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與成王:和平交接還是政治博弈?揭祕政治傳說背後的真相

周公與成王:和平交接還是政治博弈?揭秘政治傳說背後的真相

周武王姬發在滅殷後兩年,便得急病而死,即位的周成王姬誦年幼,便由武王的四弟周公姬旦攝政。由於牧野之戰只是戰勝了商王朝的中央政權,因此地方貴族多有不服。

此時的周王朝,幼主在位,朝野不穩。然而周公執政七年,和平還政於成王,不僅沒有導致國家動亂,還為後世留下了許多美好的政治傳說。那麼,西周初年的政局,真如傳說中的那麼美好,周公與成王真的那麼和諧嗎?

周公與成王:和平交接還是政治博弈?揭秘政治傳說背後的真相

周公與成王:和平交接還是政治博弈?揭秘政治傳說背後的真相

周公攝政

周武王死後,面對著百廢待興的周王朝,周公姬旦走到了歷史的前臺,擔當起了周王朝的攝政。

《左傳》記載:“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為大宰”。周武王即位時,以“太公望(我們常說的姜子牙)為師,周公旦為輔”(《史記·周本紀》)。這裡的“大宰”和“輔”乃是《周禮》中的六卿之一,總王室內外事務,朝廷百官之長,相當於秦漢時的丞相。

在孟津之會、牧野之戰、武王設置“三監”等西周初年的重要政治事件中,也看得到周公參與其中併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武王晚年曾有兩次重病,周公前去探望,武王曾將祭祀天室的任務交給周公。要知道在西周之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可見武王對周公的信任和周公的地位。

這些說明,早在武王時期,周公就作為王室的重要人員,參與到周的政權建設的方方面面。周公有相當的政治能力,也積累了相當的政治經驗。

因此,周公是有足夠的政治能力和政治資歷的。

周公與成王:和平交接還是政治博弈?揭秘政治傳說背後的真相

周公攝政出於誰的安排?

在周文王正妻太姒所生兒子們的排行分別是,長子伯邑考、次子武王發、三子管叔鮮、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等。周武王去世時,伯邑考已死,管叔鮮、蔡叔度作為“三監”已不再中央,因此,在武王的嫡親弟弟中,周公旦是最年長且身在中央。

關於周公旦成為攝政,《逸周書》中曾有武王欲傳位周公而周公不敢接受的記錄,然而未被史家公認。子彧猜測,此事大約與後世臨終託孤的記載有相同的性質。西周前期的大事在《詩經》中多有體現,然而此事卻沒有,可見此事應當是武王有這個意思,卻沒有正式任命託孤。

同時,《史記》有多處記載,口吻卻是難得的一致:周公攝政乃是周公自己擔心朝政不穩,剛剛分封的諸侯和殷商舊貴族反對周室,主動擔當起了周王朝的攝政。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叛周,公乃攝行政當國。-《史記·周本紀》

這也就是說,成王是武王的合法和指定繼承人,周公攝政並不是出於武王臨終時的安排--至少不是正式的任命,也不是出於周王室眾人的推舉,而是出於周公自己。

周公與成王:和平交接還是政治博弈?揭秘政治傳說背後的真相

同時在《史記·魯世家》記載,周公“踐祚代成王,攝行政當國”;《禮記》中更是直言“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在《大誥》等多處也發現周公稱王,並以“王命”的名義發佈命令的。可見,周公不僅代行攝政,很有可能還稱王了。這樣看來,周公的身份,與順治初年多爾袞“攝皇帝”的身份有一定類似之處。

這兩點,為給了“三監”充分的理由,於是周成王三年,周初最大的叛亂--三監之亂爆發了。

周公與成王:和平交接還是政治博弈?揭秘政治傳說背後的真相

三監的謠言與周成王的猜忌

“三監”是克殷後,安排在殷商統治的核心地帶,用來分化和臣服殷商遺民的三個諸侯,商紂王的兒子武庚、武王發的弟弟管叔鮮和蔡叔度,其中管叔鮮還是周公的同母兄長。

周公與成王:和平交接還是政治博弈?揭秘政治傳說背後的真相

三監之亂實際上是管叔鮮和蔡叔度不滿於周公執政,因此,三監之亂具有爭奪王位的性質。周公親率大軍東征,前後花了三年時間終於平定了叛亂,此時已經是周公執政的第六年了。雖然叛亂平定了,但這場叛亂留下了兩個問題。

其一,周公攝政稱王導致了周王室內部的不團結。管叔鮮和蔡叔度屬於武王的兄弟,但是他們卻與武庚一起反對周公,而周公在召公、畢公以及太公望等站在同一戰線上。這從側面說明周公攝政並沒有合法手續,甚至說,周公並不是一點都沒有取周成王而代之的想法。

其二,周成王的態度。管叔鮮和蔡叔度在叛亂之初,為了使自己站在正義的一邊,曾經在國中散佈謠言說,“(周)公將不利於孺子”,這是一個跟朱棣“清君側”一樣的好藉口。年輕的周成王應該是聽到了這個流言,而且周公稱王等等舉動也確實引起了周成王的不安,這一點,從《鴟鴞》和金滕冊書兩件事可以看出端倪。

周公與成王:和平交接還是政治博弈?揭秘政治傳說背後的真相

《鴟鴞》和金滕之冊

《鴟鴞》是《詩經·國風·豳風》中的一首詩,大意是說被抓走小鳥的母鳥,為了防止再次被侵害而築巢、築窩、儲存糧食。詩中塑造了一隻滿身傷痕但又不辭辛勞、誠惶誠恐的母鳥形象。相傳,這首詩為周公所做,以貽成王,並且是通過周成王的另外兩位輔政大臣,周公的弟弟召公和畢公。

鴟鴞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女下民,或敢侮予?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予羽譙譙,予尾翛翛,予室翹翹。風雨所漂搖,予維音嘵嘵!--《國風·豳風·鴟鴞》

周公是在向周成王表明心跡,成王就是巢裡的幼鳥,而周公就是那隻在成王年幼時保護周王室這座巢的母鳥。

周公與成王:和平交接還是政治博弈?揭秘政治傳說背後的真相

鴟鴞是一種鳥,即是現在的貓頭鷹

周公通過召公畢公傳話,從側面說明了周成王對周公的忠誠是曾有所懷疑的;而周公反覆強調自己的不辭辛苦和惶恐,是為了表明自己的忠誠和攝政的理由。

金滕冊書的傳說有兩個版本。《尚書·金滕》記載,周武王生病時,周公祝神說以自己的壽命代武王,記於書冊,藏於金藤之匱。後來發生了謠言和《鴟鴞》之事,周成王不敢怪罪周公,但內心的猜忌並未消除。後來周成王親政以後,打開金匱看到冊書,才終於相信了周公的忠誠。而《史記·魯世家》中記載祝冊是因為周成王生病,而且因為周成王的猜忌,還曾發生“周公奔楚”的事件。

部分史家以《尚書》為偽書,但通過與《史記》的對比,金藤之冊這件事應該的確發生過,至少,周公曾受到嚴重的猜忌,甚至被迫遠離中央,直到周成王親政前後才完全消除。

這說明周公和成王叔侄並不像歷史上記載的那麼和諧,周公的身份不單單是輔政或攝政那麼簡單,而周成王對周公也確實有猜忌,甚至比較嚴重。

周公與成王:和平交接還是政治博弈?揭秘政治傳說背後的真相

周公與成王:和平交接還是政治博弈?揭秘政治傳說背後的真相

關於周公攝政時,周成王的年齡,多有語焉不詳,有幾歲、十幾歲、二十幾歲之說。經驗證,多數史學家認同此時的周成王姬誦約17歲左右。

因此,雖然政治經驗不足,但一個十多歲的少年也會有自己的想法,從親政後西周的發展來看,周成王的執政能力並不弱。同時,從史料記載看,周成王初年,成王自己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些政治權力的,政權並不是被周公完全掌握。

因此結合周成王對周公的猜忌,成王不會不做安排。

周公與成王:和平交接還是政治博弈?揭秘政治傳說背後的真相

桐葉封唐的故事

桐葉封唐同樣是周初一則美好的政治傳說,而這個傳說背後,是年輕的周成王和周公之間的政治博弈。

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圭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史記·晉世家》

這是晉國得封的傳說,成王與弟弟叔虞玩耍,將一片桐葉封給叔虞,太史佚便以“天子無戲言”為由堅持封地與叔虞。於是,周成王便將黃河、汾水以東的一片方圓百里的地方封給了叔虞,稱唐國。後遷國至晉水邊,稱晉國。

看起來這是年少的周成王一次很隨意的行為,而實際上,這很有可能是年輕的周成王的政治佈局。

周公與成王:和平交接還是政治博弈?揭秘政治傳說背後的真相

從後來春秋的諸侯國來看,姬姓諸侯國大多源自文王之子,也就是周公和武王之兄弟,成王的叔父。而武王之子,也就是成王的兄弟之國僅有4個,而周公之子的封國算上魯國的話有6個。武王和周公之子應該是在成王當政期間陸續分封的。

因此,可以看出,成王初年,相比於周公,姬誦是沒有什麼政治勢力的。而周成王要獲得政治基礎,最快的方式就是分封自己的兄弟。

唐國的分封,從的時間上來看,應該發生在周公攝政期間;而唐國的封地在今天的山西襄汾和翼城一帶,是周核心地帶的北部屏障,俯瞰洛邑。如果想要控制洛邑,這個位置十分重要。

周公與成王:和平交接還是政治博弈?揭秘政治傳說背後的真相

因此,唐叔虞的封國實際上對於鎬京的保護和洛邑的監控很有幫助。

五侯九伯,實得徵之

同樣值得推敲的另一件事來自於齊國。

及周成王少時,管蔡作亂,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

三監之亂時,周成王使召康公向太公望(姜子牙)傳達了可以在黃河、大海、穆陵、無棣之間隨意征伐的命令,這等於任命太公望為東方的方伯。

太公望之女是武王發的正妃,因而周成王是太公望的外孫。這個任命應當是來自於周成王,而不是周公。一方面讓太公望可以方便參與到平定三監的叛亂,另一方面,自己的外公作為東方的方伯,也有利於保障周成王的地位。

周公與成王:和平交接還是政治博弈?揭秘政治傳說背後的真相

因此,齊國的任命和桐葉封唐,實際上都是周成王鞏固王權和自己的王位,增加與周公旦之間政治博弈籌碼的一種方式。

周公與成王:和平交接還是政治博弈?揭秘政治傳說背後的真相

周公還政周成王

這種政治博弈對一個王朝來說,是十分危險的,中國歷史上不乏這樣的案例,王室內訌,最終身死國滅的不乏其人。

然而,周公是一位聰明而富有智慧的政治家。

周成王七年,周公選擇了主動將還政於周成王,而自己前往營建成周,鞏固周王朝在東方的統治。周公希望通過還政和主動流放,來徹底消除周成王的猜忌,以避免周王室的進一步內訌,使剛剛穩固起來的周王朝遭受風險。

(周成王七年)成王長,能聽政。於是周公乃還政於成王,成王臨朝\t。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t倍依\t以朝諸侯。及七年後,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如畏然。-《史記·魯周公世家》

周公不僅生前還政,而且心甘情願的北面稱臣,並且表現出了作為臣子的安分和對王權的敬畏。對於周王室來說,這是莫大的幸運。

周成王同樣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面對周公的退步,周成王並沒有步步緊逼。從周公在東征勝利後的第二年就出來參與東征的活動來看,還政不久就發生了金滕冊書事件,周成王恢復了對周公的部分信任。

於是,周成王接過了周王朝的權杖,同時命令周公全力營建洛邑,並繼續完善用於鞏固周王朝統治的《周禮》。從《多士》、《毋逸》中周公對成王的規勸可見,周成王對周公的信任恢復到了比較好的水平。

周公與成王:和平交接還是政治博弈?揭秘政治傳說背後的真相

尾聲

還政後不久,周公病死在豐。死之前,周公表示,“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離成王”。而周成王卻將葬在畢地,文王之側,對周公表示了莫大的尊敬。同時,周成王還給予周公的封國郊祭周文王的特權(依周禮,只有周天子才有祭祀已故周王的資格)。

因此,在周公和周成王高超的操作下,後世漸漸忘記了這段隱藏在和平背後的政治博弈,只留下了美好的政治傳說。

順便提一句,周王朝諸侯的大量分封,實際上發生在周公和成王時期。周公為了鞏固統治,封國七十一;為了鞏固周王室的權力,擴展土地,也為了建立自己的政治威望,周成王得政以後,同樣分封了不少諸侯,這對周王朝的發展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參考資料:《史記》;《左傳》;《西周史》楊寬著;《春秋史》顧德融、朱順龍著;

周公與成王:和平交接還是政治博弈?揭秘政治傳說背後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