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人的一場抒情的白日夢

中國的古典詩歌向來追求抒情。從《詩經》開始就已經有了抒情的文學傳統,詩緣情、詩言志本質上都是為了表達情感的。

這種抒情的文化傳統所帶來的一個結果就是,哪怕只是短短的28個字所構建成的一首簡單的古詩,其中也有著諸多的情感的美。這種情感的美又並不是直接表露出來的,而是藉助於意境來展現出來的,也就是中國人所說的含蓄。

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人的一場抒情的白日夢

​而這種含蓄,在藝術手法上來講又稱為朦朧。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夜雨寄北》,很好地體現了這種朦朧美感。這首古詩的朦朧美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對象的朦朧美感

也就是說,這首古詩所呈現對象是朦朧的。主要體現在君問歸期未有期當中的“君”指的是誰,現在並不明朗。

有的人說是寫給妻子的,有的人說是寫給他的好朋友的。但無論是寫給誰的,都非常明顯的體現出了此人在李商隱心中的重要性,而且也表達了詩人對兩人相見的美好期待。但詩人在詩歌當中並沒有直白地表露出來,所以就造就了對象的朦朧感,給今天的我們留下了無數的想象的空間。

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人的一場抒情的白日夢

​二、情感的朦朧感

正是因為對象的並不明朗,所以這份情感的抒發也是一種朦朧的存在。正如詩人在第三句當中所描述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在這個美麗的時刻,詩人究竟是和親愛的人一起互訴衷腸,還是和昔日的老朋友一起挑燈夜話,都不得而知。

同時,卻話巴山夜雨時。巴山夜雨時詩人所想到的是什麼呢?等到那個時候必然有不計其數的事情要回憶,也必然有無窮無盡的話語來說給對方聽。有好事或許也有壞事,是開心的還是快樂的,還是此時此刻真情打動人心的。但究竟要說什麼,同樣也是朦朧的,不明朗的。

王國維在談到姜夔的詞作時曾說: “雖格韻高絕, 然如霧裡看花, 終隔一層。”由此來看李商隱的這首古詩。其實也完全適用於這樣的評價。

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人的一場抒情的白日夢

三、意境的朦朧

李商隱的很多詩歌都是意境迷茫的,很容易呈現出一種撲朔迷離的朦朧美。君問歸期未有期,詩人心中已經存在了一份惆悵。而巴山夜雨漲秋池,更是讓詩人的心中充滿淒涼。但是後面兩句詩人就採用了虛寫的手法。為何會如此?

就是因為現實當中根據眼前根據眼前的情景,用想象和記憶的方式構造出來朦朧的詩歌意境。何當共剪西窗燭,巴山夜雨漲秋池。用一個理想化的超現實的世界,把目光投向不確定的、模糊的、朦朧的未來,來解除現在的相思之苦。

這是詩人的自我想象,這是詩人朦朧的追求。

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人的一場抒情的白日夢

​《夜雨寄北》,煙雨朦朧的夜晚,是詩人的一場白日夢,寄託了詩人對未來的最美好的想象。因為是不確定的,因為是朦朧的,所以才會如此的吸引人。我們不但能夠進得去詩人的世界,我們也能想象我們的世界中如何期待那種詩意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