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縮性胃炎、腸化、異型增生,癌變的機率到底有多大?

很多人拿到胃鏡報告看到萎縮性胃炎就會很擔心,萎縮性胃炎是癌前病變,擔心很快就會惡化成胃癌。

萎縮性胃炎、腸化、異型增生,癌變的幾率到底有多大?

那麼,事實又如何呢?萎縮性胃炎的癌變率到底有多少呢?

大眾對萎縮性胃炎有較多的誤解甚至過度的恐慌。確實,慢性萎縮性胃炎是公認的胃癌前疾病,就是較常人容易患胃癌。但萎縮性胃炎轉變成胃癌且是一個慢長的過程,而且癌變機率並不很高。

我們先來看看萎縮性胃炎的演變過程

目前公認的極大多數胃癌發生過程是:

正常胃黏膜→ 慢性淺表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 腸化生→ 異型增生→ 胃癌。

慢性萎縮性胃炎發展到胃癌,中間還要經過腸化生、異型增生兩個階段,這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即使發生胃癌也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胃黏膜的上皮和腺體萎縮,腺體數目減少,胃黏膜變薄。根據腺體萎縮的程度分為輕度、中度、重度。

萎縮性胃炎又分為兩種類型:

伴腸化生的萎縮、不伴腸化生的萎縮(即單純萎縮)。

腸化生就是胃黏膜細胞變成了象腸子一樣的細胞,是機體代償性的表現。目前公認腸化生是癌前病變,就是容易癌變的一種病理狀態。

腸化生分為輕、中、重度,又分為完全性和不完型腸化生。

目前的研究認為,不完全性和大腸型上皮化生容易發生癌變,小腸型腸化生一般不會癌變。但目前臨床上腸化生沒有進一步分型,只用於科研,但研究發現不完全性、大腸型腸化生往往出現在重度腸化病人,輕度腸化生往往是慢性炎症的關係。

萎縮性胃炎、腸化、異型增生,癌變的幾率到底有多大?

因此,當萎縮伴腸化生,尤其中重度腸化生時,癌變幾率又進一步提高了。

萎縮性胃炎、腸化、異型增生,癌變的幾率到底有多大?

胃病進一步發展就是異型增生了,又稱不典型增生,是指胃黏膜的結構和上皮偏離了正常狀態,形態學上表現為細胞的異型性和腺體結構的紊亂。異型增生是重要的癌前病變,是正常胃黏膜轉化為胃癌之前的最後一個步驟。

異型增生分為輕、中、重度。異型增生現在又叫上皮內瘤變,輕、中度異型增生歸入低級別上皮內瘤變,重度異型增生歸入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重度異型增生或高級別上皮內瘤變,依日本標準就是早期胃癌了。

那麼,萎縮性胃炎的癌變機率高嗎?

據研究,有50%慢性淺表性胃炎會演化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而40%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人會演化為腸化生,而8%患有腸化生的患者會演化為異型增生,而異型增生會演化為胃癌。

有報道,對萎縮性胃炎病人隨訪10~20年,發現其中有5%~10%的病人發生了胃癌,而非萎縮性胃炎的病人很少發生胃癌。

荷蘭研究表明10年之內有不到2%的萎縮性胃炎和腸化生的病例發展成胃癌,萎縮性胃炎的五年隨訪期間,年癌變率為0.25% 。

到了腸化生階段,胃癌的整體風險還是比較低的,癌變概率約5%左右。

對異型增生胃鏡隨訪10年研究發現:輕度異型增生的癌變率為2.53%,中度為4%~8%,重度為10%~83%;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發展為胃癌的可能性為9%,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為74%。

因此,萎縮和腸化生有一定的癌變率,但癌變過程比較長,癌變機率也比較低,當病情進一步發展致異增生,癌變率就明顯增高,由輕度異型增生到中度再到重度異型增生癌變機率快速上升。

萎縮性胃炎、腸化、異型增生,癌變的幾率到底有多大?

最後提醒大家:

萎縮性胃炎的診斷主要依靠胃鏡檢查和胃黏膜活檢病理檢查,而胃鏡診斷與病理診斷的符合率只有60%多點,因此,萎縮的診斷以胃黏膜活檢病理為準。並且萎縮程度、有無腸化生、異型增生,也主要靠病理檢查明確。腸化生在胃鏡白光下是很難看出來的,即使在NBI(電子染色胃鏡)下有所表現,但也以病理檢查為準的,因此,依目前指南胃鏡檢查時都需要常規活檢病理檢查。

萎縮性胃炎是由胃黏膜長期炎症演變而成,其實質就是胃黏膜老化,多見於老年人,是全身機體老化的一部分;但目前在輕中年患者中也比較常見,在臨床上30歲不到就發生慢性萎縮性胃炎者不少!

因此,特別是輕中年發生萎縮性胃炎的患者,尤其伴有腸化生者,需要重視,積極治療,定期隨訪,以免進一步發展為異型增生,那麼癌變機率就大幅度上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