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李商隱,寫《七月二十九日崇讓宅宴作》,表達憂恨之情

李商隱是唐代一位赫赫有名的大詩人,他的詩詞很是優美,讓人印象深刻,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他是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代表作品有《月下與君共飲》、《錦瑟》、《重過聖女祠》等。

李商隱,寫《七月二十九日崇讓宅宴作》,表達憂恨之情


李商隱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時期曾“傭書販舂”,即為別人抄書掙錢,貼補家用。李商隱“五歲誦經書,七歲弄筆硯”,回鄉後曾從一位精通五經和小學的堂叔受經習文,至十六歲,便因擅長古文而得名。此外,寫得一手秀麗的工楷與一手好文章。苦難的經歷反而成就了李商隱,讓他更加堅韌,學習到了更過的知識。世界上的事情就是如此奇怪,當不幸的事情發生的時候,如果積極面對,也許會成就自己,成為自己的機遇。一個堅強的人,老天也不會辜負的。

李商隱,寫《七月二十九日崇讓宅宴作》,表達憂恨之情


李商隱的詩歌流傳下來的約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觸及時政題材的佔了相當比重。李商隱的詠史詩有很高的成就。它們絕不是“發思古之幽情”的無病呻吟,也不同於前人那些託古以述懷的詩篇,而是著眼於借鑑歷史的經驗教訓來指陳政事、譏評時世加以補充發揮,使詠史成為政治詩的一種特殊形式。無題詩是李商隱獨具一格的創造。它們大多以男女愛情相思為題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轉,辭藻精麗,聲調和美且能疏密相間,讀來令人迴腸蕩氣。幼年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使李商隱的世界觀基本上屬於儒家體系,其人生態度是積極入世、渴望有所作為的。

李商隱,寫《七月二十九日崇讓宅宴作》,表達憂恨之情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登進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因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州病故。


七月二十九日崇讓宅宴作

唐代:李商隱

露如微霰下前池,月過回塘萬竹悲。浮世本來多聚散,紅蕖何事亦離披?悠揚歸夢惟燈見,濩落生涯獨酒知。豈到白頭長知爾,嵩陽松雪有心期。

秋露像細微的雪粒灑下前池,陣陣西風吹過回塘,萬竹蕭颯生悲。瓢忽無定的人生啊,本來就多悲歡聚散;但那池上的紅荷花,為什麼也零落紛披?我杳遠難憑的歸夢,只有孤燈才能見證;我空虛落寞的生涯,唯有清酒方可得知。難道到了白頭之年還是如此?我早與嵩山南面的松雪兩心相期。

李商隱,寫《七月二十九日崇讓宅宴作》,表達憂恨之情


親朋會飲,本為樂事。但此詩所寫,卻不是冥飲之樂,而是由此引發的詩人的幽恨悲情。“情深”,是此詩的特色。詩人將“比”“興”這兩種手法揉合在一起,用環境景物,烘托渲染自己的思想感情。風露塘竹之悲,觸動加深了人之悲切;紅荷的離披,也象徵著人的別離;客中苦酒,像在悲嘆一樣;寒夜孤燈,彷彿也在悽惋幽思;即使是嵩山的松雪,好像也在召喚著詩人歸去,總之,沒有一物不解人意,不含著深情。因情見景,情由景發,情景交融,融為一體,讀之撼動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