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落花》這首詩是什麼意思?你怎麼評析?


李商隱《落花》這首詩是什麼意思?你怎麼評析?

李商隱的這首詩成於丁憂在家閒居時期。由於朝廷高層牛李黨爭激烈,作為李黨女婿,牛黨門生的李商隱,兩邊都不討好,被高層棄置荒廢。

作為一個志向遠大的讀書人,一個心思細膩,洞察秋毫卻不願意曲意逢迎的詩人,李商隱的心情是極其鬱悶的,而這首《落花》正體現了這種他幽怨憤恨的心態。

春光無限,滿園繽紛,紅桃綠柳,有客自遠方來,對酒高歌,多麼開懷的事。詩人卻不為所動,偏偏在客走茶涼後,他獨自一個人看著落花傷心。這就是典型的“有我”入境,無論外在環境如何,都被詩人渲染了自己的顏色。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

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李商隱《落花》這首詩是什麼意思?你怎麼評析?

平仄

首句第二字“閣”字是入聲字,發仄音,這首五律的正格應該是仄起仄收,也就是首句是“仄仄平平仄”,但是我們看到“高閣客竟去”,“平仄仄仄仄”,這就是個明顯的拗句。

唐人在寫這種感情比較奇特的詩歌,首句需大開大合,用發音來引起讀者重視的時候,經常會採用三仄、四仄甚至五連仄發音的開頭,稱為“音韻陡峭,如怪石林立,破空而出”。仄聲本來就短狹、急促,一連串仄音,自然就會讓讀者感受到詩人的那種急於表明的心態。

李商隱在對句,也就是第二句做出了拗救。“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的平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通過把對句的第三字“花”出律來完成出句的拗救。這是對句拗救的基本格式,我們在拗救中講過。

那首句出律是不是無心之失?可以肯定不是的。

第一點,首句完全可以通過換字來適合平仄。第二點,我們再看五、六句,是和一、二句完全一樣的出律。“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平仄為“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用字出律和拗救與一二句一模一樣。

李商隱《落花》這首詩是什麼意思?你怎麼評析?

很明顯,作為格律高手,李商隱就是故意這麼寫的,通過語調來渲染自己的心情,改變律詩中平音過多給人舒緩的感受。

在押韻方面,尾句“所得是沾衣”的“衣”字在平水韻中與“飛”、“暉”、“歸”同屬五微(平),是押韻的。

內容

首聯上句敘事起筆,下句寫景。“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詩人不寫賞花飲酒歡聚,而是從散席,客人都離開了開始下筆,並且用出律的字句突兀描寫,給人一種歡樂不再,孤獨憂愁襲來的感覺。人去樓空,客散園寂,那些紛飛亂舞的落花,觸動了詩人孤寂惆悵的心情,憐花憐己。

頜聯對仗,並承接首聯更細緻、多角度地描寫落花。“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為什麼用“參差”?這是承接上一句“花亂飛”,落花繽紛亂舞,連接彎彎曲曲的小路。“迢遞”是連綿不絕的意思,上句是從空間上來寫落花,而這一句是寫時間,連綿不絕的往下墜落,映送夕陽殘照。這裡又加上了夕陽餘暉的意象,把整首詩的意境繼續往黯淡、傷感的情緒裡沉沒。

李商隱《落花》這首詩是什麼意思?你怎麼評析?

頸聯對仗,並轉開一筆。“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通過寫人來寫花。我站在這裡啊,肝腸寸斷,不忍心去掃那些同病相憐的落花,對著春天望眼欲穿,卻時光匆匆,春日將盡,無法挽留。

尾聯收合。“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這些花兒將春色打扮得如此美麗,只可惜春天將盡,便像我有心為天下盡力,只落得個落花成泥,徒自悲傷的結局!這一聯合得不明顯,更清楚的是詩人將落花比作自己,因為春盡而落,只有“沾巾”(流淚)的命運,其實也是將自己比作落花,圖有事業心,卻無能為力,只能自哀自怨,暗自垂淚。

全詩詠物傷己,以物喻己,感傷無盡。

整首詩的平仄、押韻、對仗以及起承轉合是嫻熟而合律的。這首《落花》是一首悲傷的近體格律詩(五律)。

李商隱《落花》這首詩是什麼意思?你怎麼評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