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最收買人心的局,乾隆帝為袁崇煥平反

清代最收買人心的局,乾隆帝為袁崇煥平反

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帝)

無論是從書籍還是電視劇,袁崇煥都是明朝末年,對抗努爾哈赤出場極高的將領,宣稱擊傷努爾哈赤致其死亡,遂成為億萬痛恨滿清統治人士心目中的楷模,卻最終被崇禎帝下詔“磔”死(凌遲),京城百姓競相食其肉,仿若有不共戴天之仇。

摘選崇禎朝對袁崇煥的判決“諭以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命刑部會官磔示”。

應當說明朝對袁崇煥的定罪是準確的,簡單說,北京古時稱之為薊,袁崇煥為薊遼督師,也就有責任在京城周邊佈防,以守衛都城的安危,滿清進犯大肆劫掠,這是前所未有的奇恥大辱,並威脅到皇帝的安全,袁崇煥至京城卻不迎戰,而是要求進城修整犯了大忌。

殊不知後周與北宋黃袍加身,便是以外敵入侵,旋即回師而奪位,所以開篇便是付託不效,很可能是斥責其未能護明朝及京師穩定,而未必說的是五年復遼的計劃,而後面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堅請入城也是此事的延伸。

袁崇煥爭議之處在於這句,“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文言簡體表意不清,若筆者理解沒錯,就是要錢沒給就殺了毛文龍,造成滿清入關,毛文龍孤懸海島,雖無直搗黃龍之勇,但襲擾滿清後方,使其無法大規模調動兵馬,對維繫遼東局勢頗為重要,因此朝廷糧餉優先保障。

袁崇煥剛走馬上任,就趕上拖欠糧餉的寧遠兵變,逼死巡撫畢自肅,袁崇煥為平息兵變,除處理鬧事者外,就是籌集軍餉,史載袁崇煥殺毛文龍前數月,就質疑過東江兵員數量,誅殺之時又稱“爾專制一方,軍馬錢糧不受核”,圍繞核心都是錢,毛文龍死袁崇煥便掌握所有財權。

至於以市米則資盜,也被證實是真實發生的事情,袁崇煥為遲滯後金對寧遠攻勢,暗中收買遼西蒙古諸部,可惜皇太極已經通過軍事加政治聯姻手段,使得蒙古諸部完全臣服,這筆錢糧轉過手也就到了滿清的手中,如果這樣算袁崇煥也算間接通敵。

清代最收買人心的局,乾隆帝為袁崇煥平反

薊遼督師袁崇煥

上文雖有筆者自行理解之處,但出處皆為正史,也許有人質疑筆者吹毛求疵汙衊忠良,理由是南明開始就為袁崇煥平反,大意是弘光帝登基,發佈《登極恩詔》,恢復袁崇煥官銜,又在不久後給予國家祭奠,南明永曆帝聽從鄺露之言,諡袁崇煥“襄愍”,共計三點論據。

第一點,《登極恩詔》,其實就是宣告登基的詔書,之所以稱為恩詔是因為特赦罪犯,弘光帝被軍閥擁立,為擺脫其控制只能求助於,江南擁有實權的東林黨,將被閹黨迫害過的袁崇煥等已故臣僚特赦,是令軍閥不反對,東林黨也滿意的雙贏局面。

第二點,弘光帝毫無大志,朝廷首輔馬士英也醉生夢死,每日封官許願聚斂錢財,坐視清朝南下卻毫無準備,南明朝廷特赦名單極多,只怕弘光帝根本記不得有沒有袁崇煥,也就不在乎祭奠誰,以此算作平反實在難以服眾。

第三點,倒是永曆帝朱由榔,對袁崇煥的諡號頗值得思考,古人對諡號是極其考究,“襄愍”按照《諡法》襄:闢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勞曰襄;因事有功曰襄;執心克剛曰襄;協贊有成曰襄;威德服遠曰襄,以袁崇煥之生平,僅能勉強算作甲冑有勞。

愍:在國逢難曰愍(逢兵寇之事);使民折傷曰愍(苛政賊害);在國連憂曰愍(仍多大喪);禍亂方作曰愍(國無政動多亂),袁崇煥算在國逢難,因此襄愍連起來就是,在國家遭到兵寇入侵之時,披甲上陣有功勞,是的,僅僅是有功勞,且以苦勞為主,否則諡號可以是更褒讚如德、定、克等。

如果袁崇煥功勞不高,為何會獲得諡號?只能說為時事所迫,永曆帝時已退保西南。依靠大西軍諸將,復奪湘、鄂、粵等省份,袁崇煥恰好是兩廣之人,若以封賞一人之過,而得千里之地,絕對是一筆劃算的買賣,佐證便是永曆帝允諾,孫可望與李定國等人一起稱王,異姓封王可見永曆帝處境。

清代最收買人心的局,乾隆帝為袁崇煥平反

南明永曆帝時期疆域

很多為袁崇煥鳴冤之人,都採信網傳《清高宗實錄》載:“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為依據,由此得出乾隆帝為袁崇煥平反的結論。

《清高宗實錄》筆者很想查證,但其記述之繁雜,市立圖書館都沒有,因此無法斷定是否僅對袁崇煥進行批註,但參考《清史稿》,乾隆48年,修建盛京文溯閣,四庫全書編成,二月賜明朝遼東經略熊廷弼五世孫熊泗為儒學訓導,八月授予明遼東經略袁崇煥五世孫袁炳為八九品官選補,很明顯封賞絕不限於袁崇煥。

為何筆者要將四庫全書編成列於前,因為四庫全書不僅令,數萬本珍貴文獻被銷燬和篡改,還掀起封建社會最嚴酷的文字獄,一句打趣的“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便被滿門操斬,湖州私自編寫《明史》因引用南明年號,遭到株連者七十餘人,統治者乾隆帝雷厲風行打壓言論,將封建集權推廣至頂峰。

乾隆帝確實為很多人翻案,但為袁崇煥翻案應對“以市米則資盜”,都在說小冰河時期明朝如何艱難,卻忘記滿清也很困苦,四面皆敵(東朝鮮,西蒙古,南向明朝,北野女真),連年征戰出產又少,袁崇煥(私自)開放雙邊互市,所輸送糧草不知救活多少人,對滿清而言這確實是大功一件,斬殺毛文龍又是大功一件。

清朝入關劫掠州縣,百姓退到京城以求庇護,但回去財物盡失妻離子散,還讓很多士兵餓著肚子打仗,得知袁崇煥竟然拿食物給侵略者,明朝的百姓能不恨嗎?長達九個月的審訊,至少明史袁崇煥對此並未作出反駁,問題出現了,乾隆年間編纂四庫全書,對涉及明代史書全部清查,既要為袁崇煥平反,為何不將其塑造得更英勇正面,而不是如今的滿是非議。

明朝政權風雨飄搖之際,袁崇煥部將祖大壽,面對皇帝的諭旨都不遵從,見到袁崇煥的信便執行,國家之兵成為私軍,是皇權社會最為忌憚之事,富商沈萬三想犒軍都被髮配邊疆,何況直接掌控軍隊的袁崇煥,哪個皇帝敢繼續用?又有哪個皇帝敢推崇?

網絡謠傳乾隆帝為其大肆平反昭雪,但“袁炳為八九品官選補”九品叫芝麻官,可袁炳連芝麻官的資質都要審核,然後還需要等待有空缺,官員關乎民生安危,不能隨意任命,但爵位只是象徵榮譽依然沒有,既無官職又無爵位。

以上種種都能看出,乾隆帝根本沒有想過給袁崇煥翻案,他核心的話是“彼時主暗政昏”,繼續攻擊崇禎,以證明清朝取而代之的正統性,消除士紳階級對前明的懷念,並以袁崇煥的爭議,轉移對滿清統治的排斥,顯然乾隆帝的這個局,有太多人都中招了。

清代最收買人心的局,乾隆帝為袁崇煥平反

文字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