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建议应取消中小学教师按职称发工资,应按工龄、工作量发放,你怎么看?

平安健康快乐YXJ


取消职称并不现实,目前教师职称已经开始改革,降低职称对工资收入影响比重将成为主流。

教师职称制度固然有诸多弊端,但也有其自身优势。职称制度实施几十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水平较高的教师,在教师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竞争,最大限度的激活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一旦全盘否定,直接按照工龄和工作量评定教师贡献,不仅片面也不利于激发优秀教师的动力。

职称制度已经成了教师们普遍的“心病”,归根究底还是“钱”的问题。之所以有人要求按照工作量和工龄发工资,正是那些工作量大或者教龄时间长却无缘高职称的教师,对于自己的收入感到不满、不公平。不过,对于完全按照工龄和工作量发放工资,不少老师却并不同意,他们认为这种方法看似公平,但实际上却“没标准”,反而容易引发更多的吐槽与不满,他们更期望能够完善现有的职称制度。

职称制度为什么会引发那么大的争议?

1.人情关系过重,走后门的现象屡禁不止。在人情社会中,不少教师的职称评定有时候并不以能力为第一位,往往存在一些老师不专心与提高自己水平,却总是投机取巧找各种关系,这必然会让那些有真才实学却苦无出路的老师怨声载道,也让他们对职称制度不满。

2.职称名额数量少。在职称改革之前,不少小学的高级职称名额非常少,部分农村小学甚至只有1个,不仅如此,有些老师即使满足晋升条件,碍于职称名额被占,也只能等空缺,有些甚至要等十几年也不见得可以拿到名额。

3.职称本生对于教师收入影响比重过大。教师对于职称的不满最多,是因为职称几乎能够影响到教师所有的收益。不仅仅是工资方面,还体现在福利待遇,高职称比低职称要高出不少,有些评优评先的事情,也往往优先考虑高职称教师。

4.高职称教师往往退居二线。不少学校里都或多或少存在这种情况,教师一旦拿下高级职称,一般会想尽办法退居二线,似乎有一种功成身退的意思。因此,这些不在一线从教的老师往往拿着高工资,比那些年轻教师工资要高出不止一倍,工作量却相比少之又少,难免让那些优秀又充满干劲的老师心理不平衡。

职称制度的改革走向

今年9月份,教育主管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指出要降低职称在绩效工资分配中的权重,还突出教学实绩在教师工资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着力实现教师按劳分配、按绩取酬,这也和有些教师要求按照工作量和工龄发放工资的本意基本一致。河南省还先行一步,率先提高了班主任津贴数额,每月实发500元,并明确了从专列资金解决,不再挤占绩效工资。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职称制度已经是一个相对完善且经历过检验的制度,整体来说是利大于弊的。所以,短时间内教师职称制度并不会取消,按照现在的趋势,教师职称制度甚至只会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完善,让教师工资核发标准将趋于更公平、更规范,同时也让教师更有获得感。


教育坤坤说


关于职称的那些事儿,很多老师提起来都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啊,当年我们在河北的时候一个学校有300多老师,但是能评上职称的每年只有五个人,这样的话,很多的老师任教满一年之后,升了中二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你想一想300个人,每年评五个,多少年才能轮到你呢?再加上可能会有各种的暗箱操作,所以很多的老师只能是望洋兴叹,回到家这边之后,私立学校比较注重老师的能力,从来不管你是中级还是高级。我们学校的老师很多都是教了几十年的,但都是中二。因为学校根本不在乎这个。学校在乎的是你的资历,你的本事。也就是说你拿多少工资是由你的本事来决定的,上课的时候如果学生反应好,家长不会有什么投诉之类的。那么慢慢的,你的工资就上去了,再加上私立学校,课时量比较大,每节课时那也是额外有钱的,这就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问题了在这里没有什么大锅饭可吃的,每个人你一定要在自己的岗位上顶得住,不然的话你随时就有被淘汰的可能性。为了保住你的饭碗第一,你要努力的去工作;第二,你要努力的去提升自己;第三一定要处理好与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兰姐的心灵之旅


我也是老师,对于有人建议取消中小学按职称发工资,应按工龄、工作量发放的说法,我来谈谈我的想法。

我们这里小学现在竞争最激烈的就是副高的评定吧。因为以前小学不允许评副高,最近几年才允许评。大家都挤在评副高的独木桥上!可是指标太少了,一年也就两三个指标,大家都虎视眈眈的。可是那又能咋?里面的水太深了!太浑了!使出浑身解数也未必能轮到自己。



去年有个认识的女教师评副高,她成绩一般,学历一般,所有的成绩就是一般,除了年龄大点和有点后台,没有过人之处。最后把她推上去了,和她PK的是一个年轻点的老师,各方面都不错,还当着个小学领导,他俩一定有个人上去,有个人下去。年老的老师马上要退休了评不上就没有机会了。她就对年轻老师说,如果你要是评上了,我天天写举报信,叫上面人来学校查你的学校的各方面的工作,尤其是账务方面的问题。

年轻的老师彻底被抓住软肋了,自动的就退出竞争了。

为了评上职称,撕破了脸。还不是因为职称高了给大家带来了利益。

女教师评上后,第二年就职称挂上钩了,涨了工资,然后就说腰疼、腿疼、胳膊疼,没有不疼的地方,三天两头的请假不上课,后来就只给她安排了音乐课,还就教两三个班,一个星期就两三节课。

大家对职称诟病很多,原因有多个。

其一就是指标太少,我们这里几百个老师每年的副高指标就极少的两三个。按着指标计算,中老年老师到退休都轮不到指标,也就在现有的职称上养老了,那还有啥干劲!成绩好也轮不到一个指标。

其二就是评选不透明!虽然也张贴公示,但是你根本不知道其中的详情,比如说论文加分,你知道人家到底有没有论文呢,你就看到人家有加分项,为啥加分,有没有加分资格,你根本不清楚,那最后的排名公示有啥意义。怎么出来的排名,大家心知肚明。怎么也轮不到自己,如果真到了你下去,我就能上来的地步,就像上面举的事例一样,就会撕破脸,互相攀咬,就比谁有“本领”吧。

其三就算有的老师是靠真本事取得了职称,只要有了高职称后,就脱离一线不担任主课。担任主课的少之又少。而年轻老师或者评不上职称的中老年教师,干着繁重的工作,挣着少很多的工资,心里就会不平衡,有意见,消极怠工。有就话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可能就是这道理吧。

取消职称工资很多老师会很开心,但是绝不是全部。因为取得了高级职称会不开心。

有人怕按工龄发,会养成吃大锅饭的坏习惯,干好干坏一个样,就混年头,越年老工资越高。而年老的教师相对来说工作量分配的比较比较少,而工资比较高,又怕伤害了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那就要在工作量上加以补偿,年轻教师课时量大,可以加大课时量补偿,绩效工资向年轻教师倾斜,多劳多得,谁也说不出啥来。年老老师如果也想多得绩效,觉得自己精力还不亚于年轻人,也可以申请加大工作量,这样大家的积极性都给调动起来了。



绩效工资考核跟职称无关,要从课时量,完成教学任务成效,考勤,完成学校其它各方面任务等等方面全面考核,绩效工资要拉大档次,多劳多得,不能搞平均分,多付出的就要多得。

哎,瞎想了半天。如果还是如果!假设成不了真。2019年涨得工资依然是按职称涨的。目前也没有任何取消职称的一点消息!

醒醒吧,别做梦啦!这不是咱们想咋样就咋样的。议论完,该干嘛就接着干嘛吧。想要更高的工资,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吧。职称一天不取消,那就要多加努力进取吧。说别的都没用!

你说呢友友们!赞同我说的吗?赞同的话就点赞留言吧。欢迎友友们谈谈你们的看法!


心中百合静静开


中小学工资的原罪不在职称工资。职称工资饱受诟病的是评职称过程的不透明、猫腻重重。

正是这种不公平,传递到了工资发放。教师工资的焦点不应该在职称工资上,应该在绩效工资上。

绩效工资才是按照工作量、工作业绩来发放的。

可是,绩效工资的发放也缺乏透明度,导致老师们很不高兴!大家还以为是被高级教师拿走了。其实非也!之所以有这个误解,是因为高级教师往往也是主课教师,他们的工作量也非常高,所以绩效工资就高。再加上基础性工资每月比中级高出1000多元。就让大家觉得很不公平。

举例说吧,在苏州,如果你不干活,即使是高级教师,你也不会比中级教师收入高。(具体请阅读我的上一篇问答)但是,如果高级教师开足马力,那收入就是很惊人了!

再说按照教龄,这个也要慎重。否则,会造成高薪养懒人的后果。

最合适的办法是:职称工资+教龄补助工资(随年龄稳步增长)+工作量(绩效工资)。其中,工作量要占工资的大头。

要有效规避不干活、干活少却拿高工资。要在实践中,积极改进!

反正,苏州已经这么做了。蛮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的!

不知道网友们的学校都是怎么做的?


姑苏讲堂


教师工资与职称挂钩,不太公平和合适的! 因为现在职称的评聘已经失去最初激励的作用,教师为评上职称,已经针尖对麦芒了。



每个学校只有少数的高级教师还在一线打拼。其余的基本都是领导岗位的是高级职称。 评上职称的自己挣钱就多,这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哪个教师能真正地做到谦让?不争的头破血流都不罢休!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微妙和敏感。



除此之外的众多问题更是让老师们心塞,职称要改革,应该与时具进,要适应教师的现状而制定制度,教师的工资可按照教师的教龄、工作量、业绩等综合在一起核算!



职称工资本身没有问题,而是强化和完善教师职称评审过程,教师需要的是公平、公正、公开的评聘过程!


月亮姐姐Nancy


现行的工资发放制度已有几十年的运行,个人认为好处还是很多,中间有激励性的工资,有按劳分配的工资,体现了能力强弱所获得的工资,也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工资。其实每一种工资制度都有其弊端,不是十全十美的。职称只是让你跳起一摘苹果,有的人懒得跳起来,哪里能摘得到苹果。职称是不是要与工资挂钩呢?那么职称是不是要改革?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吐槽职称?反对职称这个东西呢?我有以下几点个人意见:


一、放宽职称的门槛,增加职称的基数。

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人抱怨职称呢?无非是进职的名额太少进职无望,心里非常失落,有灰心丧气的现象。每一个学校的职称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像我们这里高级职称被那些年纪较大的人占了,他们不调动,名额腾不出来,后面的人即使能进也进不了。


二、职称要有浮动,可以进,也可以取消。

当今社会有部分已经进职的老师认为车到山前船到岸,一进职称心放松,有为了进职称而进职称的心理,没有一种继续保持的心态。所以,作为一个进了职称的人也可以进行五年一审。


三、重新制订进职称的方案制度,让那些真正为了事业而奋斗的人有进职称的盼头。

个人认为,只要你有拿得出手的突出的实绩,可以破格进职称,不在乎年龄、教龄,让那些真正为了祖国的事业而奉献的人有进职的希望。


以上是个人的几点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还请多多指正!


乡村教师廖老师


这个建议我不敢苟同。

1、取消中小学教师按职称发工资,目前既违规也不可行。教师职称制度,尽管遭遇部分教师和媒体舆论前所未有的诟病(需要全面调查、综合分析),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更加完备的教师管理制度所替代。多数教师对职称本身没意见,有意见的是职称与工资挂钩、造成待遇悬殊,特别是教师工作考核评价过程中出现的某些不正常现象,影响到评价的公允。所以,问题不在于是否取消职称,也不在于是否按职称发工资,而是完善教师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使之更加公开公正、准确合理,让职称更具公信度。但需知,教师工作的考核评价是个历史性难题,尚需不懈探索。俗话说,老师教学是个良心活儿,良心用什么数字来衡量?

2、按工龄发工资,不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很容易造成熬天混日头的慵懒之风,背离了激励教学、创新竞争、调动教学积极性的职称初衷。但可以适当增加教龄工资的占比。

3、按工作量发工资,不利于稳定教师队伍。教师工作属于知识型脑力劳动,劳心劳力,工作量的承受能力与年龄有直接关系。年轻教师工作量大,也容易出成绩;大龄教师由于身体、精力等原因,工作量小一些,符合自然规律,毕竟年轻教师也有年老的时候。按工作量发工资,怎么鼓励教师终身从教?


鹰眼看教育


教师的年度考核按照“德能勤职”进行。把“德”放在第一位。

如果一个教师是全心全意搞教学的,那么他年龄越大越“德高望重”。

如果一个老师的能力又特别强,那么他的德望就更高更重,对学校、社会的贡献就越大。

然而,在和平年代所作的这些贡献,与战争年代的革命志士抛头颅、撒热血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

当此社会道德滑坡严重之际,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承前启后,更应起带头示范作用,多作贡献。

所以,我认为,高级职称应按年龄来,如果有指标的话,年长者优先。

不过,最好取消职称,国家按工龄来发工资。

努力工作,这是任何一个行业的基本要求。

按工龄发工资,省事省心,老师可以更专心治学和工作。

对表现差的,工资照发,只是人调去条件艰苦的偏远的地方。本乡镇内、本区内、本市内甚至更远的地方内调动,哪里缺老师去哪里。去一学年,第二年回编制所在地。这样,也解决了老师调动难的问题。

每学年学期结束后,由全体老师和每班两个学生家长代表,对每一位老师投票,得票最少的老师调离本学校一年,(学校老师多的,按比例末几位调离。)(这里指的是小学、初中九年义务教育)。


究竟究竟


提出这个问题的应该是位老师网友。但不知是位年轻教师呢,还是位老教师?是一线教师,还是“二线”教师?是位教学优秀教师呢,还是位混吃混喝的老师?

“三味”习惯实话实讲:其实,无论你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也无论国家以什么样的方式发放教师工资报酬,是绝不会只考虑是否对你个人有利的!

估摸题主的意思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报酬不应与“职称”有关系,这样不公平;而按工龄、工作量发放就很公平合理啦!

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三味”以为:不见得!

分析如下:

1、按工龄、工作量发放工资报酬,依然不可能平衡每位教师的工作与报酬之间的“公平心理”。

教师工资与职称相关联,当然会有它“不合理性”的一面(在此不做探讨)。但如果完全按工龄、工作量发放工资报酬,也必然会遇到诸多因素对“公平合理”性带来挑战:如工龄、工作量比列权重问题,前者高了,势必伤及年轻教师,后者高了,必然伤及老教师,二者一样,老少全伤!再比如,工作量的问题,如果有教学能力者抢不过教学能力低者,学生怎么办?学校怎么办?另外,学校还牵涉许多非教学工作,如何量化?谁来量化?量化高了,大家抢着干,量化低了,谁来干?

如此这般,学校和老师还会有时间、有精力去关心教学吗?学校和讨价还价的市场还有啥区别呢?

2、按工龄、工作量发放工资报酬,完全忽视了教学成绩和效果因素,无异于吃“大锅饭”和“平均主义”,这不仅不利于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必然成为导致教师间出现各种矛盾和不公平的根源。

3、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报酬也并不是题主所讲的按“职称发放”吧。

教师基本工资的两大块“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中,前者与职称岗位确实是直接相关的,但后者与职称并无多少关系。

所以,按工龄、工作量发放工资报酬,并不能真正实现“多劳多得”的公平合理性!

网友们,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


三味聊教育


对于教师职称的热议已经在教师队伍中存在多时,很多一线教师对于现行的职称评聘异议颇大。其实,细追究起来教师们对于职称制度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成见,之所以会对教师职称有较大的异议,主要是因为在职称评聘过程中又不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得教师职称评聘的公平性难以保证。此外,教师职称的总体数量较低也成为教师们反对职称制度的重要因素。


于是有人建议取消按照职称发工资,按照教师的教龄、工作量来确定教师的具体工资发放。在笔者看来,按照教龄发放工资的可行性并不大,如果按照教龄发工资势必会在教师队伍中形成较为模式化的教学,年轻教师会觉得教学成绩好与坏、承担的教学任务高与低都已经与工资关系不大,只要等着教龄年限增长就可以,显然不能再教师队伍中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如果按照工作量来核发工资,这种想法倒是值得肯定,而且工作量与教龄综合作用可以兼顾年轻教师和老教师的共同利益,但具体的工作量如何进行量化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量化考核的人为因素太大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因此,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笔者认为对现行教师职称制度进行改革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增加教师的职称数量,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评上职称;简化教师职称的资格条件,以职业道德、教学成绩、教龄等为主要考量因素;科学合理设计评聘方案,既有统一要求,又要兼顾自身特色;评聘方案要综合考虑绝大多数教师的意见,不能让少部分人说了算;严肃评聘纪律,规范评聘程序,对违规行为严肃处理;减少人为干扰,避免萝卜评聘条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