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没考上清华,林徽因坚持要查阅试卷,看完试卷之后作何反应?

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材,这一点哪怕是身为才女的林徽因也没有办法免俗。

林徽因,民国才女,梁思成之妻,在中国困顿时期便跟随着丈夫走南闯北进行古建筑的研究。新中国建国之后,她更是作为首批建筑师参与设计了很多建筑,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国徽的设计。虽然她和丈夫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他们的孩子却没有一个继承衣钵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儿子没考上清华,林徽因坚持要查阅试卷,看完试卷之后作何反应?

​林徽因和丈夫一共生育有两个孩子,分别是长子梁从诫,长女梁再冰,作为建筑师的孩子,他们自小便被父母给予厚望。但可惜的是长女梁再冰并没有遵从父母的意愿考取建筑系,反而考取了北京大学,并在毕业后成为了一名记者。女儿的选择让身为母亲的林徽因无可奈何,但事已至此,她也无法更改女儿的志愿,迫于无奈,她只能将自己的意愿寄托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希望儿子可以继承衣钵考取建筑系。

作为林徽因和梁思成的长子,梁从诫自小聪慧,再加之父母的悉心教导,考取清华大学的建筑系便如同囊中取物一般。正当林徽因满怀期待,以为自己的孩子可以考取清华大学建筑系时,她却被告知自己的孩子并没有被清华大学录取。

这对于林徽因来说无异于是晴天霹雳,身为母亲她深知自己孩子的学识。按照他的水准,怎么可能不会被清华大学录取,且最讽刺的是自己的孩子还仅仅是以两分之差与清华大学失之交臂,这无异于是一种讽刺。所以,在平复了心情之后,林徽因开始申请查阅试卷,如果试卷的结果不能让她满意,她是绝对不会接受这个结果的。林徽因的请求自然是得到了清华大学的同意,很快她便得到了查阅试卷的答复。让她始料未及的是儿子的答卷堪称完美,可为何儿子不能被录取呢!满腔的愤怒让她无所适从,正当她准备问个究竟时,她发现儿子的试卷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对建筑学没有任何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历史。看到这句话林徽因愣住了,她没有想到自己儿子喜欢的竟然不是建筑学,而是和建筑学相差甚远的历史学,一时间让她有些难以接受。

儿子没考上清华,林徽因坚持要查阅试卷,看完试卷之后作何反应?

​虽然这个事实让林徽因有些措手不及,可她却没有逼迫孩子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学习,反而是默认了儿子的选择,让他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在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之后,梁从诫刻苦学习,并且在大学毕业后进入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在往后的岁月中为中国的历史研究做出卓越的贡献。虽然这和林徽因的愿望背道而驰,可能够为祖国做贡献也不愧于林徽因和丈夫的教导。

林徽因曾寄希望于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的衣钵,为祖国的建筑事业添砖加瓦,可在得知了儿子真正的志愿之后,她还是选择遵从儿子的志愿,放手让他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可谓是中国父母的楷模。

封建时期有很多被父母左右的悲剧,比如李鸿章得二女儿李菊耦正是因为父亲才嫁给自己一个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年纪轻轻便守寡。她的孙女同为民国才女的张爱玲曾经说过:“爷爷和奶奶是天差地别的两个人。”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李菊耦和丈夫的生活并不幸福。但她并没有办法去反抗命运,只能在漫长的岁月中苦守,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若是林徽因坚持自己的主张,只怕梁从诫定然会按照母亲的医院再次备战清华大学建筑系的考试,从而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习,继承父母的衣钵,在建筑学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儿子没考上清华,林徽因坚持要查阅试卷,看完试卷之后作何反应?

​我们不能否定梁从诫是否能在建筑学中有大的作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梁从诫一定不会开心。因为他所从事的专业和自己喜欢的专业背道而驰。因为热爱才会去研究,因为热爱才会去努力,梵高因为热爱绘画才会画出举世瞩目的名画向日葵,宫崎骏因为热爱才能创造出一系列让人难忘的动漫作品。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连热爱都没有的话,这无异于是一种折磨。

孔子学琴,三年方能得其精髓,若不是凭借着自己对于琴的热爱,只怕他是无法熬过这漫长枯燥的练习生涯。想来林徽因是想通了这个道理才会放手让自己的儿子去追求喜爱的历史系,从而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增添了一位著名的学者。

儿子没考上清华,林徽因坚持要查阅试卷,看完试卷之后作何反应?

​“玉不琢,不成器。”一块上好的璞玉若是没有经过雕琢,也没有办法展现出它美好的样子。可若是已经经过打磨,璞玉具有了光彩,那何不放手让它去选择自己愿意走的道路。

因材施教,我们不否认在强压之下可以培养出一批卓越的人才,可若是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后,他们便会觉得疲惫,从而丧失拼搏的兴趣,变得颓废不堪,所以放弃拼搏变得得过且过起来。

选择尊重孩子的意愿是每一个家长应该学会的事情,可中国的父母一直认为孩子只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走自己余下的人生这才是正解,故而一批批的孩子成为父母手下的玩偶,按照既定的轨迹按部就班的过着自己的一生,不问前程,不问未来,一辈子碌碌无为,只求温饱。

这样的行为无法去判断是好是坏,只是一代代下去,势必会显现出弊端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代代积累下去,孩子势必会丧失追求梦想的动力。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一代是中国的未来,若是这群人失去了追求未来的动力,只怕国家危矣,民族危矣,未来危矣。

毕竟少年强,中国才会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