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其:“廢止中醫”是對歷史的無知

王慶其,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導師、上海市名中醫,上海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部主任,上海市中醫藥學會內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新加坡中醫學院客坐教授。

王慶其:“廢止中醫”是對歷史的無知


有人說“中醫能治好病,但是講不出道理”,由此懷疑其科學性。中醫不是講不出道理,而是講的道理一般人不易聽懂,或者說目前還不能完全用現代科學的術語來解釋。誕生於數千年前的中醫學理論浸透著中華傳統文化的色彩,就必然與發源於西方的現代科學有著某種隔閡,這是毫不奇怪的。但並不等於說,西方科學無法解釋的東西就不是科學。因為西方科學不是科學的頂峰,尤其對於生命科學領域來說,人類還是知之甚少。21世紀的中醫學正試圖儘可能地用現代科學的術語把中醫治好病的道理讓人們聽明白。

中醫學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我們的國粹。她在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事業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至今,在現實生活中,仍是我們解除病痛、維護健康的一個重要選擇。然而,中醫學在其自身的發展歷程中也歷經坎坷,尤其是自西學東漸來的百年間,堪稱曲折多事。

歷史上關於中醫的“存廢”之爭,主要有四種觀點:1、廢除中醫中藥;2、廢醫存藥;3、中醫要改良,要科學化;4、主張衷中參西。近來,又有人在網上聲稱“告別中醫中藥”云云,概括起來說,爭論的焦點就是:中醫究竟是不是科學?

一、眾說紛紜評中醫

對於中醫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問,歷來眾說紛紜,仁智互見。

貶低者說中醫是“玄學”、“偽科學”。“玄學”,又稱形而上學,指研究感官不能達到的東西,即超經驗的東西的哲學。“偽科學”則是指據稱是事實或得到科學的支持、但實際上不符合科學方法的“知識”。持此說者認為中醫理論,如陰陽五行、五運六氣等有迷信色彩,不具備科學的必要條件,沒有實驗證據,不能進行重複驗證,不合邏輯,所以“中醫算不上科學”。

也有人認為,中醫是“經驗醫學”、“前科學”(準科學)、“象科學”。認為中醫靠經驗看病,是一門治療技術,是“以表象為主的經驗醫學”。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認為,中醫是中國古代科學,它不是理論性的科學,而是經驗性的準科學或前科學。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劉長林先生說,中醫屬於“象科學”,“即從自然整體層面規律的認識活動和知識體系”。

褒揚者則認為中醫屬於“中國傳統科學”,是“複雜性科學”。以中國哲學建立起來的中醫學,講系統觀、辯證觀,體現了中國傳統科學的特色,其中蘊含著許多科學元素,必將被未來醫學所印證。北京的張其成教授說,中醫學是中國傳統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不是現代自然科學意義上的科學,因為它不能用數學來描述,不能用實驗來檢驗。從理論特徵上說,中醫還不是一種結構的、幾何的、公理論的科學,中醫是寬泛意義的科學,是一種模型論科學。中國科技大學的朱清時院士說:“中醫是科學,但不同於西醫的‘還原論’,而是複雜性科學。”“20世紀後期誕生的複雜性科學,使現代科學的觀念發生了重大轉變,開啟了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包括中醫藥的科學性的大門。”

二、東西方不同的科學源流

要討論中醫學的科學性問題,首先要認清什麼是科學?

“科學”一詞最早源於拉丁語,其義一般指“學問”或“知識”。遺憾的是,迄今對於“科學”,尚無一個公認的定義。

英國科學史家貝爾納說:“科學是人類智慧最高貴的成果。”愛因斯坦說:“科學,就我們的目的而論,不妨把它定義為尋求我們感覺經驗之間規律性關係的有條理的思想。”前蘇聯《大百科全書》中說:“科學,是在社會實踐基礎上歷史地形成的和不斷髮展的關於自然、社會思維及其發展規律的知識體系。”我國的《辭海》是這樣描述的:“科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規律的知識體系。”可見,關於科學的定義有多種,正說明了科學的博大精深,值得人們去不斷探索。

其實,在世界上不僅文化是多元的,科學(體系)也是多元的。具有不同自然環境和人文傳統的國家民族,就會有不同的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和認識。哲學的方法有東西之分,科學也有東西方之分。源於古希臘的西方科學,形式邏輯和實證主義是其基本的認知方式,它偏重於分析還原的方法,著重形質實體的研究,研究科學的目的在於控制和征服自然;而中國傳統的科學,經驗積累加直覺領悟是其基本的認知方式,它偏重於綜合整體、取類比象的方法,著重系統功能的研究,科學研究的目的在於盡物(人)之性,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前者對整個西方科學的崛起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後者對中國古代科學的輝煌以及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這兩個科學體系各有長短,相互不可替代,都有其發展的潛能。因此,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中西科學體系的優勢互補,是人類社會發展和未來科學發展的重要課題。

中醫學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以中國古代哲學為指導,研究人類生命活動過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知識體系。中醫學是著眼自然整體現象層面,注重生命過程演化方式的科學,而不是人體結構存在形式的科學。錢學森先生就說過:“中醫講系統觀,人體科學的方向是中醫。”

持否定中醫科學性觀點的人,其根本錯誤在於把西方科學的某些觀念和方法,當作衡量一切科學認識的標準,符合這一標準的是科學,否則一概不科學。顯然,這一認識本身是不科學的。我國前衛生部長崔月犁說:“科學近百年來是很時髦的詞彙,今天的‘科學’,確切地講是‘西方科學’,已成為人們判斷一切事物是非的標準,而且,也成為‘西方科學’衛道士打人的棍子,霸道之極。凡是被戴上‘科學’的帽子,就身價百倍,扣不上科學的帽子就成為謬誤和落後。”德國慕尼黑大學曼·波克特教授說:“中醫是一門成熟的科學”(但不是現代科學意義上的科學),“中國自己不把中醫藥學當成科學,不重視中醫藥的發展,其根源是文化自卑感。”因此,我們要從狹隘的科學觀念中解放出來,用科學的觀點正確認識中醫學的科學性。

三、用科學觀點認識中醫學

1、從中醫的醫學模式分析

醫學模式是指人們觀察、認識健康與疾病的基本觀念和思維方式,是對醫學實踐抽象的概括。中醫的醫學模式屬於“天地人三才一體”模式。即認為,天地人三才是一個統一整體,彼此不可分割。中醫認為,人是自然的產物,人的生命現象是自然現象的一部分,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遵循著同一個自然規律。“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中醫將人體放在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大背景下,考察生命的運動變化規律。從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協調關係中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基於上述思路,中醫關於健康的定義,可以歸納為:(1)軀體無異常變化,所謂“平人者不病也”;(2)內部機能和諧,形神和諧及氣血和諧;(3)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天地相應”,“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簡單說,健康的本質就是和諧,形神和諧,人與環境和諧。人們的醫療實踐活動就是為了要調整和維護這種和諧。因此,中醫要求每個醫生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醫生。

近有學者陶功定提出“大生態醫學模式”,即把人類置於大生態系統中,認為人作為大生態系統中的子系統,必然要與其他系統發生關係,而這種關係是否和諧是判斷健康與疾病的標誌。他指出:“健康是人的身體和精神心理狀態與生存環境的和諧適應”,“優化人類生存環境是醫學最廣義、也是最首要的任務”。這一觀點與中醫“三才一體”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2、從中醫的學術特點分析

中醫學術內容非常豐富,概括起來說有以下三個特點:

(1)整體把握生命規律

中醫在探究人體生命活動規律時,並不是把人體分割成各個部分孤立地加以分析研究,而是從人體內部之間的互相聯繫和人體與自然界的相互聯繫中加以認識。《內經》說:“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強調“天人合一,五臟一體”。中醫從整體認識人體的基本觀念出發,要求醫生在診治疾病中,不僅著眼病變的局部情況,而且重視整體對局部的影響,不僅注意人體本身的變化,尤其要聯繫自然社會環境因素對人體的影響。在診斷疾病時要審察內外,無失氣宜;治療中立法用方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必先歲氣,無伐天和”,否則“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養生中必須“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2)辯證對待生命活動

脫胎於中國古代哲學的中醫理論體系,十分注意用辯證的目光對待生命活動。中醫不僅認為一切事物都有著共同的物質根源,而且還認為,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各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生命、健康和疾病是普遍聯繫和永恆運動變化的。中醫藉助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陰陽學說闡釋人體生命活動中存在的對立、統一規律。人體的生命活動過程,就是人體陰陽對立雙方在矛盾運動中此消彼長、此盛彼衰、不斷維持動態平衡的過程。“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是對正常生理活動的概括。疾病則是這一動態平衡被致病因素破壞的結果,所謂“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離決”,是死亡的象徵,而治病旨在調整人體的氣血陰陽,使其恢復協調平衡,所謂“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中醫學在對待局部與整體、人體與自然關係等認識方面,充滿著辯證法。

(3)從功能概括生命本質

所謂功能,實際是生命活動的現象,而生命現象是人體在自然狀態下運動變化的呈現。中醫學就是通過表露在外的生命現象來概括生命的本質。老子說“道法自然”;中醫說“候之所始,道之所生”。意思是,生命的規律肇始於人們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生活與醫療實踐中,仰觀天象、俯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的結果。“道”(法則、規律)源於“候”(自然現象、生命現象)。中醫“髒象學說”的形成,古代醫學家除了通過屍體解剖獲得對人體的初淺瞭解以外,更重要的是對活著的人體進行動態的觀察,通過分析人體對不同環境條件和外界刺激的不同反應,來認識人體的生理活動規律。也就是著重從“象”把握“髒”。所以中醫的心肝脾肺腎與現代解剖實體中的五臟名稱雖同,但有著質的區別。劉長林先生把中醫稱為“象科學”,原因概出於此。

3、從中醫的臨床療效分析

中醫之所以能綿亙千年而不衰,根本原因在於其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即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無視中醫學對中華民族健康事業的歷史貢獻和現實作用,是對歷史的無知和歪曲。

討論中醫的科學性問題,必須承認中醫能看好病這一基本事實。而任何“科學不能離開事實;有事實而不加以進一步之研究,擅以‘不科學’三字抹煞之,是謂阻礙科學之進步,為科學界之罪人”。(陳立夫先生言)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科學是實踐的抽象,療效裡面必然蘊含著科學的元素。即使在現代醫學迅速發展的今天,中醫藥仍然在許多領域顯示出良好的實踐價值,諸如各種腫瘤、心腦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內分泌疾病、各種病毒和細菌感染性疾病以及骨傷科、婦科、皮膚科、肛腸科等,中醫藥均以其獨特功效受到患者的信任,即使是艾滋病、SARS等傳染病,中醫藥的治療作用也獲得醫學界的認可,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有人說“中醫能治好病,但是講不出道理”,由此懷疑其科學性。中醫不是講不出道理,而是講的道理一般人不易聽懂,或者說目前還不能完全用現代科學的術語來解釋。誕生於數千年前的中醫學理論浸透著中華傳統文化的色彩,就必然與發源於西方的現代科學有著某種隔閡,這是毫不奇怪的。但並不等於說,西方科學無法解釋的東西就不是科學。因為西方科學不是科學的頂峰,尤其對於生命科學領域來說,人類還是知之甚少。21世紀的中醫學正試圖儘可能地用現代科學的術語把中醫治好病的道理讓人們聽明白。

4、從醫學的發展趨勢分析

世界衛生組織(WHO)1996年在《迎接21世紀的挑戰》的報告中指出,21世紀的醫學將從“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發展;從重治療向重預防發展;從對病源的對抗治療向整體治療發展;從對病灶的改善向重視生態環境的改善發展;從群體治療向個體治療發展;從生物治療向心身綜合治療發展;從強調醫生的作用向重視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發展;在醫療服務方面,則是從以疾病為中心向以病人為中心發展;等等。

中醫在防治疾病方面有著許多特色,在未來醫學的發展中將會顯示出旺盛生命力。例如,中醫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崇尚養生之道,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心與身的和諧是養生的根本宗旨,主張形神兼養,尤其注重養神,創造了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養生醫學;中醫主張“以人為本”,提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的觀點,治病先治人,通過治人達到治病的目的;治病強調“因人制宜”、“辯證施治”,重視個體治療;從整體觀念出發,把局部的病變作為全身失調在局部的表現,重視整體調節,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倡導“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注重時空環境與疾病防治的關係;治病不忘顧護正氣,主張留得一分正氣,便有一分生機,對急重危症強調“先留人再治病”;使用中藥,主張“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即用藥必須遵循有效而安全的原則,主張藥治與食療相結合;等等。這些學術理念構成了中醫藥的臨床特色和優勢,對未來醫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5、從世界傳統醫學的興衰分析

在世界醫學史上,曾經有希臘-羅馬、印度、埃及、阿拉伯及中國的傳統醫學,經過漫長的歷史,除中國傳統醫學得以延續外,其他有的成為民間醫學,有的出現斷層現象,令人產生“白雲千載,人去樓空”之感。在現代科學以令人目眩的速度迅速發展的今天,中醫學卻不斷髮展並正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青睞。據說中醫藥已傳播到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世界建立了各種類型的中醫藥機構5萬餘家,中草藥貿易超過200億美元。1998年~2002年我國對外合作中醫藥項目274項,有54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到我國學習中醫,為我國留學生之最。WHO在亞洲設立的15個“傳統醫學合作中心”中有13個與中醫藥有關,其中7個設在中國。2003年在《全球傳統醫學發展戰略》中主要採納了我國政府的建議,明確指出我國針灸、中藥等傳統醫藥正在全球獲得廣泛重視,在人類保健事業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日前召開的2006世界傳統醫學政府論壇上,WHO和東盟更是力促將傳統醫學納入國家醫療體系。這些現象本身值得我們深思。而在我國,卻有個別人宣稱要“廢止中醫”。這種無知而荒唐的言論,實在令人感到可笑!

四、繼承和創新,發展中醫學

當今人類社會正面臨著生存和持續發展的大問題,世界科學也面臨著整體性、複雜性、非線性等新問題。生命科學是21世紀科學研究的熱點,僅僅用西方流行的還原論和分析方法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其弊端正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思想智慧以及傳統的整體論和綜合方法,將在未來醫學的發展中發揮良好作用。

中醫學有其悠遠的歷史,就必然帶有時代的侷限性;古老的傳統醫學面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也必然有些格格不入,暴露出許多缺陷和問題。當前,中醫學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繼承和創新,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對中醫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當代人應當擔負起歷史的使命,堅持“自信、自尊、自強”,善於繼承,勇於創新,讓中華民族的瑰寶在新時代煥發光彩,以造福人類的健康事業。

至於最近發起的網絡簽名活動,企圖“廢止中醫藥”,這不僅是對歷史的無知,是對現實的歪曲,也是對中醫科學內涵的肆意抹煞。誠如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言人所指出的那樣:“中醫藥既是我們的國粹,同時也是我國醫藥衛生領域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國家的優勢和特色。”“實踐和歷史也將證明,這次簽名活動和歷史上否定中醫藥的事件一樣,只是一場不得人心的鬧劇。”

原載《文匯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