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御駕親征的皇帝,一個成就了自己,一個成為千古笑談

皇帝的御駕親征,是多麼鼓舞士氣的事情啊!但皇帝的御駕親征,基本上都是發生在打天下的皇帝身上,一般的守成之君幾乎很少有御駕親征的!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兩位御駕親征的皇帝,一位是被身邊最親信的宰相連嚇唬帶忽悠騙去的,稀裡糊塗上了前線,卻成就了自己;而另一位就悲催了,全軍覆沒,皇帝本人也成為了敵方的俘虜。

那麼,我們來看看,是哪兩位皇帝呢?

兩個御駕親征的皇帝,一個成就了自己,一個成為千古笑談

第一位皇帝就是北宋的宋真宗趙恆。公元997年趙恆繼位稱帝,公元999開始,遼國陸續派兵在邊境挑釁,掠奪財物,屠殺百姓,給邊境地區的居民帶來了巨大災難。雖然宋軍在楊延朗、楊嗣等將領率領下,積極抵抗入侵,但遼朝騎兵進退速度極快,戰術靈活,給宋朝邊防帶來的壓力愈益增大。公元1004年春天,遼國承天太后蕭綽、聖宗耶律隆緒親自率領20萬大軍南下,直逼黃河岸邊的澶州城下,威脅宋的都城汴梁。警報一夜五次傳到東京,趙恆問計於群臣,有大臣主張逃跑,宰相寇準則厲聲反對說:“出這種主意的人應當斬首!”寇準跟皇帝說,人家已經打到家門口了,再跑能跑到哪兒去?難道不顧祖宗留下的基業嗎?皇上只要到前線走一走,戰士們看到皇帝不顧危險到了前線,定能賣命廝殺。若果逃跑,咱們還沒有找到安穩之處,就已經被人家的鐵騎追上給斬殺了。宋真宗聽說要上前線,御駕親征,嚇得腿肚子直打哆嗦,但是寇準可不放過這樣的好機,跟皇帝宋真宗說,想當初宋太祖趙匡胤南征北戰打下宋室江山,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征北漢和北遼,這樣的英勇事蹟讓後世之人萬世敬仰,萬歲您也是開明、有為之君,保全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是皇帝的職責。宋真宗被寇準說的是熱血沸騰,立馬決定御駕親征。趙恆渡河進入澶州城,遠近各路宋軍見到皇上的黃龍大旗,都歡呼跳躍,高呼“萬歲”。宋真宗在寇準的要求下上城牆鼓舞士氣,使得宋軍士氣大振。寇準指揮宋軍出擊,個個奮勇衝殺,消滅了遼軍數千,射死了遼軍主將蕭達蘭。蕭太后見遼軍陷入被動,要求議和。至此,開啟了宋遼兩國邊境幾十年無戰事的局面。

不得不說,靠著宰相寇準的忽悠,宋真宗趙恆成就了自己的“英明睿智”!

兩個御駕親征的皇帝,一個成就了自己,一個成為千古笑談

而第二位皇帝就悲催了,這悲催的皇帝就是明英宗朱祁鎮。公園1435年,皇太子朱祁鎮即位,次年改年號為正統。也是在正統年間,瓦剌逐步強大起來,並且時不時就南下侵擾明朝疆域。尤其是瓦剌的實權派--太師也先,經常以朝貢為名,騙取明朝的各種賞賜。因為明朝自詡為天朝上國,對於進貢的使者,無論貢品如何,總會禮尚往來,賞賜頗為豐厚,並且按人頭派發。這種情況下,也先不斷增加使者數目,最後竟然高達三千餘人。當時總覽朝政的宦官王振對此頗為不滿,下令減少賞賜。也先借此為名,揮師南下,直逼大同,威脅北京。此時皇帝朱祁鎮時年二十來歲,看到北方韃子如此放肆,頗為惱恨。王振藉此鼓動皇帝,建議他御駕親征。朝中大臣勸阻,明英宗不聽,原因就兩點:一來是效仿他的父親--明宣宗曾御駕親征,打敗漢王;二來為了證明自己,何況大明朝國勢鼎盛,區區蠻夷,怕他不成?於是決定出兵御駕親征。結果當時天氣不好,陰雨綿綿,由於出兵這一決定太過於倉促,並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軍隊的糧食一時補給不上,士兵們忍飢挨餓,餓倒的人是成片成片的,出兵不利。到了大同以後,派出的軍隊也是連連敗退,被打的落花流水,這使得本就士氣低落的軍隊更籠上了一層烏雲,士兵們根本無心戰鬥。明英宗於是只好下令回京。這時候王振提議從蔚州繞道,蔚州是王蔚的老家,這廝想要在老家逞一逞威風。這一提議得到隨行大臣的一致反對,因為蔚州離大同實在太近,瓦剌大軍很容易追趕上來,到時便陷入危險。可惜明英宗實在不聽,只受了王振的忽悠,同意了王振的建議,帶軍前往蔚州。半路上,經過王振家裡的莊稼地。王振擔心被大軍踩壞,減少自己收益,便又提議原路返回,明英宗又照做,這一來一回便耽誤了不少時間,讓瓦剌部隊追了上來,在土木堡這一地方,有官員上書明英宗趕快入關,怕有危險,這時王振卻因為自己押送財物的車隊還未趕到,又一次忽悠明英宗不走,在此等候,安營紮寨。於是給了瓦剌的軍隊機會,瓦剌把明軍圍困在山上,由於明軍缺少水源與糧食,第三天便被瓦剌攻破圍線。明英宗被俘,王振被殺,隨行的大臣們也一一被殺死,明軍大敗,這一變故也被稱為“土木堡之變”。

明英宗這次御駕親征因為過於聽信王振的讒言,不僅一敗塗地,本人也成為了敵人的俘虜。這成為了他一生中洗刷不掉的恥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