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花饭,时间的味道

豆花饭,时间的味道

豆花饭,时间的味道

文 | 雷作作


豆花饭,时间的味道

我先生出生在浙江杭州, 祖籍是四川。碰巧我家在荣昌,和他家相隔不算太远。老天开了一个玩笑,把两个完全不沾边的人奇葩地拉在一起了。我先生又胖又好吃而且还不会做,老天爷干脆就给他找个重庆媳妇掌管饮食起居。虽然他从小吃杭帮菜喝西湖水长大,但他第一次到我家看见川渝地区独有的食物时,竟然一点也不觉得奇怪。也许味觉的基因与生俱来就很强大,从来不分地域和水土。祖辈们迁徙之前的那份味觉基因,开始在他重返故乡后,全然苏醒。

豆花饭,时间的味道

见面的第一顿饭,外婆并不像别的长辈那样精心又隆重地准备家宴,而是带着我们去路边小摊吃豆花饭。现在回头再看,我想或许是外婆想看看我带回来的这个人是否“挑剔”,也是在为我的人生幸福默默把关。

豆花饭,时间的味道

豆花,俗称豆花饭,质地介于豆腐和豆腐脑之间,是川渝地区街角巷弄里最寻常的一道食物。我们吃豆花饭从来都是去苍蝇馆子,沉甸甸的市井气息才是它最应景的地方。我记得老人讲过,越是美味的菜肴越是平淡无奇,我觉得这就是来形容豆花饭的。

豆花饭,时间的味道

判断一碗豆花饭是否好吃,一是点豆花的功夫,二是蘸水的味道。

神奇的胆巴(做豆花的卤水)化开后一点点加入,使得豆汁不断凝结,层层交错相织后换来韧劲十足的口感。外婆说打磨豆子其实是一份学问。豆花的层次和韧劲不仅仅是靠技术,更多的是看这个人的秉性,越是老人豆花就做得越好。

豆花饭,时间的味道

记得孩童时代和外婆一起回她的老家——四川犍为的一个小村子。村里人做豆花都是先让毛驴拉着磨慢悠悠地磨黄豆,老人们会随着毛驴的步伐均匀地碾碎一颗颗金黄的豆子,豆粉细腻柔滑。年轻人哪里有这样从容不迫的心境呢?只顾着拼命鞭赶毛驴草草磨完。外婆说因为老人们经历过灾荒年代,明白食物所带来的除了充饥之外,更是在制作食物的过程的精神支柱。正是一碗最普通的豆花饭蕴涵的人生哲理,长久地影响着我对食物的情感。

豆花饭,时间的味道

豆花味道寡淡,需要浓烈的蘸料才能将豆花层层渗透,迸发出美味。豆制品特有的豆腥味,与蘸料的香气互相交融,才成就了这一口心头至味。蘸料里有一味最特别的,就是木姜子油。我很难用文字去清楚地表达,它闻有点柠檬的清香,但吃起来却又不是所闻到的那个味道。豆花表面细密的菱形状,被每一滴木姜子油层层注入到所有的味蕾,美食所带来的幸福感在这一刻被照亮。

豆花饭,时间的味道

食物除了味蕾上的享受之外,还是一份补缺记忆的链接,而你就在那个场景里重遇故人。每一个流落到故乡之外的重庆人,希望此时你也有这样一份乡愁一份回忆,重遇故人。

豆花饭,时间的味道

豆花饭,时间的味道

豆花饭,时间的味道

豆花饭,时间的味道

豆花饭,时间的味道

步骤:

1 讲黄豆粉搅拌调成羹,泡上两个小时;

豆花饭,时间的味道

2 两小时后,把剩余的水倒入锅里烧开;

豆花饭,时间的味道

3 把黄豆粉羹倒入水锅里,边倒边搅拌,烧开持续5分钟(注意要不停搅拌,准备凉水,烧开后倒入些凉水,免得溢出来);

豆花饭,时间的味道

4 过滤豆渣:用过滤口袋过滤出豆渣,(过滤口袋放在筲箕上,不锈钢盆放在下面,如图);

豆花饭,时间的味道

5 用锅铲不停地按压过滤口袋,直至口袋变干,最后一次过滤豆渣时,可以倒入一些开水在冲浆过滤一些;

6 调制胆水,将精制的胆巴或者液体胆水加水后稀释备用;

豆花饭,时间的味道

7 点豆花,这一步非常重要,要将过滤豆渣后的豆浆烧开,然后直接将胆水倒入(传统的胆巴,需要分批多次慢慢下胆水,我建议大家买淘宝买非传统的),略微用锅铲把胆水搅拌均匀,盖好锅盖;

豆花饭,时间的味道

8 点完胆水以后,需要保持锅里的温度,但是不能烧开,所以建议大家间歇性开火(锅的温度不能低于80度)。

豆花饭,时间的味道

9 压豆花:用筲箕从左到右逐步将豆花压紧,压实,大功告成,用刀切块,上桌。

豆花饭,时间的味道

豆花配料:

1 将一指泡姜、6颗泡小米椒用菜籽油炒香盛到碗里;

豆花饭,时间的味道

2 依次放入鸡精、花椒面、油辣椒、老干妈豆豉酱(少许,大概7颗豆豉)、姜末汁(热水冲姜蒜末)、小芹菜末、香葱(整颗,白绿都要)、香菜、花椒油、木姜子油搅拌即可。

豆花饭,时间的味道

豆花饭,时间的味道

豆花饭,时间的味道

豆花饭,时间的味道

豆花饭,时间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