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王阳明?他讲了什么?学他要注意什么?

最近几年,很多学国学的人喜欢谈王阳明。

我坐飞机的时候,经常在机场书店看到讲王阳明的书。

大家喜欢念书自然是好事。

但是王阳明年轻的时候有一个故事,你一定要先知道。

01 王阳明的老师是谁?

王阳明是明朝中叶的学者,年代是1472-1529,比朱熹晚了大概300多年。

傅佩荣: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王阳明?他讲了什么?学他要注意什么?

那时候读书人都要考科举的,所以王阳明18岁的时候就做一件事:

每天早上起床,就到院子里“格”(穷究)竹子。

因为朱熹在《大学》里面讲“格物致知”的时候,要求不能只看表面,还要看里面,所以王阳明每天早上起来就“格”竹子,研究竹子里面的结构。

结果,三四天就感冒生病了。

他就想,“格”一个竹子都生病,叫我“格”万物,那我还有命吗?

朱熹让人格物穷理,是研究万物的道理啊,好大的气魄!但是谁做得到呢?

王阳明就觉得朱熹的说法有问题,他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因为人很难做得到。

那怎么办?

他就找到朱熹的对手陆象山。

傅佩荣: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王阳明?他讲了什么?学他要注意什么?

陆象山跟朱熹同一个时代,两个人辩论过,立场完全不一样。

陆象山的立场是怎样的?

一句话大家就知道了,他说: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意即人不用念书,不用考虑这么多,我心里面就有一切。这叫做心学。

王阳明后来走向陆象山的心学,后来称作陆王心学。

所以,大家不要以为王阳明的思想没有师承,他师承的是陆象山,也是一位重要的学者。

02 王阳明的传奇人生

王阳明本身是文武全才,他生平的变化很有意思,曾经有五溺三变。

他年轻的时候学骑射,因为明朝常有外患,所以他准备当军人;

后来发现这个不是根本办法,就写文章,将来要考科举,就改走文的这条路;

然后发现这个路也是很累的;后来又学道教的养生术,又学佛教的静坐默观……

学到最后,可以预先知道未来的情况。

傅佩荣: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王阳明?他讲了什么?学他要注意什么?

有一次,他在静坐默观,出来跟学生说,明天谁会来看我。

学生就问他:“是不是他给您写信了,所以您知道?”

王阳明说:“没有!我刚刚静坐默观的时候,就知道明天谁来看我。”

第二天那个人果然来了,说明王阳明是有点神通的。

王阳明这个人的确很特别。

据说他五岁还不会讲话,一开口讲话就一鸣惊人。

十岁左右,就会问老师:“什么是第一等事?”

老师教小孩子,一定说是读书、考科举、中状元是第一等事嘛。

王阳明就跟老师说:“我认为不对。”

老师吓一大跳,说:“那你说说看,什么是第一等事?”

王阳明说:“读书成圣人,才是第一等事。

傅佩荣: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王阳明?他讲了什么?学他要注意什么?

03 王阳明的心学讲什么?

王阳明和朱熹的思想有什么区别?

他们实际上走了两个极端。朱熹说格物致知,研究万物的道理,才能够了解万物的道理;

王阳明说,不必,我心里面就懂得一切,尤其是对于善恶的分辨。

他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懂得外在的东西,懂多少其实没用的;懂得行为上善恶的分辨,那个才最重要。

心学所谓的“致良知”,这个“致”,要理解为真诚到极点。

你如果真诚到了极点,心里面对于善恶,就立刻可以知道了。

所以,你如果学朱熹,永远不可能念完大学;如果学王阳明,根本就不用念大学。

王阳明也批评朱熹,说他“支离”,一天到晚念书,念到最后整合不起来,整个人是分裂的。

04 谁才是真正的儒家?

有人会问:两个人到底谁对呢?谁比较接近儒家的思想呢?

当然是王阳明啊!

举个例子:假设有个乡下人,他是文盲,没念过书,他如果学朱熹的做法,一辈子也不可能修养成圣人,因为他不认识字;

他如果学王阳明,就有希望了,他真诚到极点,那就可以成为圣人。

我们一再说,儒家的路是普遍的,目的是要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学习儒家之后,修养成为君子,乃至圣人。

朱熹要你念书,可是从古代到现代,还是有很多人真的没机会受教育,那他怎么成为儒家的君子呢?

如果按照王阳明的路线,很多人都有希望了。

05 王阳明心学的缺点

不过大家要知道,王阳明的学说有一个缺点,就是唯心论,太过于主观了。

他主观的程度,西方很多人听了都吓一跳。

他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这话讲得太极端了。

你说你心里面都有,那是不是不必去研究外在的事物呢?什么都不研究的话,你怎么可能真的了解人情世故呢?

此外,儒家、道教、佛家,能接触的王阳明都学了,所以也可以想象,他的思想当然是有点混杂。

后来他在龙场九死一生,回到了儒家的正途。

但不要忘记,他所谓的儒家正途,只是说你不要想出仕的事,不要想自己养生的事,不要想成仙的事,你要老老实实面对人间。

这个路是对的。

最后说“致良知”,就变成我只要真诚到极点,善恶全部搞定。

这种思想有点太主观了。

朱熹后代的弟子就批评王阳明,说他“近禅”,接近禅宗。

他的很多话说出来之后,就跟禅宗的公案一样,让你自己去参。

那参不透怎么办呢?就算参透的话也没办法验证啊。

06 学儒家最好回归根本

当然,现在很多人喜欢学王阳明,这是好事。

因为王阳明的很多思想,比如关于如何建立人格的独立性,让你加强对自我的觉悟,都是好的。

但是我还是强烈建议,要学儒家,就学《论语》《孟子》,因为那才是根本。

老实讲,学王阳明不容易学会的。

如果真的那么好学,怎么他的学生中没有多少可以上台面、对中国社会有影响的?

反而明朝末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几个时期之一。

所以,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回到根本,学《论语》《孟子》。

《论语》《孟子》是绝对不过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