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兵策略,避免與阿里硬剛硬?拼多多從未公佈雙十一銷售額的營銷策略你看不懂

一年一度的雙十一銷售額數據,一直被媒體稱之為經濟的晴雨表。而對於平臺和商家來說,曬數據,則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公關營銷行為之一,它既能證明自己的江湖地位,又能烘托雙十一的熱度,甚至還可以掰開來搞事件營銷。

哀兵策略,避免與阿里硬剛硬?拼多多從未公佈雙十一銷售額的營銷策略你看不懂

比如今年傳得最火的數據是8.36%的00後購買假髮套,被媒體放大,並解讀成00後脫髮嚴重的新聞刷爆朋友圈,實際上很多年輕人買假髮套是玩Cosplay,而不是真脫髮。但包裝成這種有噱頭的新聞之後,就被傳得滿城風雨,進一步擴大雙十一的影響力。所以我們看到,每年的雙十一,無論是阿里還是京東,都會大面積曝光自己平臺的數據,讓媒體解讀出無數的新聞。

按這個邏輯,在市值上超越京東,已經成為電商老二的拼多多,今年也會像阿里和京東那樣,搭建一個超級媒體中心,邀請成千上萬的記者前來圍觀報道,實時播報不斷刷新的數字,既可以秀肌肉,又加強與媒體的溝通,緩和曾經緊張的公共關係。

但很奇怪,拼多多並沒有這麼做,最後連賣出多少也沒有公佈,這是一個值得追問的行為。

哀兵策略,避免與阿里正面對決

拼多多去年上市以來,它像一匹黑馬在電商行業裡狂奔,儘管遭到過無數人的吐槽,股價卻一路走高,業績不斷攀升,到目前已經超越了京東。這說明它的模式雖然有很大的BUG,但市場潛力卻非常被看好,還會繼續保持不斷增長的勢頭,某種程度上,已經開始威脅到阿里的邊界。

這是阿里不能容忍的,兩者之間,必有一戰。

實際上,在過去的一年裡,拼多多和阿里已經開啟了明爭暗鬥,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來爭奪市場份額和市場地位。拼多多的策略是一邊通過公關體系“洗白自己”,一邊完善各種軟硬實力,然後在此基礎上,被動迎接阿里的挑戰。而阿里由於各方面都成體系,所以利用其強大的實力帶動商家跟拼多多戰爭,“二選一”行為就是典型的模式,物流、PR等行為也緊跟其後。

這個過程,拼多多是儘量避免與阿里正面對決的。

哀兵策略,避免與阿里硬剛硬?拼多多從未公佈雙十一銷售額的營銷策略你看不懂

拼多多還沒有從去年上市時的公關危機中完全走出來,摘掉假冒偽劣的帽子需要時間和更加強大的實力。雖然市值已經是老二,但拼多多的各方面能力實際上還沒有跟上,不像京東那樣有強大的物流體系支撐著根基,拼多多則是前端表現特別優秀,後端嚴重營養不良的那種。如果跟阿里正面對決,勢必引起阿里更大規模的反擊。

而雙十一的銷售數據公佈,本質是秀肌肉。

跟平時的秀肌肉不一樣,雙十一的數據,是硬核的江湖地位指標,勢必引發與阿里京東的對比。拼多多作為新物種,起來得太快,如果在數據上表現得特別優異,會極大的刺激媒體的報道,同時引發同行的不適,甚至公關打壓。去年拼多多上市,面臨著鋪天蓋地的吐槽,就把它給打蒙了。如果今年因為公佈數據再來一次,那實在是得不償失。

所以今年拼多多采用的是哀兵策略,用低調的形式在戰場外面的隔壁中國開疆拓土,把面上的主戰場留給阿里和京東兩大死對頭,自己的精力集中到處理客戶關係、供應商疏通和物流問題解決。

前車之鑑,京東雙十一數據史參考

公佈雙十一數據,表面上非常簡單,但實際上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決策行為。怎麼公佈?如何公佈?才會有面子,又解析得過去,還會持續性?

這裡可以先看下京東的例子。回顧京東的雙十一數據史,其實是一個戲精式的PR過程。在2017年之前,可能是考慮到兩家平臺的對比懸殊,京東一直沒有在雙十一後公佈具體的銷售數據,但並不意味著它不在數據方面發聲,其一直使用“同比增長了百分之多少”這種隱晦的公關語言來宣傳。對此,有媒體專門做了統計,數據如下:

2016年11月11日京東交易額同比增長了60%;

2015年11月11日京東交易額同比增長超過了140%;

2014年11月11日京東聲稱訂單量是去年同期的2.2倍。

如果只是看這些公關語言,你是永遠不知道京東這些年的銷售額的,因為它缺乏一個基礎數據來算出具體的交易額,後來有人在新快報上找到了一篇2013年的報道,報道中提到據京東有關負責人透露,其在11月10日到11月12日的“雙十一”活動期間,三天的訂單總量超過450萬單,交易額超過25億元。儘管是三天的交易額,但由此能推出京東2014年的交易額大概在55億左右,2015年則是132億左右,2016年則是211.2億左右。而阿里巴巴這幾年的數據分別是:2014年571億,2015年912億,2016年1207億。

到了2017年,京東商城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動作,它開始正式對外公佈其雙十一的銷售額了,隱晦了這麼多年,突然公佈這個數據,其實也沒有什麼,但當人們看到具體數字的時候,瞬間在社交媒體炸開了鍋,因為這個數字為1271億。當然,這個數據後面加了個後綴,說這是2017年1月1日零點到2017年11月11日23點59分“雙十一期間”的統計,但當1271億這個巨大的數據截圖在社交媒體上瘋傳的時候,很少人會留意那一段小小的後綴。

京東為了可以跟阿里在實力上可以“平起平坐”,玩了一個數學遊戲,利用廣大網民不愛追求真相只喜歡看表面的特點,策劃了一個與阿里實力相當的數據公關,以瞞天過海的形式向廣大用戶秀肌肉,同時也結束多年來媒體對其不敢公佈雙十一銷售額的詬病。對於這種做法,阿里看在眼裡是非常不爽的,自己這麼多年來一直佔據著雙十一數據公關話語權,突然跑出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京東來搞局,“誤導”了部分網友使得他們覺得阿里快被京東趕上了,因此又一次撕逼拉開序幕。雙方都指責對方雙十一的數據是“積壓”出來的。

哀兵策略,避免與阿里硬剛硬?拼多多從未公佈雙十一銷售額的營銷策略你看不懂

當然,最後京東站穩了腳跟,源於其物流基礎,而在公關上也有了自己比較完善的打法。所以後面的雙十一,一直以這種形式在數字跟阿里保持看似“還行”的距離。如果拼多多要公佈自己的數據,就得想好怎麼公佈,是按照京東的方法,還是按照阿里的方法,還是有自己的一套。

但無論怎樣,公佈數字,對拼多多來說,面臨一場巨大的質疑是必不可少的。與此同時,一旦選擇公佈數據,就得要推演後面幾年怎麼公佈數據,規劃好未來可預期的發展,並確保數據要好看,跟阿里不能拉太遠,至少面子上是這樣。顯然,拼多多還沒有想好怎麼公佈。

基礎沒準備好,各方面有待完善

歸根到底,是拼多多的根據還沒有準備好。

拼多多已經上市一年多,但其商業模式一直備受質疑,源於它的流量大多數來自微信,缺乏厚實的用戶基礎,同時又沒有完善的物流體系,給人感覺是虎頭蛇尾,底氣不足的,只要某個板塊被抽掉一部分,就可能導致整個業務體系出現崩塌。

不只是拼多多,這幾年新興的社交電商都遇到這個問題。比如雲集,上市之後,由於微信對微商的打壓,業務嚴重受損,導致股價一路下跌。這說明,輕模式起來得快,跌下去可能也快,也是拼多多一個特別讓人糾結的問題。

反觀阿里巴巴,則是一個強大的商業操作系統,電商只是一個版塊,後面有強大的物流體系、金融體系、大數據和雲服務體系以及文娛體系來支撐著,穩如泰山。拼多多要惡補的環節,還非常多。

當然,拼多多被人詬病得最多還是假冒偽劣問題,跟一年前比已經大為改觀,但依然非常嚴重,筆者這幾天在拼多多上買了幾本書,可以說有三分之二是盜版書,其他物品也一樣,假冒偽劣或者低質量的產品大面積存在。這跟拼多多模式的不可能三角有關:價格、利潤和保真,三者同時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矛盾,最後,又要價格低,又要賺錢,只能放棄產品質量了。

所以拼多多需要轉型來完善自己,既要重新思考自己的供應商體系,又要確保穩定的用戶增長和抓好物流根基,要做的事情還非常多。

就公佈雙十一銷售數據而言,單單在公關層面,公佈數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從媒體中心的搭建,到上千家主流媒體關係的維護,再到線上線下的發佈運營,一系列的動作,都需要完美的結合,從目前的公關打法來看,顯然拼多多也還沒有準備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