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聪明”不讨好,“笨人“反被重用?不懂这三点,难怪没出息

有两个职场新人,暂且叫他们小杨和小路。

他们俩在考核期能力相当,表现均良好,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对待事情的态度。

小杨的特点是“精打细算”。

具体表现是,绝不多做一件事,哪怕顺手帮带个外卖,他都会仔细考虑,我就自己带,想吃同事可以自己去买啊。

包括加班,也掐准了加班费和加班的时间,不多一分不少一分,拿钱就行。

而小路的特点则是 “笨,做事会为别人考虑。

具体表现是,公司的书架乱了,并没有人主动要求他,他会花自己的时间去帮忙整理。公司提供好的培训机会,即便是周末时间,也会出去学习,整理超级详细的笔记和同事分享。

如果同事有些不舒服或者不方便的时候,也会主动帮忙,承担一部分工作。

职场前期虽然看不出有多大的差距,但是两年后,两人的情况大相径庭。

小杨还是在原来的岗位上,虽工资有上涨,但依然做重复工作,整日在岗位上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而小路,已经成为了另外一家公司的合伙人。

为啥起点相同的两个人,最后的道路却大相径庭呢?

职场“聪明”不讨好,“笨人“反被重用?不懂这三点,难怪没出息

01 在你月薪3k的时候,就该做月薪8k的事情

故事中小杨和小路,其实代表了职场中的两类人。

有人会问,给多少钱干多少活很正常啊,谁那么傻给自己没事找事,工资还那么点。

其实,两者的本质区别是,第一类人是抱着为老板打工的心态,第二类人的心态,则是为自己打工。

在网上看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月薪3千的姑娘,写了一篇稿子,却漏洞百出,领导把稿子拿过去问她,这是你工作的态度吗?

姑娘却回了一句:“我一个月只拿3000块工资,还要这么多要求啊!”

她的潜台词是,“给多少钱,拿多少工作态度,你给我8000,工作效果自然不会一样。”

这位姑娘其实没有弄清楚 一个问题,老板付给你的薪水,不仅仅是为你现在的价值买单,更是为你未来的价值买单。

如果在你拿三千工资时,先体现出八千的价值,老板才愿意给你加薪。

而另外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则与这位姑娘的表现尽不相同。

我朋友小林刚入职一家新媒体公司,第一个月试用期工资是3000,但是第二个月就涨到了8000。

我问她,出入怎么这么大。

职场“聪明”不讨好,“笨人“反被重用?不懂这三点,难怪没出息

她告诉我,“答案是其实很简单啊,每次老板要求我写文案,我不仅可以写到位,而且,还会拿出两个版本让老板挑:一个是按照老板的要求写的,另外一个,则是我自己建议的方案。

当时没有想那么多,纯粹是因为喜欢,所以,我就会琢磨怎样写会写得更好。还有一点, 我不想自己出手的文字质量太差,而且也关于到个人品牌,所以,我会多用点心。”

其实,朋友的态度在职场上其实很稀缺,很少有人会这么拼命的去打磨一个作品到极致。

我发现我身边,那些工作了很多年的, 非常有经验的写作者,竟连自己写的东西看都不愿意多看一眼。

文章中的文字、标点、语法的错误触目惊心,对相关的知识背景一无所知,更别说去关心排版好不好看,配图是否美了。

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今天晚上吃什么, 周末去哪里玩,啥时候下班啊。

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希望招到那些以“要不要加班”来评价一份工作好不好的人。

一个成熟的职场人,永远都对自己有高于标准的要求,工作中的任何小细节, 他们都会研究,下次,我应该如何把它做得更好。

所以啊,那些能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都是那些对自己有极致要求的人。

稻盛和夫在《活法》中说,“拼命工作可以磨练灵魂,要做,就要做到极致。”

我想,这就是现代社会人最缺乏的职业观。

职场“聪明”不讨好,“笨人“反被重用?不懂这三点,难怪没出息

02 决定一个人能否走得长远的,是他的死磕能力

还有一个关于大妈在麦当劳看自行车的故事。

有一位大妈,专门看管停在写字楼旁边的自行车,夏天,她会给所有的自行车覆上自己带来的塑料布。

顾客取车要走时,她还会笑着拧一把湿布,帮他们擦擦坐垫,降降温。

但是呢,她从来没有开口说要什么回报,但很多人会主动多给她一块钱,并连声道谢。

大妈和其他看车人的区别,就是“做极致”和“做了”的差距。

现代人,大多都缺乏这种特质。

很多职场人,在进入一家公司都会有一个想法,“反正我在你这里干不长久,不想那么卖力,吃亏还不讨好。”

职场“聪明”不讨好,“笨人“反被重用?不懂这三点,难怪没出息

很多人都梦想往更好,更高,更大的平台上走。

但是,对于那些能把事情“做好”的人而言,他们在前期为自己的梦想打下来了坚固的基石,所以可以越走越高。

职场最忌讳的就是:“一边做着一夜暴富的梦,一边工作上毫无作为,得过且过。“

一个人,想要在某个领域,某项技能上有所成就,就得跟自己死磕,保持专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