光似画,固一方佳境也”,“气象非不胜也”。建庄时,堪舆家也论证过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

倪庄在明代、清代、民国三朝文化界,人才济济,名震过永平府,给乐亭添了彩。尤其是对乐亭县文化教育事业,做出过贡献,因而在历代县志上占有过一席之地。

倪庄原是倪家先祖倪吉在明朝永乐二年来乐亭担任县丞后所建,起初是一个独姓村庄,在清末民初才有了外姓人家。

倪吉在原籍已有家室,儿女双全,来乐亭以后,见这里背靠着燕山,南又临海,虽不是江南,但却有江南的风景,这里的环境,胜似故乡老家,所以爱上了乐亭这片沃土,又娶了一个媳妇,又安了一个新家,生了两个儿子,从此扎根在了乐亭,倪庄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后病故在任上,老家的儿子们将他接回原籍安葬,乐亭的儿子们在倪庄的正东方立了坟墓,属衣冠冢。

倪吉是很有学问的人,通才达识,治家有方。一生注重家族文化,用文化治家,用文化育人,而且精通律法。曾经名震过县衙的一则故事,流传至今,很值得后人们回忆。

相传刚到任不久,就一纸诉状出了名。当年乐亭城南有一个财主,只有一个宝贝女儿,是他的终身依靠。但出嫁第一年,丈夫就病故了,财主见女婿没了,就想叫女儿再婚,另嫁他人。旧社会男女不平等,男的死了,女的就得空守一辈子,这种状况压迫着广大妇女,想再婚真有点难。找亲家一商议,亲家因儿子刚没,如儿媳再一走,也没了依靠,无论咋说,就是不应。财主没辙了,找到了倪吉诉说忧虑。

讼师出身的县丞,为他写了一纸语句巧妙、文辞精练的诉状,状词只有八句话,二十四个字:十七嫁,十八孀,公爹壮,婆母盲,间半房、一铺炕、请县令,细思量。

财主拿着诉状,首先求见了县令。按当时的律法,女的离婚,必须经过公堂审理。公审这天,天公也作美,风和日丽。县衙内,原告被告堂下候审。县衙外也聚集了很多群众,百姓们都想看看县令今日如何断案。

公堂上,县令端坐“明镜高悬”下,堂内雅雀无声,财主将诉状递上大堂,高声宣读完,县令又自言自语:“公爹壮,婆母还盲,就一铺炕,这叫寡妇儿媳咋上炕?”抠抠脑门,拿起惊堂木,向案桌上“啪”地一拍!高声宣判:“速速离婚!”“退堂”俩字音刚落,下面就响起了掌声,公堂外也齐声叫好。当时把这个县令乐的心里美滋滋的,合不上嘴,有点找不着北了。

其实,人们不是为县令叫好,而是为这纸诉状。这诉状写的太有水平了,太绝了,倪县丞太有才了。

当天,诉状的内容就满城而飞,传遍了全县。诉讼界更是为之一震,惊呼:“乐亭诉讼第一人也!”

从此,倪庄登上了历史舞台,文人也有了用武之地。倪吉的名字被历代人铭记下来,倪家的后人们,传承了他的文化治家的教育理念,这也是家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到了清代,倪家人迎合社会的发展,由家学转向社会开办私塾。从第九代人开始,创办了第一所民间学堂,这也体现了乐亭文化教育的发展进步。此后,学堂在倪庄连办不断,直到民国年间才停止。

倪庄的私塾学堂,与众不同,特点就是父办子传,一代接着一代办。塾师都是乐亭县的文化名人。志书记载:

九代,倪法正;十代,倪文表,皆诸生。

十一代,倪呈炎(原王旁避讳,改),字琳圃,炎矜严好礼,毅然有志于圣贤之学,为文深于理窟,不尚词华,教授生徒,诱掖有方,门人悉敬而畏之。快60岁了还考中贡生,当年任曲阳县教谕。

十二代,倪曙,字方生,幼天资颖异,读书过目不忘,为文授笔立就,若“宿构”(举笔便成,无所改定)然。尝于广坐中作盘香谜,有“要圈圈到底,要点点到头”,妙义双关,颇得游戏三味。又尝阅诸子“有为者”题文,见其无新语,随更之曰“天下事焉有不可为者?混沌未分,盘古开之,天柱崩颓,女娲补之,龙门巨险,大禹凿之”云云。其敏捷大都类是。方其应童子试也,即名列前矛,逾冠得县试榜首,郡试第二。即而学使按临新,郡守张公莅任,出示覆试,仍以为榜首。院试榜发复第一,一郡轰然。次年食廪饩,科岁辄冠军,秋闱屡荐不售,以青衿终老,人皆惜之。

十三代,倪上述,字又彭,号损斋。自幼入学读书,就不以科考为重,尤其忧虑《尚书》残缺特别多。汉代儒者虽然经过编辑,但是大多难通。于是他分段碎读,错宗参会,终于著成《尚书存疑》一书。凡是经史理义,历代文章,以及天文、乐律、算法、音韵之类无不用心研究。著述有《孝经集注刊误解说》《河洛五行图说》《洪范图说》《诗说存疑》《音韵经纬》《吕大略算法指掌》《古近体诗》一卷,《杂记》等。另有《兴龙寺记略》一文。乾隆十九年(1754)乐亭知县陈金骏编纂《乐亭县志》,辑请倪上述参与修志,坚辞不就。他性格恬静,淡泊声誉,不苟言笑,而谦恭退让,年55岁逝世。

十四代,倪炆,字简庵,幼失恃,及冠失怙,扶幼弟,奉继母,皆至性相孚。弟炼出嗣,有田无宅,炆割宅于居,每有小甘旨,无不招之同食。后弟因故退归,复以田宅分焉。家素不饶,而贫苦亲邻时加周恤,尝曰:待有余而后济人,终身无济人之日矣。以故族中富室皆相率效之。时同宗有以人命陷人者,被诬者已系狱矣,锐身急难,冤卒以雪。又邻里有雉经(自缢)者,人多惧而逃,立命解其尸,祸随消。凡人遇难事,一经剖断,群疑顿释,宵小(坏人,伪君子)闻来,多敛迹避之。平生读书务求心得,所著制义及古文词,皆足为后学楷模。应秋闱屡质,遂以明经终老。而弟子成才以去者踵相接也。晚岁深于医,活人无数。道光庚寅举乡饮大宾,年75,以恩贡就教职。道光三年撰《正觉寺记略》,城东南《观音庵记略》。

十四代,倪燿,字德甫,系“京东第一才子”史梦兰岳父。性直谅,待人以诚,见人有过失,必面规之,虽至汗流面赤不稍讳及。与之共事,则推心置腹,不分畛域(界线,远近),以故人加亲焉。少读书甚纯,为文以理法为宗,不求诡异,伉爽坦易,酷肖其人。嘉庆戊辰(1808)与李筌同举于乡,逾年同补方略馆誊录,书成,议叙以知县用,燿以亲老不谒选,居家授徒,规范甚严,贪者不取其修脯,切代谋其薪水之资,是以成才以去者甚众,可降得任邱县教谕,却欣然从命,可见对教育之重视,但令人不解。

十五代,倪积信,恩贡生,才华出众,纂记人物。咸丰六年撰城东南纪各庄《万福寺记略》。

十五代,倪积义,光绪三年参与了县志修辑,担任采访兼分缮。

十六代,倪垣,字启藩,府学廪贡生,候补县丞,塾师世家,术学、文章,操行望重一时。尤工绘画,与滦州张启明(名画家)称二启。然山水浑厚天成已夺四王之席,张启明则望尘莫及。幼年随史梦兰学诗,著有《轩轩草诗集》。有意思的是,当年倪启藩还有两个被人们尊称的雅号,社会上称“倪老启”,族人称“启大爷”。可见他在书画界的影响力之大。

倪庄学堂,在他这一代被誉为“塾师世家”,应该说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这是给了倪家最高褒奖。

十七代,倪裕隆。十八代,倪邦儒,皆诸生,塾师世家后人,二人遵循家训,在倪庄继续办学到民国。

倪邦儒(我的祖父),是塾师世家最后一代办私塾的人,就是到了晚年,仍在办学教书。他教过的学生回忆,老人家知识渊博,治学严谨,爱惜学生,乐于助人,贫苦学生无力师资,也可入学。虽是个穷秀才,但接受新生事物快,为新社会培育了很多有用人才,就是庄里的残疾人,也成了有文化的人。

倪继双,虽不会言语,也没读过书,但好学,很聪明,跟着学生们学习,一来二去,也认识了很多字。在家抢着看书,在外抢着看报,在生产队集体劳动休息时,就给社员们写字,最爱写“毛主席万岁”这几个字,且写得很工整、秀丽,令大伙赞叹。

倪家还有位书法人物倪成之,号春山退士,清朝咸丰丙辰(1856)岁贡,韵选教官,工楷书,善行书,书师米芾,得其神髓,人争宝之。他的作品,在县志留存发表过,晚年续写过倪氏族谱。

倪庄私塾,在民国以前,广泛引起社会关注,全县私家学堂很多,有的多年没有考上过县里的学校,但倪庄的学堂有点不一样,年年有人考入县里的学校读书,继而考入府学深造。在那个年代,一个私塾学堂,能有这样高的教学水平,说明先生很不一般,令邑人刮目相看。

倪庄私塾,为社会培育出了大量的优秀学生,中秀才,中贡生,中举人,中进士的大有人在,倪家也有人名列其中,志书上有名。

倪家私塾的发展历史,最值得后人们骄傲,其办学年代长,无庄可比。从九代至十八代而且从未中断过,两手一伸,就知道是多少代人。按100年四代估算,应超过200年了,真不易也!这在乐亭县应是私塾第一庄吧。

(作者倪孟桐,乐亭倪庄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