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錦瑟》那麼晦澀難懂,從古至今,為什麼有很多人喜歡?

歡迎關注我的“文化點心鋪”:詩和遠方並不遙遠,它就在眼前。多數時候,這裡只談文學;偶爾也會看看窗外,聊聊外面的精彩:

李商隱《錦瑟》那麼晦澀難懂,從古至今,為什麼有很多人喜歡?

在唐代詩壇,李商隱的詩無疑是最晦澀難懂的。他的詩中總是充滿了非現實性的幻象,沒有一點理性的約束,跌宕跳躍,用理性簡直難以理解。然而奇怪的是,千百年來,很多讀者都非常喜愛他的詩。

其中,《錦瑟》一詩應該是李商隱最著名的一首難解的詩篇。歷來論詩者就有“一篇《錦瑟》解人難”的慨嘆。對於此詩,人們就像猜謎語一樣做過不少猜測。例如有人認為“此詩為悼亡之作”,詩句中的“滄海月明”一句是讚美他妻子的明眸,而“藍田日暖”一句是讚美他妻子的容貌。

李商隱《錦瑟》那麼晦澀難懂,從古至今,為什麼有很多人喜歡?

又有人認為此詩“乃自傷之作”,其中“滄海”一句是慨嘆李德裕之被貶而死,“藍田”一講句則是說令狐淘做了宰相之意。像這一類的解說完全是把李商隱的詩歌當作一個個謎語來猜測。這樣做是否是欣賞詩歌的正確做法呢?筆者才疏學淺,不好對前人妄加評論。

但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這樣做很容易造成牽強比附的誤解,把詩歌中的情感也理解得很侷限,似乎它必須要影射現實中的一些人或事物才行。否則,它就不算是一首好詩作。可實際上,很多讀者並不確定李商隱作這首詩究竟是為了表達什麼,但從古至今,卻依然很喜歡它。這是為什麼呢?

李商隱《錦瑟》那麼晦澀難懂,從古至今,為什麼有很多人喜歡?

錦瑟 李商隱 (唐)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事實上,這首《錦瑟》的確晦澀難懂。詩的開端“錦瑟無端午十弦”一句就令很多讀者不解:什麼琴有50弦?對此,在《漢書·郊祀志》中有記載:“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絃。”

李商隱《錦瑟》那麼晦澀難懂,從古至今,為什麼有很多人喜歡?

從這個典故我們可以知道,“瑟”原本有五十弦,是一種古代絃樂器,用它彈奏出的聲音聽起來很悲涼,竟然讓泰帝都聽不下去。“泰帝”是誰呢?上古帝王,伏羲氏。作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創造了樂器,發明了文字,創立了八卦,是一位無所不能的天神。

能讓這樣一位天神都感到悲傷的“瑟”,那該是怎樣動人心魄的樂器啊!連天神都不忍聽“五十弦”的瑟,故而將其破為二十五絃,可想而知“瑟”彈奏出來的聲音,該是多麼令人肝腸寸斷啊!可李商隱詩中的“瑟”卻偏偏就是50弦的。而且,這把“瑟”還非常珍貴精美,像錦緞一樣。

李商隱《錦瑟》那麼晦澀難懂,從古至今,為什麼有很多人喜歡?

李商隱詩中的“瑟”之所以有“五十弦”,除了說明瑟之弦數較之其他樂器為獨多以外,其實也是為了表明只有如此繁多的弦才能傳達和表現他的情感。這種情感繁複精微,用語言難以解說,其悲哀之深只有五十弦的“瑟”才能表達。

“錦瑟”之意象所提示給讀者的不僅是詩人本身高貴的內在,同時還提示了與“錦瑟”有關的一種情緒體驗。就像提到“月亮”就會想到人間團圓,提到“荷花”就會想到高雅純潔一樣,提到“錦瑟”就會悲傷哀痛。

李商隱《錦瑟》那麼晦澀難懂,從古至今,為什麼有很多人喜歡?

在這樣一個令人悲哀的“五十弦”上,詩人又用了“無端”二字加以修飾限定,其意就是說:這所有的悲傷、悲哀、悲涼的感情,就像一種“無端”的命定的悲劇一樣,躲不掉,逃不了,讓人無可奈何。

熟悉李商隱生平事蹟的讀者應該知道,李商隱其實是一個非常自卑而敏感,但又十分要強的人。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作為長子,年少的他不得不早早擔起了養家餬口的重任。長大後,他一直想科考中舉光耀門楣。

李商隱《錦瑟》那麼晦澀難懂,從古至今,為什麼有很多人喜歡?

可時代黑暗,黨爭嚴重,宦官專權,無論李商隱多麼有才華,那個時代終究不屬於他。對此,他是無能為力的,可是又不甘心的,卻又逃不掉的。當所有這些情緒雜糅在一起,融入詩作中後,就變成了那些隱晦難解的意象。

這些意象雖然隱晦難懂,但融注在其中的感情不管是迷茫的,悲傷的,還是孤獨的,無奈的、感慨的,都與我們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感受是相通的,很容易就能夠引起與我們的感情共鳴。李商隱一生抑鬱不順,挫傷失意,現實中我們很多人不也是如此嗎?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