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哲:大医至爱

张金哲:大医至爱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金哲

“您好,我是张金哲。请问您有什么问题?”在北京儿童医院门诊楼6层1号诊室,满头银发、已经99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金哲站起身来,向进门来的患儿家属和蔼地问道。

张金哲在小儿外科从医70年,对就诊的患儿和家属起身相迎、起身相送,这个习惯也坚持了70年。

这天上午,走进诊室的是一名5岁的小患者。一进门,家长就掏出了一寸多高的一沓血液化验单和影像资料放在桌上,上面印着全国各地多家医院的名称。这名小患者常常腹痛,辗转多地查不出病因,父母特意挂了张金哲的号。

问诊、检查、看片子、写病历,接待这名小患者前后一个半小时。“很多病人是在外面看了一圈才到我这里来的,我不能给病人留下疑问,都得解释清楚了才行。”

张金哲年事已高,胃部被大部分切除,肺部有两块阴影,心脏也装上了起搏器。但他每周两天查房、两次出诊、坚持做科研的习惯从未改变。

张金哲25岁从医,32岁参与北京儿童医院筹建,是新中国小儿外科的重要创始人之一。2000年,他获得国际小儿外科最高成就奖——英国皇家学会“丹尼斯·布朗”金章。在颁奖词中,他被称为中国的“小儿外科之父”。获得这一荣誉,不仅是他开创了中国的小儿外科,更因为他对待每个患儿都有一颗“慈父”般的仁爱之心。

因为爱,毅然投身小儿外科事业

张金哲:大医至爱

70年前,让张金哲选择开创小儿外科的原因,是因为一个患儿家长离去的背影。

张金哲:大医至爱

张金哲院士耐心解答患儿家长问题

1945年,张金哲进入中和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担任外科医生。当时,中国没有独立的儿童医院,只有北京和上海的几家大医院设有儿科门诊部,主要诊治小儿内科疾病,小儿外科是空白。

1945年的一天,张金哲正在外科值班,他的中学老师何祚霆抱着一岁的女儿来看急诊。女孩儿因患白喉导致呼吸道梗阻,生命危在旦夕,必须立即进行气管切开术。然而,上级医生却告诉他这里没有人会做婴幼儿手术,张金哲眼睁睁看着这个孩子死在了急诊室。

何老师一言不发,拿了死亡证,抱着孩子头也不回地离去。老师抱着女儿的背影深深地刺痛了张金哲,促使他走上了儿科之路。

1950年7月,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我国儿科专家诸福棠教授提出,“我国建立儿童医院,首先应设立小儿外科”。同年,30岁的张金哲率先在北大医院建立了小儿外科。5年后,张金哲就任新建北京儿童医院外科主任,创建了全国最大的小儿外科中心。

为了爱,在小儿外科领域不断突破

张金哲:大医至爱

70年来,张金哲在小儿外科领域悉心钻研、不断突破,创造了多个至今国际上仍在使用的治疗方法。张金哲说,自己从未想过要在科研领域做出什么壮举,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够守护孩子的健康。

张金哲:大医至爱

张金哲院士在查房

凭借这个信念,早在成为小儿外科领军人物之前,张金哲就已在这个领域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创举。1948年,全国流行皮下坏疽,这是一种烈性产房传染病,婴儿一旦感染,100%死亡。张金哲当时任外科住院总医师,看到这种情况十分焦急。他查阅了大量学术资料后,大胆提出在发生大面积感染前把患处切开、放出脓血以缓解病情的治疗方案。这一想法得到了病理科教授的认可。但在论证中,却遭到临床大夫们的一致否决。中医讲脓肿要“熟透”了才能开刀,西医讲“圈住”了才能开刀,而张金哲的想法中西医双方都不认同。

张金哲一直想要尝试手术治疗方法。没想到,自己的亲人给了他实践的机会。张金哲刚刚出生3天的女儿,不幸也感染了皮下坏疽。张金哲决定孤注一掷,立刻为女儿行切开术,并最终获得了成功。这次手术创造了我国第一例婴儿皮下坏疽成活的纪录。

这例手术成功后,“早期切开”的理念迅速传遍全国,当年婴儿皮下坏疽的死亡率由100%迅速下降至10%。张金哲在文章中写道:“因从无人做,故而也都不会做。但是,小儿手术必须有人敢做,才能打开局面。”

70年来,张金哲先后发明了针对先天性巨结肠设计的环钳吻合术“张氏钳”、用于无肛患儿延长直肠残端从而避免开腹的“张氏膜”、胆道再造手术防反流的“张氏瓣”等50多项科研成果,实现了中国儿科一个又一个突破。

英国皇家医学会小儿外科在授予张金哲“丹尼斯·布朗”金奖时称:他代表13亿人口大国、3000多儿科医生作出了国际认可的技术;他所领导的小儿外科对世界作出了贡献,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有特殊贡献;他的发明丰富了国际小儿外科的技术。

延续爱,让对孩子的关心代代传递

张金哲:大医至爱

70年来,上万名年轻医生曾经跟随张金哲学习过小儿外科的课程,很多都成了小儿外科领域的骨干。张金哲传授给他们的,除了专业知识,还有对孩子那份执着的大爱。

1973年,为了加快学科建设,天津儿童医院小儿外科向北京儿童医院“求援”,时任北京儿童医院外科主任的张金哲每月往返于京津两地,风风雨雨坚持了33个年头。他在天津儿童医院出诊、查房、手术、讲课,从没拿过一分钱。他也经常被学生们请去帮忙,看着下了手术台后一口水都不喝的老师,大家于心不忍,多次想付他报酬,张金哲却说:“我支持的是儿童外科事业,要讲钱,谁也请不动我。”

张金哲常常叮嘱年轻医生:“好的儿科大夫必然是爱孩子的大夫。治疗、预后、经济承受力都要处处为孩子着想。”北京儿童医院外科党支部书记手里曾有一个存折,保存着张金哲和其他专家1965年以来的一笔笔论文稿费、书稿费和科研项目奖金。几十年来,存钱的是张金哲等老教授,管钱的是党支部书记,用钱的是患者。一位患有“一穴肛”的女孩,家境贫寒,大小手术共做了十余次,住院费和手术费多次从存折中支出。当年的小女孩如今已经长大,不仅能正常生活,而且结了婚,生了孩子。她在给张金哲教授的信中写道:“张爷爷,我生下来先天畸形,是您使我获得新生。这个恩情我用任何方法都报答不尽,只有好好工作,教育好孩子,让他永远善良待人⋯⋯”

来源:《北京支部生活》2019年第10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