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不懂陰陽,灸的再多也徒勞

艾灸不懂陰陽,灸的再多也徒勞

中醫的理論來講,萬事萬物都有陰陽之分,就人體己而言,精,血,津液為陰,氣為陽。艾灸也不例外,灸之前也得分清楚自己是陰虛體質還是陽虛體質,不然會適得其反。

人體的陰陽是相對平衡的,如果陰盛,陽氣就會受損。如果陽盛,陰液就會受損。

陰陽蘊藏在身體的每一個部分,腎有腎陰腎陽,肝有肝陰肝陽,心有心陰心陽,脾有脾陰脾陽,胃有胃陰胃陽,肺有肺陰肺陽……身體每一個部分的陰陽都必須保持平衡,一旦某一個部位的陰陽失調了,那個部位就會出現疾病。

總之,大到心臟病、高血壓,小到感冒發熱,一切疾病皆源於陰陽失衡!陽高壽短,陰重則病,陰陽失調,百病始生!

平素養生,處處講陰陽

一個人身上,前為陽後為陰,上為陽下為陰,外形為陽內部為陰,五臟在內為陰,六腑在外為陽……我們把胳膊抬起來,胳膊的內側就為陰,外側為陽。

在敲打經絡時要根據陰陽的特點來,四肢外側的經絡屬陽經,就可以用手法中敲、打、拍、扣這一類振奮的手法去激發,而內側多是陰經,就需要以揉、點、推、撫這一類柔和的方法去激發。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結果適得其反,越敲反而體質越差。

因為陽經表現出活躍、溫熱、運行快的特點,而陰經則偏向於靜止、寒涼、運行慢,所以手臂外側多是肌肉,而贅肉多堆積在內側。

如果一個人陰虛,管他補陰還是補陽,只顧抓一大把補品,一通亂吃,是會出事的。因為本身陰虛火就旺,若服補陽助火的藥,就如同火上澆油。

你屬於陰陽哪種體質

1、陽虛:陽虛生外寒

表現為性格偏內向、喜歡安靜、畏寒冷、喜暖熱、愛喝熱水、容易拉肚子、手腳冰涼、沒精神容易乏力,舌苔偏白、津液較多、面色多青白或青黃、體型容易虛胖、脈搏較緩慢。

"陽虛則外寒。"通常指氣虛或命門火衰,而氣與命門均屬陽,簡單點說,陽虛是氣虛的進一步發展,所以會伴有氣虛的一些症狀(面色蒼白,面肢浮腫,食慾不振)。肺主氣,氣虛多屬於肺氣虛或中氣不足,所以衛表不固,容易讓外寒侵入人體;陽虛則陰盛,故命門火衰亦多見功能衰憊,濁陰積瀦的病證。

2、陰虛:陰虛生內熱

表現為性格偏外向、喜動、喜冷寒,不喜暖熱,愛喝涼水冰飲、愛吹風吹空調、口容易苦、小便黃赤、煩躁易怒、便秘、口咽乾燥、,舌紅苔黃、面色發紅、脈搏多較快。

陰虛又稱陰虛火旺,俗稱虛火,屬於熱病的一種,多伴有血虛的症狀,而心主血,血液主要負責全身津液以及營養物質的輸送,所以陰虛者主要表現為陰津不足,身體呈缺水狀態。此外,陰虛體質者還容易"上火",相對於陽來說,人體津液屬陰,猶如生命的泉水,滋潤著身體的每個角落。如果津液損耗太多,身體皮膚便不再水嫩,腸道也會猶如失水的河道,容易淤積成災。

艾灸調和陰陽,可補可洩

艾灸不懂陰陽,灸的再多也徒勞

艾灸可補又可洩,首先體現在手法上:

艾灸補法:在點燃艾炷後,不吹其艾火,待其慢慢燃盡自滅,火力微緩而溫和,且時間較長,壯數較多,灸畢用手按施灸的部位,使灸氣聚而不散。

艾灸瀉法:點燃艾炷後,口吹艾火,促其儘快燃燒,火力較猛,快燃快滅,當患者感覺灼燙時,即迅速更換艾炷再灸,灸治時間較短,壯數較少。灸畢不按施灸穴位,以使體內邪氣易從穴位散發。

很多人認為陰虛不能艾灸。因為這不符合八綱辨證。其實八綱辨證是為湯藥服務的,因為湯藥的作用是單向的,只能以熱治寒,以寒治熱。

而針灸作用是雙向的,是能平衡陰陽的雙向調節療法。熱證用灸,可以運用艾灸的補瀉手法。大椎、湧泉都是很好的去熱的穴位,尤其是大椎,能補陽還能清熱。

陰虛陽虛體質如何艾灸

陰性體質多是陽虛體質。這種人就是最適合艾灸的,因為艾灸就是主治祛寒溼之症的。

陽虛艾灸主穴:神闕(肚臍)、關元、命門、腎俞

腹中冷痛、大便溏薄,加艾灸中脘穴;下肢水腫、小便清長,加艾灸湧泉穴

陽性體質一般都是陰虛體質。這種人開始艾灸可能容易上火,隨著艾灸深入,逐漸調和了陰陽,提高了正氣就很難上火了。

陰虛艾灸取穴:關元、足三里、湧泉、太溪

另外,最好可以配合刮痧一起調養。先刮背部的膀胱經,再刮手臂外側的大腸經,配合艾灸足三里、湧泉。重點調的都是腿部等下半身的穴位,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把熱引下去。

覺得自己陰陽兩虛怎麼辦

中醫有個派別叫扶陽派火神派,近代代表人物李可老中醫,認為人無論是陽虛、陰虛還是陰陽兩虛,其根本都是陽虛。

其觀點認為,現代人的『陰』根本不需要補,因為幾乎人人陰太過。營養過剩就是陰太過,這時候身體自然是要想方設法化解這麼多陰寒物質,所以會激發自身的陽,但是這些陽其實是本不該被調動的,或者應該慢一點被調動。稱之為純陽,所以也就造成了陽虛。

陰陽兩虛時,陰虛導致機體不榮,陽虛導致推動無力,假如先補陰,陽氣沒跟上,就很容易淤積,所以要先補陽,當然補陽中可以摻雜補陰療法,這不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