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廟會上這鍋快要消失的湯,一鍋能做兩百碗,不放肉也照樣香


深秋時節,在河南鶴壁市鶴山區鶴壁集鎮教場村,一場持續三天的廟會正在熱熱鬧鬧地進行中。在廟會戲臺子旁的做飯場地裡,鄉村廚師魯水全和秦天成正圍著一口熱氣騰騰的大鐵鍋,用雙手拉扯著大塊的麵筋,揮舞著胳膊在鍋裡來回涮,今天他們做的這鍋農家飯叫麵筋湯,是一種極富地方特色的傳統美味。

據魯師傅介紹,麵筋湯曾經在鶴壁一帶的農村非常流行,無論是在廟會上還是在農村人的紅白喜事上,總能吃到這碗香噴噴的美味。不過由於麵筋湯做起來比較費事,如今已經淡出了農家人的餐桌,另外飯店也不賣這種飯,只有在每年的廟會上,他們這些老廚師才會做上幾鍋。

辦廟會唱大戲的傳統,在豫北地區至今仍然比較盛行,每年種罷麥子和過完年剛開春的兩個時間段,各地都會舉辦大大小小的廟會。在這些廟會上,有人捐錢、捐面、捐菜,還有人義務給大家服務,像魯師傅這樣給大家做飯的廚師和幫工,至少有十幾位,都是自願且不取報酬的。


麵筋湯的主角是麵筋,魯師傅手裡這團麵筋是他們事先洗好的,用了大概二十斤麵粉,花了兩三個小時,洗了二十多個“麵筋疙瘩”。“洗面筋費事,先把面和成麵糰,醒上一段時間,然後加水不停地揉搓,等水稠了換清水,如此反覆,一直把麵糰洗的有彈性,放手上不掉下來,就算洗好了。”魯師傅說到。

鐵鍋裡先用油炸上蔥花油,然後加水,放入花生米和海帶,還有師傅們自己配置的調料,在鍋裡咕咕嘟嘟地熬著。下面筋的時候兩位廚師一起放,然後另外一個人拿著大鐵鍬順著一個方向不停地攪,這樣大片的麵筋就變成了小片。

洗面筋洗出來的面水並沒有倒掉,經過沉澱之後撇去上層的清水,經攪拌之後再倒進鍋裡,倒的時候也需要兩個人配合,這時候廚師會根據經驗掌握麵筋湯的稀稠,也會根據吃飯的人數決定做多少湯。

鍋裡只有麵筋會顯的湯有些“單薄”,這時候還要加入一些地方特色的食材,比如這些正往鍋裡放的豆腐皮,其他地方也叫“人造肉”,是用黃豆在一種機器里加工出來的,口感筋軟,做湯的時候用的最多。

麵筋湯的調味,淳樸又簡單,因為這本來就是一鍋追求本味的湯,太花哨了反而不接地氣。在做湯的過程中,除了剛開始廚師自己配的那些調味料,接下來只放鹽和香油,老百姓廚房裡見不到的調味料,在這裡同樣也不會用到。

麵筋湯在成鍋之前,會放入新鮮的小菠菜,這些菠菜也是鄉親們從自己地裡種出來的,翠綠的菠菜給湯增加了一種色彩,也可以說是色香味俱全了。

和麵筋湯相配的,是鄉親們自己蒸的供香饃,這些饃是形狀各異的棗花饃,從供桌上撤下來之後,和其他蒸饃一起放在大蒸籠裡餾熱,吃的時候拿菜刀像切蛋糕一樣,切成小塊兒,分給年長的老年人食用。

這口做飯的鍋直徑有一米二,做一鍋可以供兩百多人吃,廟會上免費吃的飯是中午和晚上兩頓,中午麵筋湯晚上大燴菜,飯做好之後先給唱戲的演員盛,因為在鄉親們眼裡他們最辛苦,也是遠道而來的客人。

麵筋湯看著很像河南的早餐胡辣湯,但他們相似的只是外觀,吃到嘴裡完全是不一樣的味道。“麵筋湯現在是越來越少了,農家人有事兒待客也去飯店了,即使在家裡做,也不會再去做這鍋湯,因為太麻煩,現在啥都是追求個快。”魯師傅說到。

隨著做飯師傅一聲吆喝,聽戲的老年人都圍攏過來,大家一人手裡端倆碗,自己盛一碗再給同伴帶一碗,坐在太陽底下細細品嚐這一年只能喝上一兩回的麵筋湯,吃飽喝足後下午接著聽戲。跟許多老手藝一樣,一些曾經在農村流行過的美食,也在逐漸消失,變成了很多人魂牽夢繞的童年味道。攝影記錄|楊學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