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五徵蒙古高原——明朝衰落的真正起點

一:引言

明成祖朱棣,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建文三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於建文四年攻入明朝都城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蹤,朱棣稱帝,第二年建元永樂,自此,開啟了明朝歷史上著名的“永樂盛世”。

明成祖在位期間,於內政,軍事,外交等諸多方面,均有不少大動作。軍事方面,最為著名的,即永樂皇帝五次親征蒙古。根據《明史》等史料的記載,永樂皇帝征討蒙古的戰果是頗為輝煌的,對其描寫多用“阿魯臺(蒙古韃靼部首領)遁”,“大敗之”等詞語。但我國古代所修史書,尤其是官方修史,均以人物為中心發散,如此則造成同一事件的參與者被分開記載,使得完整事件需要通過比對多人的列傳或者本紀進行拼湊;另外,官方史書對皇帝之記載,向來只記流水賬,對於細節並不注重,史論分開的記錄方式,也使得讀者難以從記載中直接提取出某些對歷史進程有重要影響的事件。

所以,關於永樂皇帝五次征討蒙古此事的深層次原因,實際效果以及歷史影響,難以直接從記載中提取,而需要多方查找史料,同時對於文字記載的某些隱含信息進行提取。如此,方能完整還原永樂皇帝五次北征的全面貌。實際上,永樂皇帝的五次北征,對於明朝的歷史,有著重要的影響,甚至直接決定了明朝之後一百餘年的發展路徑。不妨先來了解一下五次明成祖北征蒙古的背景。

明成祖五徵蒙古高原——明朝衰落的真正起點

二:五次北征概況

(1)明成祖對北方用兵的原因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前朝的統治者蒙古人重新退回了蒙古高原,與長城以南的明王朝形成了對峙之局面。同時,蒙古黃金家族(即成吉思汗一系)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先,因此蒙古實際上分裂為三部分:遼東地區的兀良哈(依附於明朝),中部的韃靼,即蒙古本部,由黃金家族控制,以及西部的瓦剌。

朱元璋雖然在中原地區建立了相對穩固的統治,但北方蒙古的威脅依舊存在,因此,朱元璋時期便多次派兵北征蒙古,並且將自己最信任的幾個兒子分封到邊境地區,以防蒙古。

朱棣繼位之後,蒙古韃靼部的將領鬼力赤殺死黃金家族後人,自立為大汗,與明朝講和,自此,明朝與蒙古之間出現了短暫的和平(貽書鬼力赤可汗,許其遣使通好。)。但好景不長,鬼力赤不久即被自己的部將阿魯臺所殺,阿魯臺擁立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之孫本雅失裡為韃靼大汗(

是年(永樂六年),鬼力赤為其下所弒,立本雅失裡為可汗。)。本雅失裡即位後,多次與明朝為敵。

明成祖五徵蒙古高原——明朝衰落的真正起點

而此時,原本應當鎮守北部邊境的朱棣,已經成為了大明帝國的皇帝,居於南京;另一位重要的藩王寧王,也被朱棣挾持到了南方,因此,北部邊防空虛,加之兀良哈與本雅失裡暗中勾結,韃靼多次劫掠明朝,已然動搖了朱棣的統治。朱棣派去與本雅失裡交涉的使節,也被本雅失裡殺掉(辛亥,給事中郭驥使本雅失裡,為所殺。)朱棣先派遣大將丘福率領十萬大軍北征,結果丘福由於冒進而導致明軍全軍覆沒。在此背景之下,朱棣開始了自己五次的北征之旅。

第一次:

過程:

(永樂八年)夏四月庚申,次威虜鎮,以橐季駝所載水給衛士,視軍士皆食,始進膳。五月丁卯,更名臚朐河曰飲馬。甲戌,聞本雅失裡西奔,遂渡飲馬河追之。己卯,及於斡難河,大敗之,本雅失裡以七騎遁。丙戌,還次飲馬河,詔移師徵阿魯臺。

六月甲辰,阿魯臺偽降,命諸將嚴陣以待,果悉眾來犯。帝自將精騎迎擊。大敗之,追北百餘里。丁未,又敗之。己酉,班師。

第二次:

過程: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壬午,瓦剌馬哈木兵渡飲馬河,阿魯臺告警,命邊將嚴守備。

是年,馬哈木弒其主本雅失裡,立答裡巴為可汗。

十二年春正月庚寅,思州苗平。辛丑,發山東、山西、河南及鳳陽、淮安、徐、邳民十五萬,運糧赴宣府。二月己酉,大閱。庚戌,親征瓦剌,安遠侯柳升領大營,武安侯鄭亨領中軍,寧陽侯陳懋、豐城侯李彬領左、右哨,成山侯王通、都督譚青領左、右掖,都督劉江、硃榮為前鋒。

夏四月甲辰朔,次興和,太閱。己酉,頒軍中賞罰號令。庚戌,設傳令紀功官。丁卯,次屯雲谷,孛羅不花等來降。五月丁丑,命尚書、光祿卿、給事中為督陣官,察將士用命不用命者。六月甲辰,劉江遇瓦剌兵,戰於康哈里孩,敗之。戊申,次忽蘭忽失溫,馬哈木帥眾來犯,大敗之,追至土剌河,馬哈木宵遁。庚戌,班師,宣捷於阿魯臺。戊午,次三峰山,阿魯臺遣使來朝。己巳,以敗瓦剌詔天下。

第三次:

過程:

丁丑,親征阿魯臺,皇太子監國。戊寅,發京師。辛巳,次雞鳴山,阿魯臺遁。
夏四月乙卯,次雲州,大閱。五月乙丑,獵於偏嶺。丁卯,大閱。辛未,次西涼亭。壬申,大閱。乙酉,次開平。六月壬辰,令軍行出應昌,結方陣以進。癸巳,諜報阿魯臺兵攻萬全,諸將請分兵還擊,帝曰:「詐也。彼慮大軍搗其巢穴,欲以牽制我師,敢攻城哉。」甲午,次陽和谷,寇攻萬全者果遁去。
秋七月己未,阿魯臺棄輜重於闊欒海側北遁,發兵焚之,收其牲畜,遂旋師。

第四次:

過程:

(永樂二十一年)秋七月戊戌,復親征阿魯臺,安遠侯柳升、遂安伯陳英領中軍,武安侯鄭亨、保定侯孟瑛領左哨,陽武侯薛祿、新寧伯譚忠領右哨,英國公張輔、安平伯李安領左掖,成山侯王通、興安伯徐亨領右掖,寧陽侯陳懋領前鋒。

九月戊子,次西陽河。癸巳,聞阿魯臺為瓦剌所敗,部落潰散,遂駐師不進。

第五次:

過程:

二十二年春正月甲申,阿魯臺犯大同、開平,詔群臣議北征,敕邊將整兵俟命。丙戌,徵山西、山東、河南、陝西、遼東五都司及西寧、鞏昌、洮、岷各衛兵,期三月會北京及宣府。戊子,大祀天地於南郊。癸巳,鄭和復使西洋。三月戊寅,大閱,諭諸將親征。命柳升、陳英領中軍,張輔、硃勇領左掖,王通、徐亨領右掖,鄭亨、孟瑛領左哨,薛祿、譚忠領右哨、陳懋、金忠領前鋒。己卯,賜邢寬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夏四月戊申,皇太子監國。己酉,發京師。庚午,次隰寧,諜報阿魯臺走答蘭納木兒河,遂趨進師。五月己卯,次開平,使使招諭阿魯臺諸部。乙酉,瘞道中遺骸。丁酉,宴群臣於應昌,命中官歌太祖御製詞五章,曰:「此先帝所以戒後嗣也,雖在軍旅何敢忘。」己亥,次威遠州。復宴群臣,自制詞五章,命中官歌之。皇太子令兔廣平、順德、揚州及湖廣、河南郡縣水災田租。六月庚申,前鋒至答蘭納木兒河,不見敵,命張輔等窮搜山谷三百里無所得,進駐河上。癸亥,陳懋等引兵抵白邙山,以糧盡還。

總結:以上文字皆摘自《明史.明成祖本紀》,從表面文字而言,明朝軍隊可謂攜天雷之威,所到之處,不是擊潰蒙古軍隊,便是燒燬蒙古物資,甚至有兩次嚇得阿魯臺落荒而逃,不敢接戰;對瓦剌馬哈木的作戰,也是頗具戰果,看似蒙古的威脅,通過朱棣的五次北征,已經被徹底解決了。然而,在朱棣去世後的第25年,便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朱棣的重朱祁鎮被瓦剌首領額森(有音譯作“也先”)於土木堡擊敗,京城三大營二十萬精銳喪盡。這場屈辱之戰,也被當做是明朝開始衰落的起點。值得一提的是,這位瓦剌首領也先,便是馬哈木的孫子。

這不得不令人重新審視朱棣的五次北征,這五場規模浩大的北伐,在戰略上,究竟帶給了明朝什麼?

明成祖五徵蒙古高原——明朝衰落的真正起點

三:北征原因的探究

(一),不可否認,朱棣的五次北征的出發點,必然包含了為明朝消除邊患這一國家層面的原因。朱棣在位期間,對蒙古的直接干涉,大體上只有這六次(算上丘福戰敗那一次),其他時候,都是利用蒙古內部勢力的鬥爭,進行平衡戰略。比如第二次北征瓦剌馬哈木,原因便是“阿魯臺告警”——第一次北征造成阿魯臺元氣大傷,馬哈木趁機攻擊之,以圖統一蒙古。這當然是朱棣無法坐視不理的,因此,當看到馬哈木沒有停下來的意思之時,朱棣便親自出馬,教訓馬哈木,以維持韃靼和瓦剌的相互制約;第四次北征後,朱棣看出了阿魯臺之所以如此囂張,是因為兀良哈部暗中助力,於是在收拾了阿魯臺之後,朱棣順便給了兀良哈教訓,據《明史》載:(明成祖)謂諸將曰:「阿魯臺敢悖逆,恃兀良哈為羽翼也。當還師翦之。」簡步騎二萬,分五道並進。庚午,遇於屈裂兒河,帝親擊敗之,追奔三十里,斬部長數十人。辛未,徇河西,捕斬甚眾。甲戌,兀良哈餘黨詣軍門降。

可見,朱棣不允許蒙古三大部落中任何一部獨大,也不允許任何兩部之間存在實際的聯合。只有蒙古三部內鬥,方才符合明朝的利益。

(二),朱棣北征,固然是為了消滅蒙古。但作為與蒙古交手多年的老手,朱棣必然也知道這一點:蒙古在退回北方後,恢復了其遊牧的經濟形態,居無定所,行蹤不定。對付這種敵人,最忌諱的便是大兵團出征。因為一旦其利用對地形的熟悉,隱藏不出,則耗資巨大的軍事行動便會完全體現副作用,第五次北征便是典型。另外,朱棣當時完全不需要自己親自出馬,當時的柳升等人,都是足以獨當一面的帥才,有了丘福的教訓,加之阿魯臺本身並不十分強大,派遣這些人足矣,更何況,第五次北征之時,當時有著豐富經驗的年輕將領張鈺已經從安南戰場歸來,完全可以派他去搜尋阿魯臺。但朱棣卻“事必躬親”,這值得注意。

明成祖五徵蒙古高原——明朝衰落的真正起點

金幼孜的《北征錄》,詳細記載了朱棣北征期間的活動,在此摘錄一二:

十四日早,發永安甸,大風甚寒,且行且獵。幼孜觀騎逐兔,不覺上馬過前,上笑呼幼孜三人,曰:“到此看山,又是一種奇特也。”蓋諸山雪霽,千巖萬睿,聳列霄漢,瓊瑤璀璨,光輝奪目,真奇觀也。午後,次懷來。

二十九日,獵者得黃羊至,上召幼孜等三人觀之,遂立語於帳殿前,至二鼓乃退。

金幼孜是明朝第一批殿閣大學士,朱棣北征期間,金幼孜一直跟隨在朱棣身邊,因此,金幼孜的記載,可以說是第一手資料。

類似朱棣打獵的記載,從二月初十到五月初六,根據粗略統計,就有六次。在此期間,朱棣一直沒有遇到蒙古人,直到五月初七,“初七日,次玉華峰。初八日,發玉華峰。胡騎都指揮款臺獲虜一人至,知虜在兀古兒扎河,晚遂度飲馬河下營。”到六月十四日,阿魯臺逃跑,七月十七日,軍隊回到北京。第一次北征,持續了五個月,但真正的戰鬥只有大概一個月,其他時間,朱棣不是打獵,便是在沿途欣賞風景。另外,去時用時比回時多一個月。可見,朱棣完全將打仗當成了次要事件,而將玩樂當做主要。

(三),根據朱棣登記之後的一系列動作——下西洋,北征蒙古,修永樂大典來看,朱棣似乎在企圖通過“文治武功”,來掩蓋自己“謀朝篡位”的不光彩作為在後世的影響。當然,北征蒙古作為一件巨大的“武功”,正是朱棣標榜自己“偉大皇帝”的一項工程。

四:五次北征的歷史影響

(一),不可否認,朱棣的北征,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蒙古,令邊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安穩,這是無法否認的,也是其積極影響所在

(二),然而,五次北征,對於國力的消耗,卻是巨大的。以第四次北征的準備工作為例:甲申,發直隸、山西、河南、山東及南畿應天等五府,滁、和、徐三州丁壯運糧,期明年二月至宣府;隆平侯張信、兵部尚書李慶分督北征軍餉,役民夫二十三萬五千有奇,運糧三十七萬石。可見,每一次出動大軍,其成本都是巨大的。在靖難之役中損失最嚴重的山東地區,連年被徵發民夫,同時朱棣遷都之時途經山東,又徵發民夫修運河,使得本來就已經奔潰的山東社會經濟雪上加霜,終於最終報發了唐賽兒起義。北征對於明朝的社會經濟而言,是巨大的打擊。

明成祖五徵蒙古高原——明朝衰落的真正起點

(三),從戰略目的上,永樂皇帝也沒有達成自己的原有目標。根據記載來看,朱棣除了第一次,第二次遇到了蒙古主力之外,其餘三次,根本沒有見到蒙古的主力部隊。阿魯臺之所以躲,可不全是因為“懾於大明天兵神威”,更多是因為阿魯臺懂得利用自己的優勢,分散,遊擊,消耗明軍,使之糧草耗盡之後,自覺退回。所以,朱棣的北征,對於阿魯臺,並沒有對蒙古造成致命打擊。另外,朱棣每次的軍事行動,都是針對阿魯臺,這使得馬哈木做大。雖然馬哈木後來被阿魯臺襲殺,但瓦剌的勢力並沒有收到大的損害。馬哈木的兒子脫歡,後來擊敗了阿魯臺,滅掉兀良哈,統一了蒙古高原。明朝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發生了,但明朝此時已經無力阻止——因為朱瞻基從他祖父手中接手的,是一個經濟凋敝,軍事疲軟的王朝,他為了恢復國力,採取了全面收縮的戰略——放棄東北的奴兒干都司,叫停下西洋活動,放棄安南,承認安南獨立,不再插手蒙古事務。

可以說,朱棣五次北征,其成本是遠大於收益的。他的北征,不僅影響了明朝的經濟,在軍事上,也引起了全國軍隊的疲敝,自此,明朝對蒙古的攻勢,逐漸轉為守勢,最終,土木堡之變發生,明朝“強大”的偽裝,至此被撕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