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之謀略篇,長平之戰

說起長平之戰,不免讓我們想起那位紙上談兵的趙括。

周郝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8年),秦國根據遠交近攻的國策,開始對韓,魏兩國用兵。周郝王五十四年,公元前(261年),秦軍攻克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將韓國攔腰截為兩段。為了向強秦求和,韓國急忙遣使入秦,以獻上黨郡(今山西長治一帶)向秦求和。

《二十四史》之謀略篇,長平之戰

上黨太守馮亭認為,秦國就是接收了上黨,也還會繼續攻擊韓國。不如將上黨十七座城池一併獻給趙國,由此挑起秦趙兩國爭端,我們也可以喘口氣。

上黨在趙國邯鄲以西,一旦上黨落入秦軍之手,秦軍則可以居高臨下,威協邯鄲。現在馮亭主動來獻,趙國自然上下皆大歡喜,趙王就派老將廉頗率領40萬大軍前去接收上黨。

《二十四史》之謀略篇,長平之戰

廉頗大軍剛到達上黨附近時,秦軍已攻陷上黨,廉頗只好率軍退守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長平村)。

長平是上黨郡與邯鄲之間的咽喉要地,秦軍拿下此處就可能直撲邯鄲,那趙國就有亡國之禍。廉頗深知這一利害關係,他率領趙軍憑藉長平三面環山,丹河橫慣的有利地形,與秦軍打起了消耗戰。

《二十四史》之謀略篇,長平之戰

廉頗的戰略意圖很清楚,長平靠近邯鄲,後勤補給充足。而秦軍則恰好相反,他們的後勤補給路途迢迢,很不適合打這種消耗戰。這樣一來,上黨就成為秦軍手中一塊燙手的山芋。

果然,秦趙兩國上百萬大軍在這裡相持不到三年,秦國就懶了,正準備要退兵時,趙國的內部卻發生了轉變。

《二十四史》之謀略篇,長平之戰

趙惠文王去逝,兒子孝成王繼位。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跑到孝成王那裡大講軍事。孝成王立刻被他的才學震驚了,認為這樣的人才不用,偏用一位老邁昏庸的廉頗實為不當,再加之孝成王年青氣盛,便決定讓趙括取代廉頗去鎮守長平。

趙括上任後,立即命令趙軍發動攻擊,秦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讓趙括取得了一些勝利。

《二十四史》之謀略篇,長平之戰

被打疼的秦軍,不愧是一支梟勇擅戰的軍隊,秦軍主將白起經過多方面偵察,發現這是一支孤軍,他們的糧道補給線已經遠遠被甩在後邊。白起根據這一情況決定,利用一小部分秦軍吸引趙軍深入,他則率領本部從兩側迂迴,劫斷趙軍後勤補給,然後一齊壓上,給趙軍包了餃子。

趙括好大喜功,對此渾然不知,等明白過味來的時侯,已經是孤軍深入,退不能退,攻不能攻,指望趙國前來持援,又因為距離太遠,鞭長莫及。

《二十四史》之謀略篇,長平之戰

趙國40萬大軍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只好選擇投降。一位只會咵咵奇談,紙上談兵的將軍,不懂得戰場應變,調查實際情況的傢伙,就這樣將趙國僅有的一點家底輕輕鬆鬆的給敗光了。從此以後,趙國一厥不振。天下進入了戰國時代最後20年的演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