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公元前396年(汝州)榆关城下的一场鏖战

(高万须)一、战前形势

汝州之地理格局是“两山夹一川”,即北梁山南霍山汝水流中间。大致,今汝州城南北一线为界,东为梁地,西为霍地。大约公元前500年,戎蛮子国占领了梁地和霍地;公元前491年,楚国在一夜之间将戎蛮子国灭掉,梁地和霍地成为楚国属地。

发生在公元前396年(汝州)榆关城下的一场鏖战

公元前774年郑国迁徙到东虢和郐地,号称新郑(今河南省新郑一带),经过四面扩张,灭许夺宋、周郑繻xū葛之战(今长葛一带),到郑庄公时期(公元前743―公元前701年)郑国西南部已覆盖整个梁地。为了抵御周王朝和晋国势力东进,郑国在今汝州城东建起边关城池,名曰“榆关”,驻扎军队,守卫边疆。

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掉智伯荀瑶,瓜分晋地,尔后韩氏东进南侵,将郑国的西南部(汝州、登封、偃师、巩县等)吃掉,控制了嵩山和汝川(称为南梁)以及霍地,占据阳翟(原栎城,今禹州)。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被周威烈王列为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三家强盛,郑国不断衰弱,而韩国成为郑国最大的威胁。郑国对韩国忍无可忍,公元前 407 年郑国攻伐韩国,大败韩军,夺得负黍(今河南登封西南大金店镇)。

发生在公元前396年(汝州)榆关城下的一场鏖战

公元前 399年,郑国协助楚国围攻韩国国都阳翟,三方皆损失惨重。。

楚国一向对中原虎视眈眈,不断向北方攻进,汝河以北的宋、郑等国心存胆怯。公元前401年,宋、郑两国讨好楚国,宋休公竟与楚声王一起驻守榆关,将榆关改名为“武阳(楚国之称)”。

公元前 398年,郑国帮助楚国围攻韩国的阳翟(今河南禹州)。于此同时,郑军又协助赵魏韩联军攻打楚国王子定军队。楚军鲁阳公率军迎击,晋军撤退。公元前 398 年,郑国又攻打榆关,楚国榆关守军主帅阳城桓定君率领榆关驻军与郑军交战,楚军失利,将军景之贾和舒子一同阵亡。

发生在公元前396年(汝州)榆关城下的一场鏖战

公元前397年,楚军郎庄平君率军攻伐郑国,郑国四位王子领兵迎战,最后郑军被围于蔑城(大致在郏县西北部),四将军及其全军被捉后押解至楚国郢城(国都)。公元前396年,楚人才把四将军归还于郑国。

二、榆关鏖战

看到郑国吃了败仗,有被楚国覆灭的危险,曾经遭受楚国欺辱的韩魏两国再也按捺不住怒火,于是两国决定联合出兵攻打楚国的堡垒武阳城(即榆关)。公元前396年,韩国国王韩烈侯(后称韩武侯)韩取和魏国王子魏击(第二年接任魏武侯)亲自挂帅,直扑武阳城(即榆关)。楚悼王熊类接到消息,知道武阳城守军阳城桓定君并非敌手,于是急命镇守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的鲁阳公(鲁阳文子)率军救援武阳城。

发生在公元前396年(汝州)榆关城下的一场鏖战

韩魏联军越过嵩山,经过韩国领地来到汝川的榆关。榆关守军阳城桓定君对于长途跋涉而来的疲惫之军并未放在眼里。自几年前北上东扩以来,楚军攻城略地,节节胜利,可称不败之师,像鲁阳公、阳城桓定君、平夜悼武君(楚称三执珪君)等楚国封君威名赫赫,所向披靡。闻听联军已到武阳城附近驻扎,阳城君带领兵将出城布下阵势,准备出击。岂料联军早已做好战斗准备。早闻魏军铁骑威名,也曾领略过韩国弓弩的厉害,但没想到这次他们发挥得淋漓尽致。韩取和魏击又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智勇双全。

发生在公元前396年(汝州)榆关城下的一场鏖战

战车里的阳城君拔剑一挥,楚军像潮涌般冲将过去。潮头还未到联军阵前,一波又一波箭镞带着呼啸的声音像雨点般飞来。楚军一片混乱,根本无法前攻。就在此时,联军弓箭手闪开一道大缝,数十匹战马飞奔过来。霎时间,刀光剑影,尘土飞扬,激烈的厮杀声,在武阳城下漫延,一具具尸体散落在城下的田野之中,鲜血汇聚成条条溪流,流向远方。而骑在高头大马之上的魏及早就瞄上了战车上那个大个子将军。他勒马冲了上去,不大功夫就将那将军的头颅砍下。看到主帅的战车卡顿,楚军士兵们四散逃奔。大约不到一个时辰,战斗就结束了。

发生在公元前396年(汝州)榆关城下的一场鏖战

韩魏军士迅速占领了武阳城。城中有吃有喝,整天沉浸于欢庆初战告捷的气氛中。汝河北岸,大片密林。密林之中有两条道路,一条南北路,曲曲折折通向榆关城,经过城边向北通向嵩山深处;另一条东西路,大体沿汝河北岸,西可到南梁阳人城、伊川伊阙(龙门南),东可去阳翟、许昌、襄城。榆关处于十字道上。自从拿下榆关城那时起,联军就在两条道路的南向和东向布置了哨兵,以防范楚国从两个方向派来援兵。

发生在公元前396年(汝州)榆关城下的一场鏖战

果不其然,第二天午后,哨兵来报,发现汝河对岸有大股军队徐徐赶来,正准备渡河。接到情报,魏王直接吩咐魏军一名军帅带领一万兵士,分蔽于汝河岸边的密林中,准备来一个“岸边捉鳖”。过河而来的正是从鲁山赶来的鲁阳公人马。他们刚一上岸,埋伏在树林中的魏军将士就围将过来。楚军猝不及防,匆忙应战。在树林之中双方鏖战大约两个时辰,楚军全部战死,鲁阳公也一同丧命,同时被斩杀的还有军师右尹昭之竢,也是楚国重臣。

发生在公元前396年(汝州)榆关城下的一场鏖战

两天后傍晚时分,有哨兵来报,说东方又有大股部队向榆关赶来,前有数百骑兵。这次韩取发话说,放马过来,让他们在城下吃酸枣吧,让韩国弓弩在榆关城墙上响起来。这一次是驻马店(汝南)附近的平夜悼武君所率部队从郾城抽调过来。平夜君的人马旌旗招展,浩浩荡荡,走大路赶来。

平夜君本想到榆关好好休息一下,等待韩魏联军,排兵布阵,酣战一场。不料,当平夜君的兵马到达武阳城下时,看到城墙上站满了韩魏兵士。这时城头上有人大声喊道:“平夜君,你来得太迟了。魏将军和韩将军在此等候多日了。鲁阳公和阳城君早已命丧黄泉。你也想趣其后尘吗?趁早放下武器,束手就擒吧!”听到此话,平夜君气不打一处来,厉声喊道:“好小子,轮不到你说话!快叫你家主人滚出来,还我武阳城!”随之,转身对士兵喊道:“弟子们,架云梯!”

发生在公元前396年(汝州)榆关城下的一场鏖战

“刷!刷!刷!”十数架连梯接连搭靠到城墙上,接着麻利的兵士就往上爬。“嗖!嗖!嗖!”箭镞从城墙上射下来,爬梯子的士兵接连摔下来。一波接一波爬云梯的兵士摔下来,没有一个能够爬上城墙。城下的楚军急得嗷嗷叫,弓箭手也不断往城上射击。如此僵持一个时辰,眼看夜幕降临,战斗无法继续下去。

就在此时,突然城门洞开,从里边冲出数十骑兵,直向楚军冲去,当头的正是魏军主帅魏击的枣红马。枣红马直接冲向胯下白马的平夜君。魏击与平夜君激战十余个回合,不分胜负。旁边的士兵们都是目瞪口呆。忽然,魏击的枣红马掉头撤出激战区,平夜君的白马则紧追不舍。魏击稍滞马速,顺手将手中长枪向背后一甩,恰好击中平夜君的脖颈。平夜君的头颅与身躯一下子分离开来,头颅在地上骨碌碌滚出老远。看到此种情景,楚军将士哗哗啦啦趁着夜幕“尽弃其旃幕车兵,犬逸而还”。

发生在公元前396年(汝州)榆关城下的一场鏖战

三、战后局势

楚与韩魏联军的这场武阳(榆关)战役是楚国问鼎中原以来最为惨烈的战役,其损失惨重前所无有。楚国最为高级的将领(三执珪君和重臣右尹)个个殉命,其最重要的三支军事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这次战役也是楚国势力走向衰败的历史性拐点。

战后,韩魏军队北撤回归,又把榆关留给了郑国,“归榆关于郑”。之后,楚国为讨回面子或不甘失掉武阳(榆关)这一军事重地,只得到齐国借来千辆战车,重驻榆关。

发生在公元前396年(汝州)榆关城下的一场鏖战

公元前394年,郑国占领的负黍民众反叛,负黍又被韩国占领。经过三年的力量积蓄,公元前393年,楚国又攻打韩国,夺取了负黍。

公元前391年,魏韩赵三国再次联合出军讨伐楚国。当时楚国占领的南梁(楚称大梁)和榆关的军队大败。这次,魏国当仁不让,将南梁和榆关占领。韩魏赵瓜分中原,形成了魏为主,韩赵为辅的中原格局。魏国占据地面最大,势力最强,基本上独霸中原。楚国抵挡不住三晋的联合进攻,就去厚赂秦国和齐国,向其求助,秦、齐无不接受。他们都惧怕三晋做大。

作为对楚国的襄助,公元前391年,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今洛阳西南),夺取六城。公元前390年,齐国进攻魏国襄陵(山西襄汾县东)。公元前389年,秦国进攻魏国的阴晋(陕西华阴东)。

发生在公元前396年(汝州)榆关城下的一场鏖战

在秦魏、齐魏相互攻伐之隙,公元前385年,韩国突然出兵占领了郑国的阳城(今登封告成),收回南梁,占据榆关。然后折兵向东攻伐东边宋国,将国王宋休公捉拿,占领宋国。魏国则趁机攻取韩国占领的榆关(武阳)。

公元前 375 年,韩哀侯一举灭掉郑国,将自己的国都迁到郑都(今郑州新郑市)。

公元前371年,魏国攻打楚国,占领了鲁阳(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公元前361年,由于魏国国都安邑邻近秦国,魏国只得把国都迁到仪邑,始称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发生在公元前396年(汝州)榆关城下的一场鏖战

公元前342年,魏将穰庇攻打韩国的南梁和霍地(今汝州西部)。公元前340年,由于秦国、赵国、齐国联合攻打魏国,魏军大败。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17年),秦将内史腾奉秦王政之命攻打韩国,擒获韩王韩安,收缴韩国全部土地,设置颍川郡(郡治设阳翟,辖今河南中部及南部)。 公元前226年——前223年(秦王政21年——24年),秦灭楚之战展开。秦王政24年(前223年),秦将王翦、蒙武率领秦军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天下归一。

发生在公元前396年(汝州)榆关城下的一场鏖战

附:清华简《系年》(第23章)部分内容原文:

1. 楚声桓王(前404-前400年)立四年(前401年),宋公田、郑伯骀(郑繻公)皆朝于楚。(楚声桓)王率宋公以城榆关,寘武阳。

2. (楚)声王即世,悼哲王(前399-前379年)即位(前399年)。郑人侵榆关,阳城桓定君率榆关之师与上国之师以交(邀/徼)之,与之战于桂陵,楚师无功。景之贾与舒子共止而死。”

3. 明岁(前398年),晋隀余率晋师与郑师以入王子定。鲁阳公率师以交(邀/徼)晋人,晋人还,不果入王子。明岁(前397年),郎庄平君率师侵郑,郑皇子、子马、子池、子封子率师以交(邀/徼)楚人。楚人涉泺,将与之战,郑师逃入于蔑。楚师围之于蔑,尽逾(降)郑师与其四将军,以归于郢。郑太宰欣亦起祸于郑,郑子阳用灭,无后于郑。明岁(前396年),楚人归郑之四将军与其万民于郑。

4. 厌(?)年(前396年),韩取、魏击率师围武阳(即榆关),以复郜之师。鲁阳公率师救武阳,与晋师战于武阳之城下,楚师大败。鲁阳公、平夜悼武君、阳城桓定君,三执珪之君与右尹昭之竢死焉。楚人尽弃其旃幕车兵,犬逸而还。

5. 陈人焉反而入王子定于陈。楚邦以多亡城。楚师将救武阳,王命平夜悼武君李(使)人于齐陈淏求师。陈疾目率车千乘,以从楚师于武阳。

发生在公元前396年(汝州)榆关城下的一场鏖战

注:清华简与《系年》

2008年7月,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向母校捐赠了2500枚竹简(包括少数残断简),系其从境外拍卖所得,而后捐赠给清华大学。这批竹简被称为“清华简”。经碳14测定证实,此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竹简保存基本良好,只有个别残损之处。内容多与历史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有《尚书》及同《尚书》类似的文献,是一种编年体的史书,所记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到战国前期,比之《春秋》经传、《史记》有许多新的内涵。

清华简《系年》全书为一篇,共有138支竹简,字迹清晰。《系年》约作于公元前380年至公元前370年的楚肃王时代,全篇共分为23章,每章自为起讫,概要记述了从西周初年一直到战国前期的历史,其中有许多事件不见于传世文献,或对《左传》、《国语》、《史记》等典籍有重大的订正作用。特别是关于战国前期历史的各章,填补了古史的空白,十分珍贵,将对古史研究产生深远影响。(说明:1.文中采用白光琦先生校订的年号。2.榆关城下激战场面系作者本人扩写。3.文中照片源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