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胃鏡檢查都是“胃炎”,卻最終確診胃癌......

男子多次胃鏡檢查都是“胃炎”,卻最終確診胃癌......

說一個病例:

患者男性,因肚子疼在當地醫院診斷為十二指腸穿孔,做了手術,術中活檢是炎症,沒有癌細胞。

患者後期因為上腹部不舒服,又做了3次胃鏡,最後一次活檢提示腺癌。

但是,患者自以為還是炎症,並沒有進一步複查治療。

多次胃鏡檢查都是“胃炎”,卻最終確診胃癌......

潰瘍穿孔的常見部位十二指腸球部和胃角小彎側

患者最近因上腹部飽脹隱痛等原因就診,看了患者當地檢查的胃鏡和CT片子,胃竇部胃壁增厚明顯,胃癌的表現比較典型。

看到患者去年11月份胃鏡活檢報告提示可疑腺癌。

但是患者沒有診治,我對此十分不理解,就問患者和家屬,為何去年發現了腺癌,沒有儘快診治呢?

患者回答說:

是因為前幾次胃鏡都是炎症,而一直以為只要胃鏡活檢是炎症,就不是癌症,而是普通的胃潰瘍。

因為,醫生曾告訴說活檢是確診胃癌的依據。

多次胃鏡檢查都是“胃炎”,卻最終確診胃癌......

胃鏡檢查

這個病人,經過近一年的耽擱,腫瘤肯定會進一步發展,目前的檢查提示不除外腹腔轉移的風險,十分讓人遺憾。

這就是臨床是偶爾會遇到的情況:

就是胃鏡檢查炎症,而實際上是胃癌。

如果主治醫生對此情況不甚瞭解或者患者也是單純的以為就是炎症的話,往往會漏診,導致嚴重的後果。

那麼,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臨床常見嗎?

我們經常說胃癌是一種異質性很明顯的實體腫瘤,異質性不僅表現在胃癌 生物學行為的異質性、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對藥物治療的敏感性差異上,還表現在診斷的異質性。

一般來說,絕大數胃癌是可以通過胃鏡檢查取活檢明確診斷的。

但總有少數特殊類型的胃癌,可能一次兩次的胃鏡活檢不能發現,經常是炎症或者異型增生的結果,不能給出明確的胃癌診斷。

多次胃鏡檢查都是“胃炎”,卻最終確診胃癌......

胃鏡腸鏡常用的活檢鉗,只能鉗取米粒大小的組織

不能一次性診斷出胃癌的可能原因:

1.胃癌合併了胃炎胃潰瘍

部分胃癌的表現形式類似普通的胃潰瘍,甚至胃黏膜炎症或潰瘍很嚴重,胃鏡活檢時只是鉗取了炎症或潰瘍的黏膜,沒有取到癌變的地方,這樣得出的結果只能是炎症或上皮的不典型增生。

多次胃鏡檢查都是“胃炎”,卻最終確診胃癌......

胃癌合併胃潰瘍時,表面是潰瘍的炎性腫物

這裡需要注意

活檢的病理結果是對的,取到什麼組織,病理科醫生就只能根據取到的組織病變給出相應的診斷。但是,沒有取到的癌組織依舊在胃內,只是沒有取到而已。

2.癌細胞的生長方式

胃癌都是來源於胃壁的最內層---黏膜層。但是生長方式不一樣,大體類型可以是像胃腔內生長的腫塊型,也有局灶潰瘍性,瀰漫侵潤型。

那麼不容易取到癌組織的類型就是腫瘤向黏膜下層,胃壁肌肉層瀰漫浸潤生長的類型,由於癌細胞多數在黏膜下層,而胃鏡活檢時只是鉗夾胃壁黏膜組織。

多次胃鏡檢查都是“胃炎”,卻最終確診胃癌......

瀰漫型胃癌示意圖

3.內鏡醫生的經驗和技術

這也是活檢陰性的一個因素。

如果內鏡醫生經驗豐富,發現黏膜異常後,可能會多點取材,並且爭取深取活檢。

否則,只是按照常規的胃鏡活檢方式去取活檢的話,這種特殊情況的胃癌可能會很難取到。

那麼,對這種困難情況,該如何處理?

1.不能輕易放棄任何的可疑情況,如果患者有明顯的症狀,或者內鏡表現不好,但是活檢是炎症,要記得再次胃鏡取活檢,或者換一個醫生或醫院重新胃鏡檢查。

如果有內鏡不好的表現,活檢結果是炎症,建議口服治療胃潰瘍和胃炎的藥物,質子泵抑制劑和胃黏膜保護劑,2-3周後,再次胃鏡活檢。

這樣,可以消除胃炎和潰瘍,“水落石出”,再次在病變黏膜處,取活檢,獲得陽性結果很有幫助。

多次胃鏡檢查都是“胃炎”,卻最終確診胃癌......

3.改變常規的胃鏡取活檢方式方法:

對於臨床可疑胃癌,但是活檢陰性的情況,可考慮多點取材,必要時考慮切取大塊病變黏膜組織活檢,或穿刺活檢。

4.如果CT提示胃壁增厚,但是經過上述各種方式仍然無法確診。可以和患者家屬充分溝通的基礎上,腹腔鏡探查取活檢(胃周淋巴結)或者直接手術切除,術後根據病理結果決定後續治療方案。

多次胃鏡檢查都是“胃炎”,卻最終確診胃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