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父母”的7大问题,已成教育的反面案例,你也有中招吗

不论各位家长们是否愿意承认,在现代社会,"中国式父母"已经成了一个专有名词,专指我国家长中的一大部分群体,他们的教育理念像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我爸妈就是这么教育我的,准没有错",于是这么教育自家孩子,造成了很多孩子三观歪曲,患上心理疾病。

这时候"中国式父母"会说"我们都是这样一代一代长大的,以前怎么没有听说过自闭症、抑郁症,就你们80后90后事多",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并非过去的人们心理都很健康,也并非"80后、90后"脆弱、经不起打击、玻璃心事多,而是近现代的心理学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心理健康也越来越重视,于是发现了人们大量患有这些心理疾病。

“中国式父母”的7大问题,已成教育的反面案例,你也有中招吗

从古至今,故事里的悲剧也比比皆是,且不论中外文明,我们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只是"中国式父母"更加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错。

细数种种"错"

1. 我这都是为你好

家长们自古以来就好似在基因中刻下了这样的话语,一旦孩子表达不喜欢家长给安排的吃、穿、用,想要提出自己的喜好,家长就会用这样话来规劝孩子,好像孩子选择了其他的颜色、其他的衣服、食物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一样,这其实完全没必要。

我们在生活中只要保证食品健康、穿衣舒适、出行安全就好,很多事情都应当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可是很多孩子就连这么一点点自由都没有。

“中国式父母”的7大问题,已成教育的反面案例,你也有中招吗

孩子们的生活原本就是比较枯燥的,在学校听从老师的安排进行学习,这方面对孩子来说没有任何抗拒的意义,但是填充了孩子大部分的生活时间。在长时间的听话之后的课余时间,回到家里的时候,自然更希望放松一下,用喜欢的食物、衣服、玩具给自己一天的劳累放松一下,这就和家长们上班一整天之后回到家里,也常常不想做饭只想在沙发里"葛优瘫"是一样的道理,我们自己都可以放松,为何要对孩子如此苛刻呢?

2. 我对你多好啊

"自我感动"是一种非常虚伪的情绪,当家长们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什么是对孩子好,并且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不够劲儿",因此往往做出出格的事情来向孩子证明自己的爱,这样的情绪是十分扭曲、过激的。

“中国式父母”的7大问题,已成教育的反面案例,你也有中招吗

前段时间有一个小视频很火,一位父亲为了教育犯了错的儿子,又心疼不愿意打孩子,就让孩子拿着棍子抽自己,孩子多次拒绝并大哭,诚恳认错表示自己再也不犯,可是这位父亲仍然不依不饶,甚至自己用棍子抽自己的后背,一时间木屑翻飞,孩子痛哭流涕不知如何是好。而在这个视频下多数都是感动得语无伦次的评论,认为孩子的爸爸真是"父爱如山"。

但实际上在孩子已经哭泣认错表示再也不犯的情况下,这样的行为不过是让孩子内疚罢了,这样的感动,不过是家长认为教育得"还不够"。这对孩子的内心必然会造成严重的伤害,也给孩子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3. 你对得起我吗

家长常用句式之一——"你这样做对得起我吗?"

“中国式父母”的7大问题,已成教育的反面案例,你也有中招吗

"中国式家长"之所以如此出名,正是在于家长们种种"名言金句"并不是建立在逻辑说服的层面上发出的言论,而是以"打感情牌"为主,让孩子惭愧、内疚为最终目标。

"你对得起我吗"正是这样的语言方式,当家长发现自己在讲道理上无法说服孩子的时候,就会陷入这样无理取闹的语言逻辑中:你不能这么做,你这么做就是对不起我;你必须按我说的做,你不做就是对不起我;你必须考到第一名,你做不到就是对不起我们生你养你;你必须听话嫁给那个男人,不然就是对不起爸妈。

“中国式父母”的7大问题,已成教育的反面案例,你也有中招吗

而家长们所谓的"不这样做就是对不起",其对应的"对得起"的结果往往是:你要考个好成绩、你要管男朋友要高额聘礼、你要养活你弟弟、你要让我们在别人面前有面子、你不能让我丢人。这一切的要求并不是以孩子的受益为最终目标,最终的受益人是家长自己。

"你对得起我吗"其背后隐藏的心理是"我需要孩子回报我",正如我们古话中讲的"养儿防老"一样,被当代很多人不齿,养孩子仿佛只是一个"养老送终"的工具,这样的态度怎能让孩子们不寒心?

4. 你这是不孝啊

如果说别的语句还有一丝丝逻辑的因果关系,"不孝"的评价则是彻底的无理取闹,我们古代曾经有很多迂腐陈旧的观念,譬如"二十四孝"中的种种奇葩故事,都要求孩子们万事必须顺着父母的意愿来,否则就是不孝顺。

“中国式父母”的7大问题,已成教育的反面案例,你也有中招吗

而现代的父母们仍旧会在自己完全不占理,和孩子讲道理彻底被"击败"的时候,"撒泼"一样说出这样的话来,试问孩子还怎么静下心来和家长沟通?

5. 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事

我们在骨子里是害怕与其他人不同的,家长们往往在孩子的各种成长阶段对孩子的言行都会提出抗议,诸如"你什么年纪了还穿这种衣服"、"你多大人了还吃棒棒糖"、"你这年纪了还不结婚你是不是要看医生"、"你不想生孩子是不是不正常"、"你多大了还用这种装可爱的头像赶紧换掉"等等,这种不自由正是我们传统观念中的不自信导致的。

而家长们往往认为"不要做出格的事情"就是健康的成长方式,也正是将这种"遵循规律"当做"规规矩矩"的标准,如果孩子活泼一些,有自己的想法,就会认为他们"不三不四"。这是对人性极大的打压。

6.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比较也是一种非常恶劣的行为,家长们尤为擅长的就是用自家孩子的短处去和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去比较,而自家孩子的长处则往往视而不见,在孩子极度的抗议中,才会敷衍两句,多数不会给予积极而正面的鼓励和表扬,多数以"还行吧"、"马马虎虎"、"不要骄傲"为主要表达方式。

“中国式父母”的7大问题,已成教育的反面案例,你也有中招吗

我们曾经说这样的表达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含蓄之美,实际上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孩子缺少合理的、健康的竞争环境,会扭曲孩子的竞争心态,处于心理压力过大的原因可能会扭曲三观做出一些恶性竞争的事情,或者因为长期恐惧遭受家长的心理和身体上的打击而养成"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倾向于自暴自弃认为自己是无能的。

7.

这一切都是因为你不争气

我们的"中国式家长"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于"不能同甘、不能共苦",当孩子取得成就的时候,家长们还要"害怕孩子骄傲"而给予训斥,自己独自享受"面子上有光",同时当孩子遭到挫折的时候,也要完完全全把责任归咎给孩子自己,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你没出息",都是孩子的错,从这一点来看,家长是完全的"利己主义者"、很"自私"。

重拾自我,重新爱孩子

我们现在的孩子常常会发表言论说"我们很难去原谅父母",很多人选择"远离原生家庭",这些言论往往无法唤醒爸妈们的醒悟。

“中国式父母”的7大问题,已成教育的反面案例,你也有中招吗

其实孩子们不是"搞了点心理学的新玩意儿就做作",而是"因为认识了心理学而知道如何健康、积极地活下去",当你武断地认为,孩子所有的表达自我都是"狡辩"的那一刻,你和孩子就已经不在同一条路上了。

我曾听到一位家长说"她能有什么病,成天说要自杀,她痛苦什么,有本事就去死啊",但当孩子真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的时候,家长却说"你怎么这么想不开,有什么事情不会给妈妈说吗",这难道不讽刺吗?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