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民俗》——出殡

出殡,就是把亡人遗体抬出去埋葬。在各项准备工作就绪之后,歌先生再敲锣打鼓,唱启龙歌,孝儿孝女叩头向抬丧的、打墓的、作棺木的、做寿衣的、送葬和为丧事帮忙的所有人道谢并要唱感谢歌。


如歌先生唱的启龙歌:

哎!山高水深一清潭,

老龙困在潭中眠,

今是黄道吉祥日,

众人启龙上青天!(锣鼓)

哎!云龙腾空降甘露,

风调雨顺丰收年。

云龙吞雾吐彩霞,

此方四季保平安!(锣鼓)

《汉中民俗》——出殡

图源网络

孝儿、孝女唱的感谢歌:

哎!雨打梨花泪纷纷,

眼观灵柩实伤心,

爹(娘)死后儿女乱了方寸,

多亏亲友和四邻;

料理丧事心操尽,

而今又出力送上坟,

这山高不断友情路,

那水深难隔过河人;

孝子知恩无从报,

叩头感谢众友亲喏!

唱着歌,孝子们齐叩头。

感谢歌罢,在锣鼓、鞭炮声中,抬丧人一声启龙啰!孝子孝女扯着灵绳(用白绸或白布两匹,一头绑在抬棺材的杠上头由孝儿、孝女、孝孙、女婿、外孙等晚辈牵着),群众称为拉牵。亲戚、朋友随着灵柩送葬。歌先生在前边开路,他逢山唱山,遇水歌桥,祝愿亡灵一路平安,祈祷丧主家兴旺发达。凡灵柩所经过之处,对古树、修竹、神庙、桥梁、河流等,都要唱到。

《汉中民俗》——出殡

图源网络

如上坡时,他不但给山神唱祈祷歌,而且还给抬丧人加油鼓劲:

哎!山神老公公,请你多显灵;

道路清扫净,保我丧事宁;

来日备高香,上山谢神灵。

再叫众亲朋,协力并肩行;

脚踏千阶石,手扯万年藤;

送灵登宝山,孝子谢恩情。

一路停停走走,送灵柩上坟地安葬。

到了坟地,将棺材放在已挖好的墓一侧(墓坑边上),歌先生又唱《归根歌》,说人的归宿(即叶落归根之意),并配以锣鼓造气氛,在孝儿孝女们的嚎啕大哭声中,众人动手将棺材放进坑内,拨正方向后,让主要孝儿(即长子)背向墓坑跪在前面。歌先生唱罢,一声掩土,众人手执锄、铲等工具将土向坑内填去。到墓堆垒起,歌先生再唱歌、鼓乐、鞭炮齐鸣,孝子焚香、化纸、烧掉纸扎(如花圈等),安葬完毕。

《汉中民俗》——出殡

图源网络

歌先生最后唱歌,多属吉祥、安泰之词。例如众人向墓坑里填土时,歌先生手提五谷斗(斗内装一些五谷杂粮及纸钱用白纸剪的铜钱,再拌一些土块),一面用手抓斗内物向孝子们撒去,一面口中念唱,并喊:“孝儿孝女接福!”(孝子以手扯起衣服接):

亡灵驾鹤西去,

遗体入土归源,

孝儿孝女接福,

福如东海西山。

一撒天地和顺,

二撒日月和灿,

三撒三阳开泰,

四撒四季平安,

五撒五谷丰登,

六撒六畜繁衍,

七撒七巧成对,

八撒八方亲善,

九撒九九归一,

十撒十美十满!

孝子用衣襟接一些谷物、泥土要带回家去保存起来,据说能给家庭带来吉祥、美好。

《汉中民俗》——出殡

孟学范:男(1928.9.14~2013.4.2),陕西省洋县人,南郑县剧团编剧。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戏剧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楹联学会会员。曾任陕西省民俗学会首届理事、汉中地区民俗学会会长、政协南郑县第三届常务委员等。

出版、发表剧本17个,搬上舞台20多个。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文艺作品400多篇(首),出版《巴山民俗》。

参与编纂《中国民俗大观陕西卷》、《中国食俗大观》《陕西省民俗志》、《陕西省戏剧志·汉中卷》、《南郑县志·戏剧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