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大哭時,家長習慣性說“不許哭”,會讓孩子更加沒有安全感


有一次在逛超市,在零食區看到一個小男孩非要包攬一種零食的全部口味,寶媽卻堅持只讓他從中選擇一種口味帶走,小男孩就在坐在零食架前嚎啕大哭,媽媽不停地在旁邊勸說:不要哭了好不好,你已經吵到別人了。可是小孩子好像根本聽不到媽媽的話,非要把全部看中的零食全部帶走。媽媽又氣又惱,直接大喊道:不許哭!最後只好用強力抱走了孩子。

這樣的場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為我們經常能在公共場合看到孩子的哭鬧,並且一旦鬧起來都不管不顧,這樣的場面讓很多家長和路人都頭疼不已,並且毫無招架之力。而一般家長解決問題的辦法無非兩種:妥協和放置不理。

如果選擇了妥協,那孩子會越來越驕縱,而選擇任使寶寶哭的上氣不接下氣,則會使寶寶的心靈受到傷害。兩種方法看起來都不是理想的解決辦法,那麼面對寶寶不停地哭鬧,我們廣大家長們究竟該怎麼正確處理呢?

孩子大哭時,家長習慣性說“不許哭”,會讓孩子更加沒有安全感

搞懂孩子哭鬧的原因

小孩子愛哭鬧,簡單來說就是情緒化嚴重,這是“果”。萬事皆有因,必有果。如果我們想要正確處理孩子的哭鬧問題,就要先明白這其中的“因”。

首先,我們從合理有據的科學角度來剖析孩子的情緒化——

人類的大腦在構造上分為:爬行腦、邊緣系統(也稱哺乳類的腦)和新皮層。新皮層,尤其是在進化過程中產生的前額葉,是人類演化獲得的最佳的部分。也就是說,因為新皮層的存在,人類要遠比動物發達。而從風格類型上對大腦構造來劃分,爬行腦和邊緣系統只關注感覺,被劃分為情緒腦,前額葉管理智的思考、客觀的分析和正確的決斷,被稱為理性腦。

孩子大哭時,家長習慣性說“不許哭”,會讓孩子更加沒有安全感

關鍵是,一些神經方面的研究機構最近發現:

人類腦中神經元生長完成的時間,要遠遠長於我們的想象。管理理智思考的前額葉直到25歲左右才能發育成熟。而在前額葉發育成熟之前,他們所做出的大部分行為是由爬行腦和邊緣系統做出的本能反應,這些行為的特點就是衝動和情緒化。

所以,小孩子的某些行為看似毫不理智,但其實是有跡可循的。這是由人類大腦發育過程決定的,是他們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我們又不能阻礙小孩子的情緒表示。

一句“不許哭”其實對孩子傷害很大。

當孩子在不停哭鬧時,家長由於飽受困擾而無從下手解決,常常可能會不經意間對孩子喊出“不許哭”這三個字,然而這看似簡單的三個字卻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傷害。

美國一位名叫邁克‧湯普森的兒童心理學家講過:如果我們一直堅持傳統觀念,阻止孩子們認識自己本身的情緒,也會阻礙他們感情認知的發育,這是一種誘發孩子們遠離自己真正情感的一種錯誤教育方式。

所以在面對孩子哭鬧時,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正確引導孩子的情緒健康正常的發育呢?其實不許哭可以換成這三句話。

孩子大哭時,家長習慣性說“不許哭”,會讓孩子更加沒有安全感

告訴媽媽,你為什麼哭?

由於家長和孩子在思想發育上存在著差距。一般來說,成人的思維方式會更加全面準確,而小孩子思考問題的方式就相對簡單。但這並不代表著家長可以用自己的慣性思維去理解孩子的思考方式,孩子們雖然社會經驗不足、考慮問題相對不理智,但他們在對事物作出反應時也存在著自己的小小理由。

當家長和孩子發生衝突時,大多數原因就是雙方考慮問題的方式存在偏差,並且都沒有進一步探討來發現思維的差異點所在,這樣一來家長也就不能真正瞭解到孩子。所以,當孩子在不停的哭鬧時,我們家長應該首先冷靜下來,向孩子問一句:告訴媽媽,你為什麼哭?這句話其實是一種表達的引導,當孩子情緒化的行為收到理性的引導時,他們也會找到傾訴感情的出口,從而道出苦惱的原因,問題也會因此而變得容易解決很多。

孩子大哭時,家長習慣性說“不許哭”,會讓孩子更加沒有安全感

你想讓媽媽怎麼做呢?

這句話向孩子提出了問題,也就把解決“哭鬧事件”的主動權遞到孩子手中,這種做法不僅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想法有被考慮到,有受到重視,也能讓孩子簡單直接的說出自己的訴求。當孩子表明自己的想法後,媽媽再向寶寶提出自己的想法,讓寶寶可以明白媽媽的難處。因為孩子也有自尊心,相比直接地拒絕,他們更需要的是一個被理解的臺階。

我知道,這看上去並不公平。

為了讓孩子養成一些好的習慣,媽媽們一般都會制定一些規則,比如一天只能吃多少零食、不可以多看電視和看手機等等。孩子們可能會覺得委屈,為什麼媽媽不讓我看動畫片呢?如果孩子的委屈得不到正確的排解,便會產生情緒化表現,也就是會大哭大鬧。可是如果這時,媽媽能對孩子講:我知道,這看上去並不公平,媽媽剝奪了你的選擇權,但是,多吃零食或者長期看屏幕都對你的身體健康有害,媽媽很擔心你的健康。因為前半句肯定了孩子受到的委屈,後半句再解釋這樣做的原因就會很容易被孩子接受,並且得到理解,最後和媽媽和平解決問題。

孩子大哭時,家長習慣性說“不許哭”,會讓孩子更加沒有安全感

以上方法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問題,但是當然還可以這麼做。

讓孩子適度宣洩情緒,有利於心理健康

曾經有著名心理學家表明,孩提時代更願意哭的人更容易獲得健康的心理。哭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方式,而且放聲大哭常常能夠釋放情緒、減小壓力。愛哭的人,用哭這種方式將負面情緒儘可能的排出,讓正面情緒充斥自己的內心,這種做法能獲得健康的心理。而不愛哭的人,經常將自己的情緒壓抑,久而久之,負面情緒積累的更多,也就更加難以排解,對自己產生不利的影響。

讓孩子擁有良好的情緒,父母要做好孩子情緒管理的老師。

孩子的心裡沒有情緒管理的準則,也就導致了他們常常隨心所欲的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建立情緒的管理法則是一件困難並且要循序漸進的事情。這就需要我們家長為孩子帶路,家長擁有豐富的社會經驗以及情緒體驗,能夠在一定高度上成為孩子的情緒老師,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行為的引導,或者一些語言上的解釋,讓孩子們慢慢學會情緒的管理。

比如:家長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方便攜帶的小筆記本,讓他記錄每天覺得開心的事情,並解釋為什麼感到很開心,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發現怎麼做才能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從而做到良好的情緒管理,這個做法效果顯著並且容易堅持,值得廣大家長一試。

孩子大哭時,家長習慣性說“不許哭”,會讓孩子更加沒有安全感

總而言之,孩子哭了,一定是內心感覺到了委屈與不滿,孩子的哭鬧是某種情緒的宣洩​和表達,我們家長應該做的,就是運用科學的技巧和足夠的愛心,準確把握到孩子的心理狀態,再通過一些適當的手段對孩子進行疏導與教育,才能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如果家長一味的斥責,阻止孩子情緒的表達,則會產生很多不良的後果,相信大家看過這篇文章後,已經能夠學會處理問題的正確方法,希望大家將這些方法合理的運用,讓自己的寶寶健康快樂地成長起來。


育兒難題找弘媽育兒經,家庭教育從小抓起,一起陪孩子健康成長,我是 ,幫你解決育兒小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