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議潮後裔建“西漢金山國”,號為“白衣天子”

張議潮與他的歸義軍(09)——張議潮後裔自立建國,號為“白衣天子”!

唐昭宗大順元年(890年)二月,沙州城內變亂遽起,歸義軍第二任首領張淮深(張議潮的侄子)夫婦及六個兒子全部被殺。

動亂之後,張淮鼎(張議潮之子)自立為歸義軍留後,張議潮的後裔重新獲得了歸義軍的控制權。

但這個辛苦奪來的位置,張淮鼎也沒有坐多久。不過年餘,他便重病不起,沙州軍務只能全盤委託索勳代行。

臨死之前,他將兒子張朝奉索勳都招到病榻前,將幼子託付給索勳照料。

張議潮後裔建“西漢金山國”,號為“白衣天子”

歸義軍晚期的勢力範圍

一、匆匆過客

索勳作為沙州豪門索氏的代表,曾擔任瓜州刺史長達十四年。

在敦煌保存的歸義軍文獻中,曾多次提及他興修水利、疏浚河道,使萬頃良田得以灌溉的功績,可見其不是個無能之輩。

加之其又為張議潮的女婿,可見歸義軍中,索勳一直都是核心成員之一。

但可惜,受託孤之恩的索勳,並不是諸葛亮。

當他站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臺階上時,沒能抵禦再上一步的誘惑。張淮鼎死後不久,他便自立為歸義軍節度使。

非常詭異的是,索勳不知通過什麼渠道,居然打通了唐朝的關節。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唐庭居然下詔命認可了,索勳的河西歸義軍節度使職務。

要知道,張淮深、張淮鼎兄弟均曾多次上奏長安,請求頒授歸義軍節度使職權。但唐庭始終態度曖昧,左推右擋,可張氏兄弟苦求不得職務,索勳卻得來全不費工夫。

但即便索勳獲得了唐庭的任命,站在了大義之上,可他取而代之的做法,依舊打破了沙州豪門間的權利平衡。

張議潮後裔建“西漢金山國”,號為“白衣天子”

要知道,沙州歸義軍政權是由張議潮一手創建而來,幾乎所有沙州大族都公認,只有張氏才是沙州領袖的正朔。

甚至“張氏正朔”的範疇窄到,僅限於張議潮的根苗。

就連在歸義軍起義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的張議潭(張議潮之兄)的後裔——張淮深(張議潭之子)擔任歸義軍領袖,都有人不斷非議責難。

而現在,一個甚至不姓張的人,居然成了歸義軍節度使。這讓沙州其他豪門,實在難以接受。

就算索勳獲得了唐庭的授節又能如何?

唐朝現在是個什麼熊樣,大家都心知肚明。

黃巢起義和朱玫之亂,已徹底掏空了唐朝的基業,別說是對河西施加影響,就連關中都快鬧不明白了!

就是在這種心理之下,沙州其他豪門開始琢磨“憑啥是你索家當首領?!”

再說了,咱都是貴族,做事兒講究“吃相”,您這吃相也太差了吧?!

隨即,張議潮的十四女(李明振的夫人),開始在沙州豪族中串聯倒索。

當時,雖然李明振已經去世,但河西李氏家族,可是不遜於索氏的頂級豪門。

在張氏夫人(她的名字已經湮沒在時光之中)的串聯下,公元896年(唐昭宗,乾寧三年)沙州豪們聯手誅殺了索勳,“賴太保神靈,辜恩剿斃,重光嗣子,再整遺孫”。

張議潮後裔建“西漢金山國”,號為“白衣天子”

二、張承奉的“西漢金山國”和“白衣天子”。

張承奉被河西李氏擁立為新任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之柞,因而復振。

張承奉從此便能掌握大局了嗎?

顯然不能!

有擁立之功的河西李氏,必須要獲得特別的對待。

因此,李明振的四個兒子弘願、弘定、弘諫、弘益,分別任沙州刺史兼節度副使、瓜州刺史墨離軍使、甘州刺史、左武衛長使。

從這些任命便可看出,河西李家把持了歸義軍的軍政大權,張承奉幾乎淪為一個傀儡。

李氏家族也不算華麗的“吃相”,又招致其他家族的不滿,“倒李運動”續“倒索運動”後再度出現。

河西李氏不得不讓渡部分權利給張承奉,沙州權利的天平總算迴歸平衡。

公元900年(光化三年)八月,也就是張承奉成為歸義軍首領四年後。

唐昭宗下詔,承認了既成事實,詔令張承奉為檢校左散騎常侍,兼沙州刺史、御史大夫,充歸義節度、瓜沙伊西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

可以看出,唐朝對沙州這塊飛地,早已有心無力。不管是誰掌權,只要奉唐朝為正朔就行。

之後,張承奉一直擔任河西節度使,終唐之世,始終自詡為唐臣,可謂不黍祖德。

張議潮後裔建“西漢金山國”,號為“白衣天子”

公元907年(唐哀帝天祐四年),朱溫逼唐哀帝李柷禪位,改國號梁,享國289年的李唐王朝覆滅。

得到消息後,張承奉於公元910年(後梁開平四年),在沙州建“西漢金山國”,自稱“白衣天子”。

《新舊五代史 • 吐蕃傳》中有相同的記載“沙州,梁開平中,由節度使張承奉,自號金山白衣天子”。

這也是正史中,關於“西漢金山國”唯一的記載。

有一種說法認為,張承奉所用國號,“西”指方位,“漢”指漢族人、漢人,“西漢”合意為西部漢人之國。

“金山”又名金鞍山,在敦煌西南境,古為同樓蘭與于闐、吐谷渾分界之嶺,即今甘肅、青海、新疆三界之交的阿爾金山。

按“五行”觀念所指,西方屬金,金為白色,所以

“白衣天子”者,即“西方之天子”。

從其立國的國號可見,沙州附近民眾依舊保有對漢人身份的認同。

雖然,沙州實際上是各民族雜居的狀態,但在張議潮起義之後,周邊以粟特為代表的其他族群迅速漢化。

張承奉自立西漢金山國,未嘗沒有節境自保的意味,希望在周邊異族的環視包圍下,用漢人的身份喚起境內民眾的支持。

張議潮後裔建“西漢金山國”,號為“白衣天子”

可惜西漢金山國立國之時,歸義軍的勢力早已不是當年勃勃初升的態勢。其所擁有的轄區,也不是張議潮時期的至少瓜、沙、甘、肅、伊、涼六州。

從張淮深時期起,歸義軍的疆域日蹙,西州、庭州和甘州都被回鶻佔據,對沙州的歸義軍形成東西夾擊之勢。

肅州被龍家等部族控制,涼州因為有甘、肅二州所隔,早已音訊阻隔,落入吐蕃溫末勢力之手。

張承奉雖自稱“繼五涼之中興,擁八州之勝地”,這實在是大話欺人,他所能控制的區域不過瓜州、沙州二州,和紫亭、懸泉、雍眼、石城、常樂、新城等區區六鎮而已,治下人口已不過百萬。

只能算當時河西地區,實力並不出眾的小邦國之一。

張議潮後裔建“西漢金山國”,號為“白衣天子”

三、西漢金山國的過往

當一個國家國力弱小,而周邊又強國林立的情況下,最考驗君主的,並不是其執政能力和軍事素養,而是左右逢源、長袖善舞的能力,張承奉似乎並不擅長這種技能。

其實,在西漢金山國成立之前,甘州回鶻和歸義軍的關係,就已經十分緊張。敦煌史料中,多有甘州回鶻騷擾沙州,焚燬寺院的記載。

建國後,張承奉曾派羅通達統兵征伐樓蘭,以恢復沙州、于闐間的交通。

我很懷疑這一計劃的可行性,張承奉顯然是想恢復古絲綢之路的南線(也就是樓蘭線),打破回鶻勢力對沙州東西北三面的包圍。

但從沙州到于闐(今新疆和田縣西約特幹遺址),直線距離也有一千二百公里,而漢時的樓蘭古國早已掩埋黃沙之下,想要穿越茫茫戈壁,恢復絲綢故道的交通,以西漢金山國的實力恐怕難以勝任。

羅通達很有可能無功而返,但在回師之際,他似乎趁機進攻了伊州回鶻。

在敦煌金山國文獻中,對這次出征有如下描述:“還乃于闐路阻,璨微艱危,驍雄點一千精兵,天佑順盈,神軍佐勝。……回劍徵西,伊吾彌掃。”

從記載上看,好像這還是場勝利的樣子。

問題是出兵的目的是向南尋求通道,發現去于闐的路難走,璨微(當地部落邦國)又不好對付。結果回兵路上,趁高昌回鶻不備襲擊了伊州。

可是你想沒想過,僅就東邊的甘州回鶻,已讓金山政權很頭疼了,怎能再去招惹西邊的高昌回鶻(西州回鶻)?

結果,東西兩支回鶻勢力大兵壓境,連續突破金山國軍隊的防線,直抵沙州城東安營扎塞。

張承奉不得不連夜派人,去向“南蕃”求援。

這個“南蕃”政權,可能是指生活在隴西的溫末或吐蕃部落。

最後,可能是在“南蕃”的協助下,或在沙州軍民的奮力抗爭下,金山國擊退了回鶻的進攻,暫時保住了獨立的國體。

張議潮後裔建“西漢金山國”,號為“白衣天子”

公元911年,甘州回鶻再度來襲,這次西漢金山國再也無力抵抗。

雖然,在敦煌保存的《龍泉劍神歌》中,表達了對於戰勝來敵的信心,

“我帝威雄人未知,叱吒風雲自有時,祁連山下留名跡,破卻甘州必不遲”。

但戰場上的沙州軍隊,卻是“沿路州鎮,邐迤破散,死者骨埋囗囗,生者分離異土。號哭之聲不絕,怨恨之氣沖天”。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張承奉被迫簽署城下之盟,以沙州百姓的名義向回鶻可汗上了《沙州百姓一萬人上回鶻天可汗狀》,約為父子之國,“可汗是父,天子是子”。

“西漢金山國”“白衣天子”降格為“西漢敦煌國”“敦煌王”,成了甘州回鶻可汗的兒皇帝。

後梁乾化四年(914年),張承奉去世。張氏歸義軍政權,從張議潮沙州起義開始,歷經67年的歲月,徹底終結。

之後,沙州大族、兵馬留後

曹議金接替了沙州的統治權,他廢除了“西漢敦煌國”,恢復歸義軍稱號,自稱為歸義軍節度使,史稱“曹氏歸義軍”。

沙州地區的漢族人政權,又展開了新的篇章。



參考書目:

《沙州政權與回鶻擴張》_楊聖敏;

《敦煌曹氏族屬與曹氏歸義軍政權》_馮培紅;

《張氏曹氏歸義軍政權的胡漢聯姻》_鄭炳林;

《 歸義軍晚期的回鶻化與沙州回鶻政權》_陸慶夫;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家鄉特色簽約內容


詳解歷史細節,釐清來龍去脈,視角不同的中國歷史!

張議潮後裔建“西漢金山國”,號為“白衣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