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為何敗給了曾國藩的湘軍?

南山農場主


太平天國是封建社會最後一次也是聲勢非常浩大的農民起義。自廣西金田村一路向北,勢如破竹,攻佔南京,隨即太平天國領導者洪秀全稱帝,將南京改為天京。 之後洪秀全為了掂量滿清的力量,派兩萬廣西狼兵,孤軍繼續向北挺進,可誰想到,就這兩萬狼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北佔領了天津。

可以說太平軍所到之處,清軍幾乎不戰而降,就在所有人都認為愛新覺羅要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1864年曾國藩率領湘軍攻破了天京,這也宣告著太平天國不復存在。


曾國藩統領的湘軍能打敗了士氣高漲的太平軍,這是為什麼呢?

太平天國的階級屬性是失敗的關鍵

太平天國的掌權領導者洪秀全,楊秀清的跟腳都是農民,骨子裡都帶著老百姓那種單純,階級侷限性是失敗的根本原因。

  • 胸無大志,只看眼前利益。

攻佔南京後,太平天國沒有一鼓作氣得繼續全軍向北推進,安於現狀。洪秀全被大城市的繁華所吸引,這跟平頭老百姓心中所想的大大不同,他沒見過這麼大的城市,從他的內心就覺得保住勝利果實就好了。同時洪秀全已經有了稱帝的準備,忙著修宮殿,選美女。說到底太平軍的領導層都有點小農思想,佔了一塊地盤就滿足了,哪還有什麼爭天下的心。


  • 天京之亂,石達開出走,太平軍的實力大大下降。

洪秀全跟朱元璋有很大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他也對自己的皇位感覺不安全,特別是東王楊秀清給他的危機感太強。於是他找到了北王韋昌輝,讓他出謀劃策。趁著凌晨大家都在熟睡的時候,圍攻東王府,東王楊秀清及其家人被殺,2萬幕府人員被害,史稱“天京之變”。同時翼王石達開也因天京之變責備韋昌輝,被韋嫉恨密謀陷害。不過石達開趁夜逃跑並帶走了十萬精銳。這也嚴重的降低了太平軍的實力。


曾國藩的湘軍能打贏太平軍不是偶然

很多人都說太平軍內部這麼多問題,曾國藩是趁人之危,不能提現他的功勞。而且從史書記載上可以看出,曾國藩所管湘軍真的是無惡不作,殺人如麻,這樣的軍隊這麼能打敗席捲大半個中國的太平軍呢?

  • 曾國藩治軍嚴謹,湘軍為虎狼之師。

曾國藩出生普通耕讀家庭,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治軍的策略是“兵必自招,將必親選,兵隨將轉,兵為將有。”而且治軍時關注的就是軍官是否聽話,也就是我們企業文化常說的“執行力”。

《能靜居日記》記載:在天京城掘地三尺,到處搜尋值錢的東西,甚至許多人家的墳墓也不能倖免。

同時在湘軍中一直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凡是攻入城池後,都能肆意搶奪,這也可以增添一筆額外之財。曾國藩就是靠這種共榮共辱的方式,讓湘軍成為殺人不眨眼的魔鬼。所以也就導致了湘軍的名聲很難聽,甚至說駭人聽聞,到最後一聽說湘軍來了,老百姓都退走。就是這樣湘軍變成了虎狼之師,這就是屠城!



  • 曾國藩師出有名,群臣反應強烈。
據《討粵匪檄》記載:倘有血性男子,號召義旅,助我征剿者,本部堂引為心腹,酌給口糧。

古人不管做什麼事,都要講究師出有名。畢竟名正言順,符合自然的道義就能得到上天的垂憐。同時曾國藩不是武將,而是正規的文臣跟腳,他在討伐太平軍之前,寫了《討粵匪檄》,言辭激揚,聽得人內心十分激動。很多沿途男子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園不被太平軍所侵佔,於是紛紛加入湘軍。他的這一手可以說讓太平軍措手不及,給他們的感覺,曾國藩是大有文化的流氓。



  • 湘軍主要將領都是他的心腹。

湘軍的主要領導者,曾國荃是曾國藩的親弟弟,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左中棠是曾國藩的老鄉也是幕僚。可以說“晚清四大名臣”有兩個都很聽他的話。關鍵這幾個人都是位高權重的能臣。可以這麼說,整個湘軍都牢牢的控制在他的手裡。這樣曾國藩做什麼事,執行力就都非常高,所以就不會有反對者的出現,這對一方統帥都是最完美的情況。

太平軍敗給湘軍不是偶然,內部不團結,不思進取,是太平天國直接敗亡的根本原因,同時曾國藩的湘軍也是讓太平軍付出了代價。


歷史每日說


一場戰爭的勝負取決於多方面因素,不是單單一方面。太平天國可不光是敗於湘軍。

清末時期,政治腐敗,貪官汙吏橫行,水旱蝗災不斷南方百姓苦不堪言。腐敗的封建統治和沉重的剝削,加劇了矛盾的激化。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為支付戰爭賠款,實行加稅,不堪忍受煎熬的勞苦大眾紛紛起義。這是太平天國興起的前提因素。

因為南方百姓苦不堪言日久,初期太平天國能團結一心,齊力對敵,攻城拔寨,勝仗連連,初期湘軍勢力也弱。

然而太平天國取得南京後,高層開始不思進取,爭權奪利,腐敗享樂,內訌不斷,相互猜忌。最終爆發了“天京事變”,嚴重的削弱了太平天國的實力,與此同時湘軍實力顯著提高,打的多了經驗豐富嘛。曾國藩的湘軍,左宗棠的楚軍,李鴻章的淮軍,實力都不斷增強。又加上國外的勢力打擊。

最終太平天國敗於多方聯合勢力的絞殺下。但是湘軍是太平天國的勁敵,也是幾個中最大的勢力。同時也是敗於自己的內鬥內訌離心離德,沒有好的戰略方向,同樣也政治腐敗。據說太平天國攻佔一地後也是濫殺無辜的,砸毀孔廟和關帝廟。










披堅執銳K


太平天國沒有拉攏地主,官員,讀書人,商人,農民等還把他們往滿清那邊推,當然就敗了。滿清後期也是不拉攏這些人把它們往外趕,自然也敗了。清朝末年面臨的最根本問題,表面看是它是否順應民情,實行憲政,本質上卻是滿洲貴族如何繼續維持滿蒙對絕大多數漢人的聯合暴力統治的問題。清朝的政治體制,是不平等的體制,一切權勢向滿洲傾斜,對漢人、漢官、漢軍(綠營)始終是防範的,自康熙後非常的成熟,但是太平天國打破了這個機制,太平天過滅亡後,江南有無數個漢族實權軍官,刺馬案,就表明江南的漢族地主階級不允許政府插手,後來東南互保基本上就是形容獨立了,名義上歸屬於清政府。為了維護滿清自己統治,滿清後期昏招迭出,首先皇族內閣,基本宣告了立憲失敗,再加上廢除科舉,基本上士商得罪乾淨了。最有名的比如實業家張騫,是官又是商,立憲派的主力,即使是立憲失敗依然為滿清著想,到了北京後見了攝政王,提出了很多幹貨,可滿清攝政王打個哈哈就完了,張騫本跟袁不好,後來因為立憲失敗兩個人回覆聯繫。自皇族內閣後,這些掌握著地方軍政大權的漢族政治人物以及工商界等各方面的名人,其政治取向開始發生根本的轉變,從反對革命轉向支持革命或同情革命。


華為專賣店四眼


是有些令人費解,從各方面情況分析判斷,湘軍從誕生之日就有著蓬勃發展的生命力。

曾國藩的湘軍都來自於湖南鄉村,以鄉鄰親戚為紐帶編練成軍,相互之間幫扶互助凝聚力非常強,湖南本身就民風彪悍好鬥,這是湘軍戰鬥力強悍的根源。

太平天國方面主要是因為發生了天京事變,天王洪秀全密招北王韋昌輝和冀王石達開回京誅殺東王楊秀清,韋昌輝又誅殺了忠於楊秀清的部屬兩萬多人,這些人都是從廣西一路跟隨過來的太平天國骨幹力量,自相殘殺的內訌嚴重削弱了太平天國的實力,太平天國逐漸走向衰亡。

太平天國也曾經重創過湘軍,湘軍名將塔齊布、江忠源、李續賓都死於疆場,曾國藩本人也被打得三次自殺。

發生天京事變以後的太平天國逐漸走上了下坡路,石達開率領十萬人出走進一步削弱了太平天國的力量,太平天國後期的兩大支柱忠王李秀成和英王陳玉成也越來越不會打仗了,後期太平軍戰鬥力奇差無比,陳玉成三萬人在掛車河打不過多隆阿一萬人,陳玉成十萬人在安慶打不過曾國荃一萬湘軍,李秀成率領十三王雨花臺救駕,三十萬人打不過曾國荃三萬湘軍。

從歷史事實來看,既使不發生天京事變,太平天國也鬥不過湘軍,難逃覆滅的命運,太平天國最高領導層水平能力太差,戰略規劃和戰術水平都不行,從廣西、廣東、湖南、湖北跟隨而來最忠誠最有戰鬥力的老兄弟們都在外戰內訌中凋零了,從江南地區招收的新兵和幫忙的天地會都是毫無戰鬥力的烏合之眾,無法挽救太平天國。


西賊聞之心膽搖


太平天國是發生於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從1851年堅持到1864年,十多年的時間裡太平軍對封建清政府和西方列強造成了嚴重打擊。其反擊反封建的作用是無可比擬的,但太平天國最終還是失敗了。失敗的標誌是曾國藩的湘軍攻佔了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天京陷落不僅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標誌,還是中國反列強反封建的遭遇重大挫折的表現。這次發生於南方的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為什麼會失敗呢?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中國農民為什麼不能消滅那一小撮的封建勢力和列強侵略勢力?作為革命主力的農民階級為什麼不能完成反列強反封建的革命任務?真的是曾國藩的湘軍戰鬥力遠遠超過在平均的戰鬥力嗎?還是有別的原因?

經過詳細分析,我認為太平天國之所以敗於曾國藩的湘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太平天國上層的極速腐化和頻繁內訌嚴重的削弱了這一農民政權的進取精神。

太平天國的上層基本上來說是由六個人構成的: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再加上翼王石達開。以洪秀全為代表的太平天國上層迅速腐化,天王洪秀全竟然有81個老婆,整天過著醉生夢死的糜爛生活;其他太平天國上層也大概如此。這樣的統治者怎麼能治理好國家?統治階層的腐化是滅亡的開始。在定都天京形成與北方的清政府對峙的局面以後,沒有遠大戰略眼光的太平天國上層就開始了權力和利益的爭奪;尤其是天王洪秀全和東王楊秀清的矛盾極其嚴重,瞧不起洪秀全的楊秀清為了奪權經常上演天父附體的把戲來壓制洪秀全,不甘心的洪秀全指使韋昌輝屠殺了楊秀清並發展成了對太平天國上層的大清洗,這就是所謂的天京變亂。天京變亂後的太平天國由盛轉衰,太平天國力量的不斷削弱導致了其最終的滅亡。

二,太平天國的政治制度落後和經濟發展模式嚴重落後,甚至沒有明確的指導思想。

太平天國政權建立以後,其實行的制度本質上仍然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種制度是不適應近代中國社會發展要求,是一種應該被淘汰的制度;因為這種制度不僅不會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反而會阻礙中國社會的發展。在中國近代史上,我們應該建立的是資本主義制度,應該發展的是資本主義經濟。太平天國建立以後,其所發展的經濟仍然是小農經濟,這就嚴重的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是當時世界發展的潮流,只有符合這個潮流才能獲得成功。說到底還是因為太平天國沒有明確的指導思想,雖然太平天國頒佈了《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但這並沒有構成完整的指導思想和行動理論。沒有明確而正確的理論指導的革命行為是要失敗的。

三,太平天國太過於理想化和不切實際的施政綱領,不僅沒有獲得民心,反而使其失去了民心。

太平天國建立以後,也實施了一些政權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措施。不可否認,這些措施有其積極的一面,例如《天朝田畝制度》裡“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的規定就調動了農民革命的積極性,把太平天國運動推向高潮;但同時也實行絕對平均主義並實施聖庫制度,這就嚴重的損害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致使農民對太平天國政權的支持度下降。洪仁玕提出的《資政新篇》裡雖然最早提出了要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但並不重視農民階級的利益,無法獲得農民階級的支持,最終未能實施。失掉大多數農民支持的政權最終必然滅亡。

四,太平天國沒有科學理論和先進階級的領導。

太平天國的領導階級是農民階級,農民階級雖然是占人數最多的一個階級,但農民階級並不是一個先進的階級;農民階級的侷限性非常明顯,那就是沒有知識。一個沒有知識的群體,是無法提出長遠而科學的革命綱領的,實際上中國的農民階級只在乎眼前的利益。無論是《天朝田畝制度》還是《資政新篇》都是不太符合當時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的,也就是說太平天國既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也沒有長遠的戰略目標;全是走一步看一步。理論上的缺乏和政權建設目光的短淺就已經決定了太平天國最後滅亡的命運。

五,人口的大規模死亡,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

太平天國之所以發生,是因為鴉片戰爭激化了本來就已經很尖銳的社會矛盾;這種尖銳的社會矛盾就是人民的生活水平降低,逐漸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條件。為了生存下去,中國的農民階級不得不起來反抗。也就是說,太平天國運動的主力就是那些失去了基本生存條件的人。這樣的失去基本生存條件的人雖然很多,但並不佔總人口的絕大多數;所以從數學的方面說,只要這些失去最基本生存條件的人逐漸減少,那麼對清政府的反抗也會逐漸減弱。隨著戰爭的進行,這種失去最基本生存條件的人的確是在減少的;而隨著反抗人數的減少,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清政府和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掠奪是波浪式的,每一次大規模的掠奪之後必然會出現強烈的反抗,掠奪的高峰過去了就意味著反抗的高潮也就過去了。鴉片戰爭是一次掠奪的高峰,太平天國是一次反抗的高潮。

最後,太平天國的力量要弱於清政府和西方列強的合力,最終在清政府和西方列強的聯合絞殺下失敗了。

建立封建政權和發展小農經濟的太平天國也許在軍事上一時強盛於清政府,但這種強盛並不能持久下去。不能持久強盛的太平天國是戰勝不了清政府和西方列強侵略勢力的。太平天國不僅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還損害了西方列強在中國的利益;出於維護自身利益的考慮,西方列強支持下建立了以華爾為首的洋槍隊配合清政府絞殺太平天國。在這種聯合圍攻和絞殺下,政治、經濟和軍事完全落後於西方資本主義的且沒有先進理論指導的太平天國最終還是失敗了。

啟示:只有從根本上維護人民利益且符合潮流的革命才能獲得最終的勝利。太平天國雖然有侷限性,但不能否認它的革命性;這是代表農民起義最高峰的太平天國運動讓我們認識到農民階級是革命的主力,但必須獲得先進先進的領導才能走向勝利。歷史告訴我們,無產階級是革命的領導者,只有無產階級和農民階級聯合起來建立工農聯盟,才能實現革命的最終成功。在一次次的掠奪和反抗的鬥爭中,中國人民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歷史緯度


我們都知道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絕後的農民運動,與清政府經歷長達14年的鬥爭。不論太平天國的歷史意義和對當時社會的影響都及其深遠,當年太平天國鼎盛時期完全和清政府並駕齊驅,可是太平天國最後卻失敗了,敗給了實力與自己相差很多的湘軍之手,天平天國為何會敗給了曾國藩的湘軍呢?


各王之間的爭奪權利讓太平天國損失慘重

首先是太平天國內鬥,我們都知道由洪秀全金田起義,後來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洪秀全大肆封王,此時太平天國的勢力乃是鼎盛時期。太平天國的各王開始驕傲自滿起來,以前的進取精神蕩然無存,現在各王之間忙於比較個人權力的高低。

在比較權利的同時,慢慢的也就走向了封建社會的老路,脫離了民眾,隨著諸王爭奪權利的局勢加重,諸王之間發生混戰,兩萬餘太平軍將士慘遭殺害,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天京事變。

天京事變不但損耗了太平天國的實力,並且讓太平天國人心渙散,投敵叛亂的事情接連不斷。其中有些將領為了自保選擇擁兵自重,甚至出現石達開帶兵脫離太平天國,如此之下給了湘軍機會,從而一舉攻破天京。

中外勢力聯合鎮壓

太平天國從金田起義開始就一直被清政府鎮壓,奈何起義之初,天平天國士氣高漲,輕鬆就抵抗了清政府的鎮壓,一路勢如破竹。

1860年8月,太平軍逼近上海時,上海的政府勢力與外國侵略者共同鎮壓太平軍,其中李鴻章也帶著他的軍隊與英法俄等國軍隊進行聯合共同鎮壓太平軍。

在多方軍隊聯合的鎮壓之下,太平軍連連敗退,接連失去了根據地,最後被曾國藩兵分三路圍攻天京,加上洪秀全病逝,太平太國如同沒頭的蒼蠅一般被曾國潘的湘軍輕易攻破。

太平天國起義本身缺乏民心

太平天國起義本身就是因為洪秀全屢次參加科舉名落孫山,隨後, 他與馮雲山、洪仁軒等人創辦了所謂的上帝教,撤出了孔子的排位,只拜上帝。此時洪秀全直接推翻孔子顯然是不理智的舉動,孔子思想已影響千年有餘,如此盲目推翻實則不智之舉,得到民眾響應只是暫時,並非長久之策。

金田起義爆發之後,洪秀全以太平天國起義,本身就是脫離民眾之舉,開始可以由自己得教眾發動民眾,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洪秀全卻還是走了封建社會的老路。雖然經教義愚弄民眾,此時的民眾心中存有疑問。

後來洪秀全大肆封王,以教義滅人慾等等顯然與當初金田起義的口號差之千里,洪秀全和各位將領貪圖享受等作為直接讓之前所得民心頃刻間蕩然無存。

並且在定都天京之後,洪秀全排除異己,一些重任都交給自己的親人,再則沒有徹底勝利就貪圖享受,只能說格局太小。

太平天國的失敗是多個方面造成的,失敗也是必然。雖然太平天國起義失敗,但對於歷史來說,太平太國還是有很大的歷史地位。


豫北老崔


探歷史風雲,悟在世人生

太平天國運動為何洗卷大半個中國,又如何走向衰亡!!!

太平天國以1951年的金田起義為標誌至1964年太平天國都城天京(南京)陷落為終結。


從時間上來看正處於第一次雅片戰爭後,清政府戰敗需要大量賠款,加之國外大量商品傾銷囯內手工業破產,人民遭到清政府的嚴重剝削,加之自然災害,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各地起義不絕。

太平天國用拜上帝會使平民看到希望,打岀保護農民利益的口號,使得太平天國一呼百應,紛紛響應,而且太平軍將火器武器大量遠用到軍隊。



清朝初期對太平軍的輕視,並沒有集結大量軍隊剿殺,並且忙於與列強進行兩次雅片戰爭,清八旗兵與綠營兵在清未年間戰鬥力低下,且調動兵力速度慢不利機動作戰。

太平軍攻破南京,改南京為天京並將天京作為都城後,太平軍就停止大規模進攻,一直停止不前給清庭喘息之機,而且太平軍內部大肆揮霍修建宮殿,建立嚴格的等級制度,諸王妻妾成群,許多太平軍的追隨者由此而失望脫離太平軍。

清朝見八旗與綠營兵無力震壓,便允許地方自主建軍,李鴻章的淮軍與曾國藩的湘軍是其主要代表,曾國藩建立湘軍,湘軍響金豐足超過了綠營兵甚至是八旗所以進入湘軍不僅可以餬口還可以養家所以很多人進入湘軍,湘軍召兵有嚴格的可要求,多推舉保證兵源的純潔性一戰鬥力十分強大。

太平軍內部矛盾重重相互攻伐,後期太平軍派系眾多,而湘軍號令統一,在解天京之圍的雨花臺戰役太平軍十五萬人對湘軍三萬人以失敗告終就是實例。



歷史軍武研討員


太平天國的失敗,是一種必然的結果,而且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之所以會失敗,也並不完全是軍事作戰、戰略部署上的失誤,更不是曾國藩自己打敗了太平天國。

(上圖為曾國藩)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說的就是太平天國

1853年3月下旬,太平軍以絕對優勢的兵力,開始對當時的江寧,也就是南京發動總攻。清軍毫無鬥志,防線也一觸即潰,太平軍徹底攻佔南京,並改南京為“天京”。

打下了南京之後,太平天國的前途可謂一片光明,北伐可以乘勝追擊,趁清軍還未組織反擊,一鼓作氣打垮清政府。西征也可以進軍河南、四川,平定西南大後方,鞏固後方穩定。

其中一線猛將羅大綱提出的上中下三條在當時堪稱是完美的戰略計劃:

上策是洪秀全“御駕親征”,河南位居中原,只有在在河南指揮接下來的戰鬥,才能表明太平軍並非亂國賊寇,只是想驅除韃虜,建立一個漢人的江山,以此獲得民心,博得廣大老百姓的支持,只有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除此之外,也可以一鼓作氣,直接北伐,目標直指北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蕩平京畿地區的清軍勢力,一鼓作氣打垮清政府。

中策就是先穩住自己的大後方東南各省,建立一個穩固的根據地。然後再分兵三路,一路進入中原心腹之地,二路遡江北上,打下四川、陝西,三路是沿著華東幾省的路線,進入山東,隨後三路大軍會攻北京。

下策就是按著楊秀清、洪秀全的意思,劃江自治。以南京為首都,大力組建海軍,將長江牢牢地控制住,徹底形成與清廷分庭抗禮的新興政權。

與雄心壯志、打算一展宏圖的太平軍諸王不同,天王洪秀全似乎在打下南京後,就失去了鬥志和初心。他開始變得喜怒無常、並且驕奢淫逸。

在南京,洪秀全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建造了天王宮,並專注神學,設立“聖庫”,並將“聖庫”充作自己驕奢淫逸的錢囊,由此逐漸脫離了革命群眾隊伍,為後來的天京事變埋下了禍根。

洪秀全每天的時間,除了浪費在管理後宮上面,其他的時間大部分都浪費在了自己的“神學”上。洪秀全每日都要專注自己的神學。從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一直到1864年洪秀全兵敗自殺,洪秀全在溫柔鄉中足足生活了十一年。在這十一年中,洪秀全專注神學,努力神化自己,逐漸脫離了群眾隊伍。在這十一年間,洪秀全從未走出城門一步,也從未認真理會過太平天國的“朝政”,對於前線的戰事、清軍、太平軍的戰爭走勢,洪秀全也從來都不過問。而洪秀全在做的,只有專注神學,併發布所謂的“天父指示”,努力神化自己。寫了一堆毫無文采、擺不上臺面的“天父詩”,在這十一年間,洪秀全僅僅發佈過二十五篇詔書。

想來,樂不思蜀,也不過如此。

(洪秀全雕像)

對於太平天國運動,西方列強的態度也很重要

1860年初春,十二萬勇敢的太平軍開始兵圍上海,上海儼然成了一座死城。

咸豐皇帝尚且自身難保,可上海的官紳可不想成為帝國的殉葬品。在上海道臺吳煦、蘇松糧道楊坊的帶頭下,上海官紳斥重金招納了一批西洋僱傭軍,這無疑讓上海租界裡的一群西洋流氓、浪人、兵痞找到了用武之地,這個就是我國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華爾洋槍隊”。

當聽說上海官紳我行我素的搞起了洋槍隊,一向痛恨洋人的咸豐皇帝當然不會同意,他一次又一次的下令解散所謂的“洋槍隊”,上有政策,下就有對策。吳煦等人也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每次解散都是走個過場而已。一直到咸豐皇帝病死在熱河後,辛酉政變爆發,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恭親王奕訢著手參與帝國軍政大事。這時候的清政府高層才一改先前咸豐皇帝排斥洋人的態度,開始聯合國外勢力,以及西方列強組成的僱傭軍。

按照奕訢等人的看法,英法列強鬧騰起來不過是為了錢,但是太平軍不一樣,太平軍的目標很明確,他們要的是清朝的老命。就算是攘外,也必須先把太平軍剷除。眼下朝廷駐防軍戰力不足,不如用夷制賊,花錢僱傭西方的僱傭軍。

面對清政府曖昧不明的態度,西方列強也一改之前冷眼旁觀的態度。

1860年,曾國藩的湘軍收復了南京以西的安慶,整個戰局陡然逆轉,之前一直掌握著戰爭主動權的太平軍由攻勢轉為了相對被動的守勢,整個戰爭的走勢對太平軍已經非常不利,西方列強敏銳的覺察出這是一次獲取利益的機會,於是西方列強對太平天國的態度完全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開始對太平軍實行了包括經濟、軍事、禁止軍火貿易等等一系列強硬的政策,並公然組成聯合干涉軍。

天京事變,一場大清洗使得太平天國元氣大傷,太平軍將領人心惶惶

太平天國高層拉幫結夥、爭權奪利,相互攻訐。天京事變就是一個導火索,事件根源就是藩王對待權利的追逐。再加上太平天國的領袖洪秀全整日鑽研神學之事、且貪圖享樂,壓根不理朝政。所以這才給了東王楊秀清太大的權利,導致了天京事變。

早在1851年太平天國立“永安建制”時,洪秀全就曾命其他四王統歸楊秀清節制。馮雲山和蕭朝貴死後,楊秀清大權獨攬,黨羽遍佈太平軍,再加上楊秀清多次假託“天父下凡”傳令,導致洪秀全在某些時刻也要服從楊秀清的命令。楊秀清做人做事非常囂張跋扈,對於異黨和反對者,楊秀清多次無詔擅殺、先斬後奏,這讓太平軍早期的幾個諸王敢怒不敢言,各個背地裡都恨楊秀清恨得咬牙切齒。韋昌輝就曾請求天王洪秀全誅殺楊秀清,但洪秀全否決了韋昌輝。

1856年6月,太平軍攻破清軍的江南大營,清軍主力全線戰敗,欽差大臣向榮見清軍防線兵敗如山倒,深感無法面對皇帝,竟憤而自殺。

清軍的江南大營被打垮,標誌著徹底清除了清軍勢力對南京的威脅。東王楊秀清將戰勝的功勞全部歸納於自己,這更加引起諸王的不滿,北王韋昌輝、朝內官領袖佐天侯陳承熔早就與楊秀清不合,二人見楊秀清“居功自負”,佐天侯陳承熔恨得咬牙切齒,心裡也多了份計劃。他與韋昌輝、秦日綱等人秘密請求天王洪秀全誅殺“逆賊”楊秀清,理由是楊秀清圖謀不軌、有弒君篡位之企圖。

對於陳承熔等人的不滿,顯然楊秀清早已知情,但攝於韋昌輝、石達開等人手中的兵權,只得借前線戰事吃緊將二人調離了南京。

與此同時,洪秀全聽完陳承熔的告密後,果然勃然大怒,他迅速密詔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燕王秦日綱率兵回京勤王。

就在1856年9月4日夜,韋昌輝親率三千親兵與秦日綱在南京城外匯兵一處,早就等的不耐煩的陳承熔指揮兵將迅速打開城門接應韋昌輝、秦日綱的“勤王之師”。凌晨,韋、秦、陳三人率軍突襲東王府,還在睡夢中的東王滿門被屠殺殆盡。隨後,北王韋昌輝借“搜捕東黨”為由,捕殺異己,對於已經投降繳械的東王黨羽、士兵,哪怕是手無寸鐵的平民,韋昌輝也毫不手軟,一夜血洗南京城2萬多人,頓時南京城內浮屍遍野、血流成河。

當石達開回到南京後,他曾厲聲問責北王韋昌輝濫殺無辜之事,二人不歡而散,石達開恐已經殺紅眼的韋昌輝加害自己,就連夜逃出南京。韋昌輝未能捉住石達開,惱羞成怒之下,將石達開一家全部殺淨,並清洗翼王餘黨。石達開回到安慶之後,迅速點兵征討北王韋昌輝,並聯合其餘幾王請求洪秀全處決韋昌輝,韋昌輝一時間身處輿論漩渦中心,惱羞成怒的韋昌輝情急之下調兵攻打天王府,失去了支持的韋昌輝最終兵敗被殺。

而天京事變的另外兩個罪魁禍首燕王秦日綱及陳承瑢也在幾日後被處死,天京事變最終以楊秀清、秦日綱、陳承瑢、韋昌輝等人被殺而告一段落。

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事變的發生大大削弱了一線太平軍的戰鬥力和戰鬥意志,並減緩了前線對於清軍的攻勢,同時也為清軍整軍備戰提供了寶貴的時間。

而且事變發生後,對內,洪秀全開始變得疑神疑鬼,不相信任何人,他重用自己的心腹牽制石達開,而石達開一怒之下,率軍出走,更使得太平天國雪上加霜。

石達開出走使得太平天國朝政混亂不堪,天王洪秀全雖然掌握了實權,但他壓根也不理朝政,還是潛心搞他那套神論,天國覆滅,近在眼前。

正因為洪秀全的“樂不思蜀”,直接給了清政府喘息的機會

由於洪秀全不理朝政、加之太平軍內部矛盾重重,前線戰事往往一再錯失良機,而天京事變之後,洪秀全那套宗教神論完全破滅,太平軍將領們各個都人心惶惶,有意降清的將領比比皆是。

太平軍內部的同室操戈、兵戎相見,無疑給了清政府寶貴的喘息之機,所以李鴻章的淮系勢力、曾國藩的湘系勢力如雨後春筍一般,茁壯發展。成為大清帝國熱兵器武裝下的新式陸軍典範。

落日餘暉,不斷反水的太平軍將領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由於太平軍兵源的劣根性,太平軍內部充斥著大量的市井、投機之人,他們就像蛆蟲一樣不斷腐蝕著太平軍的戰鬥力和戰鬥意志。

太平軍將領們見天國大勢已去,再加上天京事變的大清洗後,太平軍內部人心惶惶,盤算著投清。

所以在蘇州,以納王郜雲官為首的八員降將帶著部隊成建制的投了李鴻章的清軍。

實際上後期投降清軍的太平軍官兵多如牛毛,郜雲官為首的八王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上圖為李鴻章)


青衫素人


太平軍席捲江南半壁江山,打得八旗軍和綠營軍潰不成軍,於是新型的地方武裝湘軍應時而生,之後一直就是太平軍最大的敵人,直至太平天國被湘軍最後剿殺。

一開始,新生的湘軍並不是太平軍的對手,曾國藩甚至差點兵敗自殺,但隨著太平軍的老營兵北伐西征死傷慘重,內部又分裂之後,從戰爭中學會戰爭的湘軍這才越戰越勇。

湘軍一開始的狀況和太平軍後期的狀況很像。首先就是令出多門,比如曾國藩只是幾十個團練使之一,處處受到上級甚至平級的掣肘。而後期的太平軍,洪大教主王爺就封了二千多個,各自握有兵權,很難讓麾下軍隊勁往一塊使。但是湘軍在不久之後就統一到了曾國藩一人手中,“兵為將有”,湘軍在一定意義上屬於私兵,全軍都聽從曾國藩一人之命。

從兵員素質上看,湘軍是“忠義血性”的文人和樸實能吃苦的山民的組合。不能忽視的一點就是,不像現在大學生滿街,讀書人在那個年代是稀缺物,在鄉土間是很有威信和號召力的,而且湘軍各營兵都是本鄉本土人組成的,最初對“湘軍”的稱呼,就是指湘鄉一縣之軍隊。一開始湘軍又是為了保衛家鄉作戰,凝聚力自然強大。而太平軍把各地百姓都填充到了軍營之中,是個人都算一個兵,到了後期,基本上就是裹挾百姓號稱數十萬的烏合之眾。

在待遇上,湘軍的兵餉是綠營軍的三倍之上,而且湘軍軍紀很差,也就是出本土作戰,劫掠是常態,這也算是一種經濟上的刺激。反觀太平軍,洪秀全自己後宮佳麗三千,而一般人夫妻都要分開,所有財產更都是天王的私有,連軍餉都沒有,以至於後期的太平軍根本不知道打仗是為了什麼。

再有就是,太平天國的所謂拜上帝教屬於四不像的舶來品,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根本沒有太大吸引力,形成不了信仰上的凝聚力。

另外一點,就是太平軍與西方列強徹底決裂,太平軍是很重視火器的,常規軍中火器與冷兵器是一對一的比例,後來西方列強即便是賣給太平軍武器大多是殘次品,曾有記載,說西方人說,這些(殘次品)武器給使用者製造的危險,要比給敵人的更大。而湘軍後來不僅是得到了清政府的大力扶持,西方列強甚至也派軍協助作戰。


遼風物語


太平天國是晚清時期最為嚴重的一次農民起義運動,它席捲了大清帝國的東南半壁,致使原本的魚米之鄉一片荒蕪。但是,僅僅十數年太平天國就被曾國藩率領的湘軍擊敗,這個國家崩潰四散,除了少量逃到境外幾乎被全部消滅。其原因主要如下:

1、太平天國能夠席捲江南的原因是利用了底層百姓對於清王朝的不滿。但太平天國在戰爭獲得階段勝利後,去並沒有提出切實可行的國家政策和國家規範。他們所沿用的依舊是在起義初期為了收斂人心而提出的帶有神話色彩的政策,根本就不切實際。並且沒有適當提出正確的經濟制度。致使一切財物歸聖庫,民間的生產積極性自然消退。男女營分立更是違背基本人性。這些政策上的疏漏主要與南王馮雲山中途戰死有關。

馮雲山是太平天國的智囊,是早期拜上帝教的實際建立者。洪秀全其人文恬武嬉,只是善於造勢以迷惑人心。從他前後的眾多言行都可以看出,他對於政治外交經濟軍事都沒有什麼明確的概念。國家不是軍事產物而是政治產物,太平天國的軍事上有楊秀清,但是在政治上卻沒有出色的代表人物,一昧地固守起兵時的拜上帝教教條,卻不將其轉換為切實可行的國家政令條款。百姓在清王朝的統治下,小農破產食不果腹,底層手工業者面臨洋貨的入侵也在為口奔命。只要提出切實的惠民政策,安撫百姓的生計,太平天國的支持聲浪才會一浪高過一浪。

2、太平天國樹敵過多。在拜上帝教的早期教義中只是規定了以洪秀全馮雲山為首的核心是天父的“五子一婿”,斥清廷為妖,儒家對於他們起兵並沒有影響和妨礙。對於禮教的打擊只是因為洪秀全屢試不第的洩憤,其實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究其原因是他們不懂得結合社會力量,團結儒家勢力。

曾國藩的湘軍與其說是效忠清王朝,不如說是效忠儒家思想名教的軍隊。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挽救綱常名教,曾國藩的《討粵匪檄》說的也非常明白。“吾孔子孟子痛哭於九原,凡讀書識字者,烏能束手安坐?”換言之,如果太平天國不毀壞儒家禮教,那麼湘軍就不會出現,曾國藩等人很有可能會坐觀成敗。因為當時的漢人士大夫也看出了清政府的腐敗,樂見王朝更迭,世道轉換,但前提是要留給儒家子弟一席之地。所以說,洪秀全的部隊最終不是湘軍的對手,就在於此。

歡迎下方評論,如有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