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耕织、醉归、踏歌等图像,看军事上懦弱妥协的宋高宗之农业成就

单就酒量来说,北宋末年那些手执大碗、豪情畅饮的梁山好汉们,恐也未必能喝得过南宋那些沉浸在丰收喜悦之中的农民伯伯。

从耕织、醉归、踏歌等图像,看军事上懦弱妥协的宋高宗之农业成就

马远《踏歌图》局部

在政治与军事上懦弱、妥协的宋高宗赵构(在位时间:1127——1162年),在艺术方面继承了他父亲宋徽宗赵佶的天赋,除了在书法、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外,我们也不应忽略这位生逢乱世却长寿的皇帝在他所治时期,南宋一朝在农业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就。

至少,在那些肩负宣传任务宫廷画师们笔下,为我们展示了南宋时期农民们的风姿,他们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耕织、踏歌,甚至酩酊大醉,无不展示出对小农经济的满足。

此前,我用了六篇文章为大家介绍了中国绘画史中那些画牛的高手们,从唐代的韩滉和戴嵩、五代时期的厉归真、北宋的朱义、朱莹、裴文晛等人,一直到开创南宋院体画全新风格的关键人物李唐。

我梳理这些画家以及他们有关水牛和牧童的题材,在于这样的题材是我们民族特有“农耕”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中国的农耕文化始于号称“神农氏”的炎帝,他教会人们播种收割,由此形成了中原地区特有农耕文化,我们最熟悉的典故中,随处可见,比如对牛弹琴、牛郎织女、吴牛喘月等等。

在传统社会中,“男耕女织”是一种最为普遍的基础经济形态,统治者们中农轻商,希望借小农经济维持天下的稳定,而具体到一个家庭,也由此延展出“耕读传家”的理想家庭模式——一个家庭需要用“耕”来维持经济,也需要用“读书”来提升、获取精神财富。

从耕织、醉归、踏歌等图像,看军事上懦弱妥协的宋高宗之农业成就

《蚕织图》局部1 南宋摹本

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将整个大宋王朝的历史划分为上下两部篇章。“靖康之耻”让人痛心疾首,这种情绪淤积于人们心中,以至于一提起南宋,大家的都普遍认为,这一时期军事上妥协、苟且,政治上奸相专权,统治阶层过着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生活,是一个不思进取偏安江南的小朝廷。

但实际上,正是在这一阶段,朝廷对农业非常重视,传统中国农业在技术上以及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具有巨大的进步。

壹 重视农业生产的宋高宗赵构

随着南宋朝的建立,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北方的人口大量南迁,在客观上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这段时间在中国农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这以后,南方的农作物从一年一熟制过度到一年二熟制。

除了农业技术进步外,宋高宗还实行了较为科学的农业政策。绍兴十二年(1142年),两浙转运副使李椿年建议实行经界法,高宗专门委任李椿年设立经界所,对土地进行清查与核实。这一措施从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开始,逐渐推广至两浙,再推广至诸路。

其具体措施包括:打量步亩,即以乡都为单位,逐丘进行打量,计算亩步大小,辨别土色高低,均定苗税;造鱼鳞图,即保各有图,大则山川道路,小则人户田宅,顷亩阔狭,皆一一描画,使之东西相连,南北相照,各得其实等等。

从耕织、醉归、踏歌等图像,看军事上懦弱妥协的宋高宗之农业成就

《蚕织图》细部1

从耕织、醉归、踏歌等图像,看军事上懦弱妥协的宋高宗之农业成就

《蚕织图》细部2

在此基础上,规定“南逃汉人(归正人)可以在朝廷领到耕地,再贷款买到耕牛,本金分八年还清,前三年免除租税;一无所有的流民(被虏之家)则可以在朝廷贷款,去买种子、买农具、安家置业,绍兴三十年前免除一切租赋。

在高宗时期,对于南逃的汉人一直未收取租赋。此外,政府鼓励农业生产,对于牛采取重点保护措施,政府多次下令严禁屠牛。得益于这些技术的进步与合理的政策,南宋的农业逐渐繁荣,由此也助推了轻工业、文化产业、外贸、金融等的发达。

统治阶层对农耕的重视,在绘画史上集中体现于出现在这一时期的《耕织图》。耕织图不仅体现在其艺术价值上,而且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农业生产的功能性作用,这些从事农业生产的图像,为研究农业特别是农具、农业技术留下珍贵的图像资料,其所绘制的许多耕织知识和农具一直沿用至今。

从耕织、醉归、踏歌等图像,看军事上懦弱妥协的宋高宗之农业成就

《蚕织图》局部2 南宋摹本

从耕织、醉归、踏歌等图像,看军事上懦弱妥协的宋高宗之农业成就

《蚕织图》局部3 南宋摹本

《耕织图》的始作俑者,是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楼璹(音shú),字寿玉,又字国器。宋高宗绍兴年间,楼璹担任临安府于潜县令,他在任期间,通过对于潜县下所辖的十二乡以及周边的实地考察、调研,向当地农夫和蚕妇请教种田、植桑、织帛等方面的经验,然后汇总为一部连环画形式、配以详细操作说明的《耕织图》。

楼璹留下的《耕织图》原本如今早已佚散,根据其他史料记载,大体可知共有耕图21幅,织图24幅,每幅图都配以五言八句律诗。耕图中,描绘了从“浸种”开始,历经“耕”、“耖”等,直到“入仓”为止农业生产过程;织图则从“浴蚕”、“下蚕”、“采桑”、“择茧”直到“剪帛”等过程。

这套图描绘细致入微并富有艺术感染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比如他在《耕图•舂碓》诗中写道:“娟娟月过墙,簌簌风吹叶。田家当此时,村舂响相答。行闻炊玉香。会见流匙滑。更须水转轮,地碓劳蹴蹋。”

绍兴年间,楼璹将这套《耕织图》呈现给宋高宗,受到高宗的赞赏,高宗开始在朝野推广传诵。据说在南宋时,各地郡县县衙大门大门外的东、西两面墙壁上,都绘制了耕织图的摹本【注1】。由此可见其传播广泛,也可见南宋政府对于推广、提倡耕织技术的重视程度。

从耕织、醉归、踏歌等图像,看军事上懦弱妥协的宋高宗之农业成就

《蚕织图》局部4 黑博版

从耕织、醉归、踏歌等图像,看军事上懦弱妥协的宋高宗之农业成就

《蚕织图》细部3

从耕织、醉归、踏歌等图像,看军事上懦弱妥协的宋高宗之农业成就

《蚕织图》细部4

尽管楼璹的原版如今已经看不见,但目前收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的上幅《蚕织图》应与原本中的《织图》最为接近。根据此卷跋语和历史文献考证,该卷因为南宋高宗时期,翰林图画院的宫廷画师,依据《耕织图》摹画其中蚕织部分而完成。图中的小字注是由宋高宗吴皇后所书。

该图为绢本,设色,纵27.5厘米横513厘米。全卷共绘有七十四人,描绘了从“腊月浴蚕”直到“下机入箱”等二十四个场面,全面、直观地展示了养蚕、织帛的全部生产过程。该图用一长廊式连房将各类劳动场面整体贯穿,人物、几席、蚕具、织具都描绘精细,线条清劲、造型准确、界画工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贰 广为流传的耕织图

半个多世纪后,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楼璹的孙子楼洪、楼深,将《耕织图》以石刻之。此后,到了南宋理熙元年(1237年),出现了汪纲木刻复制本。南宋光宗时期(1190——1189)的画院待招刘松年,也编绘过《耕织图》,元代程棨绘过《耕织图》45幅。到了明代,明初编辑的《永乐大典》曾收《耕织图》,明天顺六年(1462年)有仿刻宋刻之摹本,上述数个版本均已失传。但在日本延宝四年(1676年),京都狩野永纳曾据明代天顺六年(1462年)的仿刻本翻刻,如今均以日本的这一版本作为楼璹本《耕织图》之代表。

从耕织、醉归、踏歌等图像,看军事上懦弱妥协的宋高宗之农业成就

康熙《御制耕织图》局部1

从耕织、醉归、踏歌等图像,看军事上懦弱妥协的宋高宗之农业成就

康熙《御制耕织图》局部2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从江南士子进献的藏书中发现有一份“宋公重加考订,诸梓以传”的《耕织图》,康熙帝即命焦秉贞据原意另绘耕图、织图各23幅,并附有皇帝本人的七言绝句及序文。分别描绘耕、织生产的全过程。其中耕图分浸种、耕、耙耨、耖、碌 、布秧、初秧、淤荫、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场、持穗、舂碓、筛、簸、扬、砻、入仓;织图则描绘浴蚕、二眠、三眠、大起、捉绩、分箔、采桑、上簇、炙箔、下簇、择茧、窖茧、练丝、蚕蛾、祀谢、纬织、终丝、经、染色、攀花、剪帛、成衣等。

《耕织图》初印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后又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木刻本、绘本、石刻本、墨本、石印本。民国时期也有多种版本,较著名的为武进陶兰泉刊本;日本、朝鲜、琉球等国亦有《耕织图》的摹本、翻刻本。《耕织图》不仅在出现了各类的刻本和绘本,在清代也成为瓷器上的流行纹样。这一纹样最早出现于康熙时期,取材于在焦秉贞的绘本基础上。

从耕织、醉归、踏歌等图像,看军事上懦弱妥协的宋高宗之农业成就

康熙《御制耕织图》局部3

从耕织、醉归、踏歌等图像,看军事上懦弱妥协的宋高宗之农业成就

康熙《御制耕织图》局部4

如今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这套《御制耕织图》又名《佩文斋耕织图》,其中由康熙题诗,焦秉贞绘图,朱圭、梅玉凤镌刻,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内府刊本。其中耕图、织图各23幅,共计46幅图。每页尺幅34.7cm×27.7cm。图框尺幅为:24.4cm×24.4cm。

叁 踏歌与醉归

在楼璹《耕织图》约半个世纪后,宋宁宗赵扩在宫廷画家马远所做的《踏歌图》上,题写下王安石那首《秋兴有感》【注2】时,想必也想到他的前、前任赵构为农业经济所做的贡献了吧。

马远在这幅图画中,描绘了一群沉浸在丰收喜悦中、醉后手舞足蹈的农民形象,“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声”——王安石们所期盼的太平盛世和丰年人乐业的理想,在马远的画面中凝固了下来。

从耕织、醉归、踏歌等图像,看军事上懦弱妥协的宋高宗之农业成就

马远《踏歌图》

马远《踏歌图》为立轴,绢本水墨,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该图纵192.5厘米,横111厘米,此图采用了全景式的构图,但在一些细节上也体现了边角取景的法则。图可大致分为上、中、下三段。上部分危峰挺立、楼阁掩映,城廓隐约可见。 中间以云气连接上、下两种不同的景观。将风景和民俗——这一雅一俗两种意境统一在一画之中。画面下部分为近景,表现雨后天晴的郊外,画有翠竹、垂柳、溪水、石桥,几位农民庆贺丰收之年,正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

从耕织、醉归、踏歌等图像,看军事上懦弱妥协的宋高宗之农业成就

《踏歌图》细部1

从耕织、醉归、踏歌等图像,看军事上懦弱妥协的宋高宗之农业成就

《踏歌图》细部2

此画最为今人所津津乐道的是,马远对几位农民形象的生动刻画。画中的几位农民正在进行的踏歌是一种古老的歌舞形式,他们一边歌唱,一边用脚踏地打着节拍。

喝醉酒的不光有这群农民,还有田官。

收藏于北京故宫的《田睃醉归图》中,一位南宋时期头戴簪花方帽的田官,早已烂醉如泥,他已经无力把自己的身体稳坐在牛背上,需要由另一仆人搀扶。另一童子牵着牛,这一行刚接受乡民的敬酒后,骑着牛行进在郊野外。田畯,即是古时管理田地的官员。该图为绢本设色,纵21.7厘米,横75.8厘米。

从耕织、醉归、踏歌等图像,看军事上懦弱妥协的宋高宗之农业成就

故宫版《田睃醉归图》

从耕织、醉归、踏歌等图像,看军事上懦弱妥协的宋高宗之农业成就

故宫版《田睃醉归图》细部

另一幅网传为南宋刘履中所绘的同一题材作品,则更为直接地为我们展现了农业丰收后聚会的热闹劲儿,若是将这三幅画连续欣赏,你几乎会认为,马远笔下的那几位跳着踏歌舞的农民,以及故宫版《田睃醉归图》中的这仨,都刚刚从后者所描绘的那场热闹、混乱而欢快的聚会中走出来。

刘履中版的《田睃醉归图》无款,绢本设色、纵21.7cm、横75.8cm。刘履中字坦然,汴(今河南开封)人,靖康之变后,寓遂宁(今四川遂宁)。画史评价他善画人物,笔势雄特。其故事人物,未脱工气。

从耕织、醉归、踏歌等图像,看军事上懦弱妥协的宋高宗之农业成就

刘履中版《田睃醉归图》

从耕织、醉归、踏歌等图像,看军事上懦弱妥协的宋高宗之农业成就

刘履中版《田睃醉归图》画心部分

该图绘制了二十多位人物,从右至左分为三组。每一组人物都有些喝嗨了,第一组人物中有喝醉后被人搀扶的,有吹笛的,有手舞足蹈的,为我们塑造了一组欢乐的人物群像。第二组人物则类似故宫版的那个情节,但增添了疯狂的戏剧效果,一位喝醉的田官被人扶上了牛背,但这牛似乎不听使唤,前边一位醉汉正用力拖着缰绳,后边一位小孩奋力用枝条抽打这牛。

从耕织、醉归、踏歌等图像,看军事上懦弱妥协的宋高宗之农业成就

刘履中版《田睃醉归图》局部1

从耕织、醉归、踏歌等图像,看军事上懦弱妥协的宋高宗之农业成就

刘履中版《田睃醉归图》局部2

从耕织、醉归、踏歌等图像,看军事上懦弱妥协的宋高宗之农业成就

刘履中版《田睃醉归图》局部3

相比前两组人物,后一组人物则显稍微文雅一些,应是村里一群德高望重的长辈,正端着酒碗,向一位田官模样的人物献酒,说些祝福之类的话。

看到这样的场面,让人不禁猜想:单就酒量来说,北宋末年那些手执大碗、豪情畅饮的梁山好汉们,恐也未必能喝得过南宋那些沉浸在丰收喜悦之中的农民伯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