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研究明朝?因為它的制度、思想、經濟都處於農耕文明巔峰

本文節選自《大明權力場》 出版機構:臺海出版社

也許有許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你為什麼要研究明朝?因為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很有特點的朝代。這裡有成熟的文官政治,極端右翼化的儒家文化,反對儒家倫理綱常的異端思想,繁榮昌盛的商業文明,意志決絕的士大夫,自由而思辨的言論觀點。

當盛唐在經歷安史之亂轟然倒塌之後,隨後建立的宋、明兩朝就像纏上裹腳布的小腳女人裹足不前。雖然它們也曾是漢文明的輝煌期,但在那種官僚制度下,無論是中樞還是底層都被壓制的令人沮喪而又無味。壓制人性的理學成為兩朝的指導思想。前幾朝所發生的外族入侵事件成了明王朝所發展的桎梏。它既要大踏步前進,又無法甩掉歷史包袱,最終卻在弘光元年(1645年)轟然倒塌。我們對於明王朝的研究都是在這種受到極端壓制的前提下進行,但它依然具備令人振奮的東西。正像我們一直要提醒讀者的是,雖然它的民間一直是波瀾壯闊,但中樞卻始終保守。

安史之亂暴露出了旨在影響後世近千年的許多問題,比如它的藩鎮問題、武將問題、民族問題。所有這些問題將不得不讓宋、明兩朝為它埋單。當宋朝建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帝國費盡了腦筋。其結果是導致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官僚集團的誕生,而這也就是宋朝積貧積弱的開始。為了防範武將,宋、明都實行文官制度。到了明代,甚至實行軍戶制度。事實證明,實行文官制度的確保持了帝國的穩定。但對少數民族的防範又提高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仇視、歧視、打壓使帝國付出了巨大的維穩資源。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他還給天下一個極其自律而又注重道德,外加廉潔的自耕農社會。為了能對這個社會進行單調管理,他對職業進行了嚴格的分類限制。在這裡我們要著重提到軍戶制度。朱元璋為什麼要實行軍戶制?因為軍戶是世襲的,士兵不從屬於某個人,他從屬於這個國家。這樣的話就避免了武將作亂的局面。

但是軍戶制度也產生一個問題。這些士兵既要耕種,又要訓練。他們的戰鬥力無法保證。而且當他們的土地被上級軍官兼併後,失去土地的軍戶將會成為流民。

現在看來,朱元璋建立的很多制度都保證了這個王朝的安定。成年皇子必須離京,以文馭武,皇室只能跟平民聯姻,遍佈帝國的御史分巡道制度,乃至洪武年內閣的雛形,這些都無疑是為了這個國家的安定而設計。

到了永樂年,由於皇帝出身外藩,繼位不正,為了顯示他的正統性,這位皇帝將國家折騰得山窮水盡,洪武年間積累的財富消耗殆盡。所以從洪熙年間起帝國開始處於守勢。正像所有人都認為的那樣,宣德時期雖然只給了帝國10年時間,但那的確是明朝的黃金時期,既沒有前面那種皇帝對官僚的壓制,也沒有後面君主對官僚的仇恨。

當帝國進入正統年後,一切都跟以前不一樣了。政務決策的程序漸漸的滑入官僚手中。帝國不再是依靠君主乾坤獨斷,而是依靠一套完整的程序。成化年無疑是整個明代的轉折年。成化年標誌著文官政治的成熟,思想文化領域也開始鬆動,商業開始活躍,帝國終於又沿著宋元的那種模式向前走。

成化過後是弘治時期。弘治皇帝雖然被認為是最符合儒家行為規範的皇帝,但那都是裝出來的。皇帝是個小時候就受壓抑的孩子。壓抑的他將自己的一切興趣與自由都埋藏起來。他非常在乎文官對他的評價,即便是這樣他也無法得到完全的好評。事實上,只要輿論權掌握在文官手中,無論什麼樣的皇帝,都不可能得到十全十美的評價。正因為這是一位受到壓抑的皇帝,所以他對自己的兒子顯得十分溺愛。他的兒子叫正德。正德絕不是一個荒誕的皇帝。他只是儒家禮制的反對者。他還是大明帝國史上最後一位帶兵作戰的皇帝。不過他的聲譽並不好。官員們看不起他,他也看不起官員。

嘉靖王朝標誌著帝國進入一個新時期。打這以後皇帝算是將文官看透了。他們不再信任任何官僚,但還要依賴他們做事。但是無論多麼勤勞的官僚也換不來皇帝對他們的讚許。無論多麼惡劣的官僚也換不來皇帝對他們的鄙視。帝國的一切都成了交易。

嘉靖之後是隆慶王朝。通常情況下,歷史學家對這個王朝並沒有進行過多的關注。但這個王朝跟宣德、弘治一樣是帝國三個最好的時期之一。而且放在那個情況已經惡化的背景下,它在某些方面的表現甚至比前面兩個王朝還要優秀。

隆慶皇帝是一個非常懂得治國的皇帝。他充分的信任官僚。他也沒有故意讓官僚們鬥來鬥去。他不喜歡重用一批人而又去打壓另一批人。他沒有說過多的話,也沒有做過多的事。但帝國在隆慶那7年完全是欣欣向榮。隆慶也是處在深宮不喜上朝。他也有一些女人。但為什麼卻沒有什麼官僚指責他。這的確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真實的原因是在正德、萬曆這兩個皇帝廣泛受到責罵的王朝缺乏替皇帝頂缸的文臣。隆慶時期的偉大體現在他那種靈活的對外政策。它實現了跟蒙古的和議,結束了明蒙200年來的對峙狀態。此後一直到明亡,帝國與蒙古之間再無戰爭。所以,看似很棘手的問題只要腦筋稍微拐個彎就能得到很快的解決。

除了跟蒙古的和議之外,還有開放海禁的問題,也在這個時期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實現。這都是令人振奮的事情,比什麼赫赫武功要有意思的多。很可惜,這些政策都未能形成定製。如果這些對外政策能一直延續,明王朝也許不會在那麼個時間點滅亡。

現在看來萬曆的確是一個無能的皇帝。在他御極的數十年間,是對文官駕馭,對社會管制最寬鬆、最無力的幾十年。在張居正死後沒幾年的時間,國本之爭就全面爆發,討伐萬曆的奏章鋪天蓋地而來。在立儲問題上皇帝有自己的考慮,但官僚們絲毫不理會這些。這是他們青史留名的好機會。的確是這樣的,任何一位彈劾激烈的官僚不僅史冊上留名,就是在本書中也是重點介紹。哪怕再過去1000年,他們的名字還會在那裡。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鬥爭中,官僚分成了相互對立的高級官僚和低級官僚。所有的小臣遷怒於內閣大臣。萬曆對此是一點兒辦法也沒有。他只能靠不停地演戲過活。無數的大帽子扣向了他和鄭貴妃,以及他那些可憐的內閣大臣。在皇帝仍舊無所作為的情況下,這種政治矛盾愈演愈烈,最終導致了一些波譎雲詭的事情發生。

當所有的問題都無法調和的時候,這些有著相同訴求的低級官僚形成了一個新的團體—東林黨。從這個時候起,黨爭開始成為帝國政治生活中的主要議題。天啟皇帝雖然只有16歲,但他明顯有著比他的萬曆爺爺高明多的政治手腕。起初他也想任用東林系的官僚,但是當發現這批官僚總是糾住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喋喋不休的時候,他開始產生了新的想法。從天啟四年起,皇帝開始啟用一些被東林黨斥退的官僚,還有受到他們打壓的宦官來一起對付東林黨。在這場打擊中,最終導致《三朝要典》的誕生。無論這些文官在萬曆朝如何瘋狂,到了此時,他們也跟曾經的皇帝萬曆一樣拿不出任何的辦法。

東林人的噩夢沒有持續很久,天啟皇帝就死了。崇禎繼位後閹黨迅速倒臺,東林人似乎迎來了春天。但擺在他們面前的道路依然艱難,其根本原因還是這個團體的政治訴求跟君權相牴觸。崇禎皇帝對東林黨的反感是從他們在會推中排斥異己官僚開始的。崇禎一朝東林黨的日子仍然不好過。崇禎找到了溫體仁來對付他們。

當東林人全部被斥退到山野的時候,在帝國的南方產生了大大小小几十個文學團體。他們打著文學復古的旗號來行政治訴求之實。崇禎二年大江南北大大小小的幾十個社團合併為復社。從此他們干預科考,把持鄉里,無論是在朝還是在野都有著比東林黨更為強大的號召力與話語權。但他們依然無法打入帝國的決策層。或許對於高層來說,無論他們如何聲勢浩大,只是自娛自樂而已。

幾乎從崇禎朝一開始,西北的民變就已經發生了。其根源仍然是持續北半球長達70年冰河期的打擊。溫度比常溫要低兩度,導致河流、湖泊蒸發量下降,空氣中的水分子含量下降,降雨自然要減少。這樣土地的乾旱也是必然的結果。這種災害沒有辦法躲過,但是要將它解釋成明朝滅亡的原因也說不通。因為它只是一個誘因而已。

無論當時採取何種措施對付流寇都是無濟於事。因為朝廷財政已經破產,早已經是無力平叛。而這個時候朝廷仍舊奉行僵硬的對外政策。一些意志薄弱的分子已經看到王朝將要亡了,他們早就開始了改換門庭的準備。

南明的弘光王朝黨爭依然在繼續,甚至比前面幾朝更加激烈。溫體仁、錢謙益、阮大鋮成了帝國的三個大活寶。弘光王朝值得我們關注的一個現象就是失去了文官系統駕馭的武將是可怕的。所謂的江北四鎮包括左良玉的軍隊都成了不受朝廷節制的藩鎮。如果他們仍舊處在朝廷的調配下,南明的御清形勢也不會如此不堪一擊。藩鎮形成的根本原因還是朝廷拿不出錢來供養他們,只得讓他們自籌自支。

明王朝跟宋朝一樣,奉行儒家體制,而且是一種極端保守、壓抑人性的儒家體制。先秦的那種血性、張揚的儒家文化已經被閹割的不成樣子。朱元璋時代,帝國由大大小小几百萬個鄉村組成。朱元璋實行鄉村自治的原則,禁止官吏下鄉,由村中長老治理一切事物。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寫道:“中國二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

黃仁宇的這種觀點具備不可原諒之錯誤。中國的歷史跟歐洲不一樣,歐洲的氣候、河流、多山的地理決定了這是一個商業文明盛行的地方。從公元前的希臘、羅馬時期這裡就產生了錯綜複雜的商業關聯和借貸糾紛。所以它需要成熟而完備的律法來調節民事和經濟糾紛。而中國則不一樣。中國作為一個農耕帝國,全國由那麼多散居各地大大小小的鄉村組成,農業人口一直佔據帝國的絕大多數。當帝國管理不過來的時候,只有讓所有的鄉村實行自制。而對於這麼多大面積散居的鄉村如何治理則是一個問題。用單純的法制治理鄉村已經是不現實。因為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每個人的步調又不一致,單純的法律治國不僅會帶來低效率,也會使官員們疲於奔命,更有可能會導致大規模抗法行為的發生。

基於這種現實考量,在秦王嬴政沒有統一中國之前,我們的先知聖人就開始制定禮法來建立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原則,用道德來約束人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用道德代替法律會使得我們這個國家更安定,會使統治者花費較少的精力來維繫社會的穩定,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用道德代替法律不僅不是2000年來問題之癥結,而且是我們這個國家治國的優越典範。在這方面,西方人也有相同的看法。

他們說:“中國人用道德代替神學,他們的法律不僅懲惡,而且揚善。這個帝國的悠久歷史使一切統治者都明白了,要使國家歷久不衰,必須仰賴道德。”西方人的看法可謂一針見血。我想,這就是中國為什麼用儒家治國的根本原因吧。國情不同,必須選擇一種有效的治理模式。

我們回過頭來看明王朝,它在中國大歷史中處於一種什麼樣的位置?當秦王統一中土後,就標誌著東方漢人所製造出來的文化就處於一種死亡的狀態。此後,漢人國度無論如何演進,它在文化上已死。春秋戰國可以看作東方漢人文明的第一世紀,漢唐可以看作第二世紀,宋明可以看作第三世紀。春秋戰國是一個充滿大爭的血性時期,同時,也是一個文化昌盛的年代。而漢唐是文明的巔峰時代,它自由、活躍、包容、開放,而又顯得高瞻遠矚、信心滿懷。到了宋、明時期,那種理學思想使得一切都壓抑起來。它開始防範一起,封閉一切。但明朝依然有著許多的亮點,它跟宋代一樣結束了貴族政治,通過科舉考試迎來了文官政治的時代。雖然理學依然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但是啟蒙思想卻裂土而出,還有它那蓬勃發展的商品經濟直接帶來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無產階級工人運動。所有這些都是不同於前朝的亮點。

如果非要指出明王朝的主要特色,那麼,只能說到它的文官政治和儒家文化。那麼,究竟什麼是文官政治?文官政治是依靠大量通過科舉勝出的文人來進行政務的決策與執行。它所依靠的是程序,是一種文牘主義,一種任何人都必須遵循的程式。即使是皇帝也要遵循這套程序。這種文官政治儘可能減少一切不穩定因素。它杜絕了軍閥割據,杜絕了外戚專權,杜絕了女人政治和宦官政治。但是,它依然有著弊端。它削弱了君主的權力,導致政治結構的不平衡,它推諉、扯皮、黨爭,這些都是帝國面臨的必然選項。對於此,君主也是無可奈何。而且,它還有著阻礙一切變革的慣性。帝國的決策也變得著眼於局部,而非整體。雖然這樣,文官政治還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優越的政治制度。對於此,我們無疑是要充分肯定和讚譽的。

除了文官政治外,還有它的儒家文化。正像前面所說的那樣,中國的大國特點,以及幅員的遼闊,還有眾多難以協調一致的人口,都決定了依靠儒家道德是治國的最好方式。但帝國的儒家思想已經脫離了儒學的本來面目。無論是理學、心學都陷入了類似道學、禪學以心靈體驗為主的詭辯境地。這一點連西方的傳教士都一眼看了出來。所以,他們引進了先秦儒家,而非提倡禪宗的理學、心學。這種儒教治國同樣是雙重的。它一方面有利於通過道德來對全社會起到一種紐帶作用,另一方面也跟法家思想一樣讓它的信奉者陷入一種桎梏當中,一種道德的桎梏。帝國所有違背儒家憲法的行為都為世俗所不容,所有人都深陷其中。當整個國家都被束縛手腳的時候,它就會顯得步履蹣跚,最終會由於步履不穩而轟然倒下。

在此之外,明朝的啟蒙思想也是我們所需要關注的方面。這種啟蒙思想是從正德年間開始由王艮傳播的反對儒家等級的異端思想。由於這種思想是世界歷史上真正的民本思想,所以從這一刻,自原始社會結束後,人與人平等的思想再次出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王艮無疑是偉大的。但是,在儒家等級仍舊森嚴的明朝社會,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民本思想呢?它難道真的是由王艮個人所帶來的歷史偏差嗎?我想,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此時的商品經濟已經開始向社會底層滲透。這些底層民眾也廣泛參與到了商品經濟中來。他們不再是不可知的群體。正因為這樣,在王艮開講後有那麼多凡夫俗子奔來。這個階層也開始有了訴求。但這種訴求是經濟層面的,而非政治層面的。究是如此,這也是華夏文明史上最偉大的時代。

還有明代思想家王廷相早於西方生物學家達爾文300年提出的叢林法則和進化論,以及明代思想家陸楫提出奢靡能夠創造經濟增長,浪費能夠給窮人創造財富這樣驚世駭俗而又具備市場經濟觀點的主張。還有為了反對李東陽、王世貞這些文壇上的復古派,一批16世紀的文學家、詩人,諸如唐寅、歸有光、徐渭、馮夢龍、湯顯祖、公安三袁主張在文學上強調“性靈”的思想。這些無疑推動了明王朝偉大的文藝復興運動。

除了這些政治和思想結構方面,明代的一些裂變也是歷史學家需要研究的東西。譬如它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團體,它的黨社運動,它的市民運動,還有它的無產階級工人運動、空想社會主義和技術革命,這些都領先西方200多年。所有這一切的非君浪潮都是得因於蓬勃發展的商業經濟,以及不斷提升的市民意識。當帝國已經完成文官化、城市化、私有化的時候,政府對工商業的控制已經是無力的。民營手工業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超過官營手工業。此時,國家已經被分割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高高在上的官僚集團,另一部分是低端的商業組織。兩者之間只靠已經脆弱的儒家共識維繫著。

從大的方面來看,明王朝正處在西方中世紀的尾端和文藝復興的初期。它處在一個大航海時代。西方的裂變無法影響到東方的儒教帝國。這些絲毫不會引起這個古老帝國的興趣。它只是被動的跟隨外部世界的節拍跳動。如果說明王朝對外部世界產生何種影響的話,那就是它的儒家文化通過傳教士傳到了西方,成為資產階級對抗教會政治的武器,並推動了文藝復興的產生。

那麼,長達277年的明王朝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王朝呢?這是一個文官政治高度成熟的王朝,這是一個儒家文化佔絕對統治地位的王朝,這是一個啟蒙思想和勞資糾紛同時產生的王朝,這同時是一個極度排外的王朝,一個漠視生命的王朝,一個自私、冷漠、毫無同情心的王朝。

君臣恨、大國夢、民族魂,都在風雲激盪的明朝時代。

為什麼要研究明朝?因為它的制度、思想、經濟都處於農耕文明巔峰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