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之《梁書》

今天小編將繼續為大家系列講述,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二十四部正史,第八部《梁書》,和大家共同感悟史書裡的智慧。讀史知興替,讀史使人明智,諸君共勉。

覺得小編寫的還可以的,請關注我,以便繼續和小編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感謝大家的閱讀,評論,轉發,收藏。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二十四史總共3229卷,約有4700萬字。它記敘的時間,從第一部《史記》記敘傳說中的黃帝起,到最後一部《明史》記敘到明崇禎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後歷時4000多年,用統一的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二十四史的內容非常豐富,記載了歷代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事蹟。

二十四史之《梁書》

今天為大家講述二十四史的第八部《梁書》

《梁書》包含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它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餘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後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這些卷是出於姚察之手,這幾乎佔了《梁書》的半數。姚思廉撰《梁書》,除了繼承他父親的遺稿以外,還參考、吸取了梁、陳、隋歷朝史家編撰梁史的成果。 該書特點之一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當時流行的駢體文,而以散文書寫。

蕭梁皇朝

二十四史之《梁書》

南梁行政區域

南梁(502年-557年),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第三個朝代,由雍州刺史蕭衍(子姓蕭國後代)取代南齊稱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國號梁,以蕭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國號為梁。因皇室姓蕭,又稱蕭梁。

《梁書》作者

姚察

二十四史之《梁書》

姚察

​姚察(533-606),字伯審,南朝吳興武康(今浙江杭州西北)人,南朝歷史學家,先後在梁、陳、隋三朝做官,參與修史工作。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去世了。臨終之前,他告誡兒子思廉一定要"續成其志"。

二十四史之《梁書》

姚思廉

姚思廉

姚思廉(557~637年),字簡之,本名簡,以字行,雍州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父姚察,在梁朝以文才著稱大業二年(606年)姚察死,遺囑思廉繼續完成兩部史書。在父親遺稿的基礎上,他進一步採擇謝昊、顧野王諸家舊作,經編纂校注,於貞觀九年(635年)修成《梁書》《陳書》。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的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與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

《梁書》思想

《梁書》在思想上值得稱道之處不多。但它在對歷史變化的看法上,闡發了一些可取的觀點。

姚氏父子都是梁書歷經數朝的史學家,梁、陳以至隋、唐之際歷史的盛衰興替、風雲變化,促使他們進行認真的思考。書中闡述出的人事對於歷史變化起著重要作用的觀點,當是他們思考的結果。書中對於政權興起的解釋,雖然使用了一些天意、歷數等。陳腐的詞彙,但把落腳點還是放在了人事與人謀上

二十四史之《梁書》

對於輔佐新朝的文臣武將,書中也注重稱道他們個人的才華謀略。《梁書》強調英雄創造歷史,同科學唯物史觀不可同日而語,但在當時,同神意史觀相比還是有進步意義的。

《梁書》優缺點

缺點

記錄誤差

《梁書》在記事記人方面,常常有一些時間差誤、前後矛盾的地方。

《梁書》在筆法上也存在著曲筆增美諱惡的毛病。對於篡代之際大動干戈的血淋淋事實,書中很少如實反映。對於一些權貴,歪曲史實大加吹捧的地方也相當多,與同時撰寫的《南史》比較,《梁書》的這個缺點顯得更突出一些。

封建迷信

書中的思想糟粕也有不少。充斥書中的大量陰陽災異、圖讖祥瑞,乃至望氣相面、因果報應、神怪異聞等,給人以陳腐、庸俗之感。宣傳佛、道等宗教迷信,也是書中存在的問題。

優點

文字簡練

清代史學家趙翼稱讚《梁書》對歷史的表述"行墨最簡",文字"爽勁"。"尚簡",是中國史學在文字表述上的優良傳統,劉知幾的《史通》特別強調了這方面的經驗。而姚察文章"精彩流贍",時人稱為"宗匠";姚思廉則被李世民列於"十八學士",這同他們在文字表述上的工夫不是沒有關係的。

顧及時代特點的概括

二十四史之《梁書》

《梁書》除一般評論人物的功過、長短之外,往往還顧及到對於社會風氣和時代特點的概括。在這方面,姚察的見解比姚思廉更凝重、更具有歷史的縱深感。

敘梁朝史事在內容上比較全面

梁朝五十多年曆史,梁武帝統治了四十多年,《梁書》六卷帝紀中以三卷紀梁武帝,這對全面記述梁朝史事是很重要的。侯景之亂是梁朝歷史上一件大事,《梁書·侯景傳》長達一萬八千字,詳細記載了事件的經過。

《梁書》對當時的門閥制度、崇尚佛教等社會特點,也有突出的記載。

《梁書》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覺得小編寫的還可以的,請關注我,以便繼續和小編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感謝大家的閱讀,評論,轉發,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