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全縣慈朗寺:“慈朗曉鍾”可測晴雨

一幢幢古色古香的建築,矗立在大鵬山腰,俯瞰著天全縣城。這就是位於天全縣城北大鵬山腰的慈朗寺。

為何取名叫作“慈朗”?慈朗是藏語“福德”的音譯,慈朗寺意即“福德寺”。

民間傳說慈朗寺建成時,曾有一名遊僧到慈朗寺幫忙鑄鐘,鍾鑄成後便飄然而去。他走時吩咐寺中僧人,要他走後一天才能敲鐘。哪知他走後不久,寺中僧人便敲響了銅鐘。原來,遊僧是一名得道高僧,具有相當的法力,他走多遠鐘聲就能傳多遠,結果他才走到梅子坡,慈朗寺的鐘聲便只能響到梅子坡。

神奇的傳說,讓天全縣慈朗寺充滿了神秘色彩,也讓這裡遊人如織。

因此,“慈朗曉鍾”遠近聞名,遂成“天全縣八景”之一。

清代湖南進士方同煦(時任天全牧州)曾作《慈朗曉鍾》一詩予以詠贊:“古剎層巖上,登臨意豁然。鐘聲敲八百,世界隱三千。鯨響安禪地,雞鳴欲曙天。何人發猛醒,同聽一樓前。”詩中流露出安然自得與平靜閒適的情緒,在他看來,慈朗寺是一方清淨之地,在這裡修身養性,頗有幾分寧靜致遠之意。

實際上,慈朗寺令天全文人稱奇的還有它的鐘聲“可以測晴雨”。天全縣文化人江漢平曾撰有《慈朗禪寺》一文,文中寫道:“慈朗寺原有鐘樓、鼓樓,清晨鐘聲響徹四方,十里之內皆聞,鄉人常以鐘聲測晴雨、知農事。遇到戰事,則敲鐘報警,防兵燹於未然。”

以鐘聲測晴雨?鐘聲,如何能令鄉人測晴雨?

江漢平曾尋訪了多位當地的老農,來確認當中暗含的道理。

原來,慈朗寺位於縣城北大鵬山腰,每天清晨六時寺僧即敲鐘報曉。若天氣晴朗,空氣中氣壓就低,敲起鍾來,空氣振動快,鐘聲因而清脆,自然就傳得遠;而如果天要下雨,空氣中水蒸氣增多,氣壓就高,空氣振動慢,鐘聲沉悶,自然就不能傳遠。清晨,鄉人聆聽到遠處傳來的鐘聲,再根據鐘聲的清脆或沉悶,便可以判斷出晴雨。

清末民國時期,因年久失修,加之火災、泥石流衝擊,慈朗寺破爛不堪。天全古八景之一的“慈朗曉鍾”一度消失長達數十年。

直到20世紀八十年代,當地群眾自發捐資重建慈朗寺,大雄寶殿建成,兩間廂房竣工。古寺的歷史價值,也得到省、市相關部門的認可。 一度荒廢的古剎開始恢復,“慈朗曉鍾”再次在大鵬山上響起……

現在的慈朗寺,已然成為本地文化學者研究歷史的地方,成為天全當地和過往遊客憑弔古蹟的好去處。

如今,慈朗寺的鐘聲依然在早上響起,聽到鐘聲的人們,自然而然會聯想起天全古八景之一的“慈朗曉鍾”。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黃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