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晚年力薦張柬之,但是一開始卻並沒有得到重用

張柬之,是這一時期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早年為太學生時,由於頗好經史,尤精《三禮》,得到了國子祭酒令狐德的賞識。進士及第後,長期沉淪,不得重用,直到63歲時才不過做到青城(四川郫縣西)丞。永昌元年(689),應賢良方正科制舉,在千餘名應試者中,名列第一,被授予監察御史之職。這時他已年逾七十了。但是,張束之並非從此時來運轉,不久又被貶為地方官。直到年逾八十時,才得以充任宰相。在宰相任上他幹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將武則天從皇帝寶座上拉了下來,推翻了武周統治,恢復了中宗帝位,從而也使他自己一舉成為唐朝歷史上一位著名人物,被後人譽為“

忠冠千古,功格皇天。”

狄仁傑晚年力薦張柬之,但是一開始卻並沒有得到重用

張柬之

張柬之一舉成名,為唐室的重建立下了不世之功,主要得益於他抓住了充任宰相的機遇,有意思的是這個機遇並非張柬之自己努力的結果,而是狄仁傑努力為他創造的。狄仁傑晚年在盡心輔佐朝政的同時,十分注意為國薦舉賢才。武則天曾問狄仁傑:“朕要一好漢任使,有乎?”狄仁傑說:“陛下作何任使?”武則天說:“朕欲待以將相。”於是狄仁傑就向她推薦了張柬之,並說荊州(治今湖北沙市荊州區)長史張柬之,雖然年紀已老,卻有宰相之才,長期不被重用,如果重用一定能為國盡節。武則天遂將張柬之召回陽,授予州司馬。

狄仁傑晚年力薦張柬之,但是一開始卻並沒有得到重用

武則天畫像

過了一段時間,武則天又要狄仁傑舉薦賢才,狄仁傑說:“臣以前舉薦的張柬之,至今尚未重用。”武則天說:“已經給他升官了。”狄仁傑說:“臣舉薦他為相,今用為洛州司馬,不算是重用。”於是,又將張東之升任為秋官侍郎。後姚崇秉承狄仁傑的遺願,再次出面推薦張束之,遂使他終於得以升遷宰相高位。狄仁傑為何要不遺餘力地薦舉張束之呢?清代著名學者王夫?之說:“狄公之與張束之,皆有古大臣之貞焉,故志相輸,信相孚也。”也就是說他們兩人具有共同的志向,因而能夠互相信任。其實狄仁傑也是經過長期的觀察,才對張柬之逐漸瞭解,進而深信不疑的。

狄仁傑晚年力薦張柬之,但是一開始卻並沒有得到重用

狄仁傑

早在儀鳳元年(676)時,張柬之當時任郇王府倉曹參軍,郇王李素節時任岐州(治今陝西鳳翔)刺史,張柬之卻好心做了一件錯事。李素節是唐高宗第四子,為蕭淑妃所生,警敏好學,深為高宗所喜愛。武則天早年與蕭淑妃爭寵,互為仇敵,她當了皇后後,便把蕭淑妃幽禁起來,不久被殺。由於這個緣故,李素節被任命為歧州刺史後,以其有舊疾而不許入朝,其實李素節並無疾病。李素節因生母已死,生父又不能覲見,心中憂鬱,遂著《忠孝論》以述心跡。張東之勸他潛封以進,想以此感動高宗之心,或許能得以覲見。不料此事為武則天所知,更加憤恨,指使人誣告李素節貪贓受賄,於這年九月,將其降為鄱陽郡王,袁州(治今江西宜春)安置。

狄仁傑晚年力薦張柬之,但是一開始卻並沒有得到重用

李素節畫像

張柬之此舉雖然使李素節遭到了更大的打擊,但是當時人並不責怪他,反認為他正直忠貞,人格高尚。突厥默啜請求和親,武則天應允。聖曆元年(698)六月,命淮陽王武延秀入突厥,迎娶默啜女為妃。當時張柬之任鳳閣舍人,認為自古以來未有中國親王娶夷狄之女的先例,上疏諫阻,武則天大怒,將他貶為合州(治今重慶合川)刺史。張東之的主張未必合於時勢,但是這種看法卻代表了一大批朝士的觀點,被視為識大體的行為,因而得到了許多人的贊同。不久,張柬之調任蜀州(治今四川崇慶)刺史。這個期間張柬之又上疏朝廷,提出罷去姚州(治今雲南姚安北)及瀘南七鎮。

狄仁傑晚年力薦張柬之,但是一開始卻並沒有得到重用

張柬之任鳳閣舍人

這一地區在東漢時曾設置過永昌郡,蜀漢時諸葛亮也征服過這裡,並在這裡徵集兵員,徵收賦稅,但不設置漢官,不屯軍隊。據張柬之言,唐朝在龍朔(661-663)年間才設置了姚州,由於運糧屯兵不便,加上當地少數民族的不斷起兵反抗,後來就又罷廢了。垂拱(685-688)中,有人建議重新在這裡設州,並說可以在當地課稅自給,無須國家調發兵糧,於是又恢復了姚州的建置,總管57個羈糜州。延載元年(694),為了防止當地少數民族反抗,又設置瀘南七鎮,調蜀兵戍守。由於姚州所屬的羈糜州一般不向朝廷繳納賦稅,當地官員和屯兵反倒要從外地調運資糧供給,加之路途艱險,漳氣嚴重,每年調發的成兵,到了屯所大部皆死,運送資糧使蜀民不勝役使之苦。

狄仁傑晚年力薦張柬之,但是一開始卻並沒有得到重用

姚州地課稅自給

所以張柬之建議罷去姚州瀘南七鎮,抽回戍兵,將這一地區隸屬於州(治今四川西昌)管轄,在瀘水之北設關,屯駐成兵,選清正宮吏管理。這個建議沒有引起武則天的重視,沒有采納。但是,張柬之的這一主張卻與狄仁傑的觀點不謀而合。將這個主張與狄仁傑所提出過的關於安西四鎮、安東都督府等問題的主張,稍作比較,就可以很明顯看出兩者的主導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對於張柬之以前的那些行為,儘管史籍中沒有狄仁傑對這些事看法的記載,然從他的一貫思想看,也一定是贊同和欣賞的。最使狄仁傑器重張柬之的還是他對武周政權的態度。

狄仁傑晚年力薦張柬之,但是一開始卻並沒有得到重用

張柬之上疏

張柬之從荊州長史被狄仁傑推薦到洛陽任官時,楊元琰受命代替他為長史。兩人在交接職務之時,曾一同泛舟於大江之上,船到中流無人之處,談及武則天革命,以周代唐之事,楊元琰憤憤不平,“慨然有匡復之志”。這就說明張東之早就對武則天統治有不滿情緒。張柬之曾在朝中任鳳閣舍人,鳳閣舍人即中書舍人的改稱,主要負責詔書的起草工作和審議表章,佐宰相判案。這個期間狄仁傑任宰相,從工作性質看,兩人往來肯定比較頻繁,通過這種接觸,必然加深狄仁傑對張束之的進一步瞭解,共同的志向使狄仁傑把他引為知己,因此推薦張東之為宰相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