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無條件地愛,有條件地被愛,或許會讓愛更持久

《茶花女》是法國亞歷山大·小仲馬的代表作,小說刻畫了瑪格麗特和阿爾芒真摯純潔的愛情。

主人公瑪格麗特·戈蒂埃是淪落巴黎的風塵女子,她喜歡茶花,所以被稱為茶花女。她的美貌和名氣讓她成為眾多紈絝子弟瘋狂追逐的對象。她每年要花費十萬法郎以上,此外她還患有嚴重的肺病,需要大量的金錢治病,供養她的人主要是一位家財萬貫的老公爵,此外還會接受一位伯爵送來的首飾。

如果沒有遇到阿爾芒,也許她的一生就這樣寂寞而又風流的揮霍下去。最初阿爾芒慕名前去拜訪她,結果遭到了冷遇;再次見面時她對他也沒留下什麼印象;可是在她患病期間,她無所顧忌跳舞導致病發,阿爾芒懇請她不要這樣傷害自己,並告訴她,他現在還珍藏著六個月前她丟掉的紐扣,他的柔情終於打動了她的心。

阿爾芒並不富有,他的全部財產就是已過世的母親留下的六萬法郎年金和父親給的五千法郎生活費。但瑪格麗特並不在意,她和阿爾芒在巴黎郊外租了房子,過起了簡樸的生活。然而這一行為引起了阿爾芒父親的不滿。為了維護家庭聲譽,父親要求瑪格麗特離開阿爾芒。瑪格麗特成全了他,回到巴黎重新過起了昔日荒唐的日子。不明真相的阿爾芒氣憤至極,因愛生恨,一再羞辱瑪格麗特,終於使她在貧病交加之中含恨而死。

《茶花女》於1948年正式發表後,在法國乃至歐洲風行一時,獲得巨大的成功。1852年,小仲馬將其改編成五幕話劇,與1852年2月2日首演,再次引起轟動。1853年,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威爾第又把它改編成歌劇,使得《茶花女》的影響不斷擴大。1936年,電影《茶花女》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值得一提的是,《茶花女》還是我國第一部被翻譯過來的外國小說,於1898年出版,是我國近代著名翻譯家林紓以《茶花女遺事》為名翻譯出版。

《茶花女》:無條件地愛,有條件地被愛,或許會讓愛更持久

以小仲馬的真實經歷創作的文學鉅著

小仲馬的命運非常坎坷。父親大仲馬生活放蕩,1823年,大仲馬與縫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貝同居,很快拉貝懷孕了,但是由於身份卑微,即使是生下了兒子小仲馬,也沒能讓大仲馬娶她進門,反而被逐出家門,拋棄在巴黎郊外。小仲馬在母親的辛勞撫育下成長,直到1831年,小仲馬7週歲了,大仲馬才立了字據,承認了他的身份,並讓他離開母親跟隨自己生活。15歲那年,小仲馬進入波旁中學,他長成了一個帥氣的小夥子,穿戴時髦,跟隨父親出入社交圈。

身為私生子的小仲馬受盡歧視和譏諷,因此對受辱被棄的女性格外同情。18歲的時候,小仲馬開始經常帶妓女到自己的單身公寓,以至於荒廢了學業,沒能通過中學會考。

1844年9月,20歲的小仲馬在交易所廣場看到一位頭戴意大利草帽、身穿白色連衣裙的絕色女子,對她一見鍾情。後來才知道,這個女子就是巴黎名妓瑪麗·杜普萊西。瑪麗與小仲馬同齡,從小父母雙亡,14歲時被人引薦到巴黎一家洗衣店當工人,在那裡,她被一個伯爵看上了,這才得以進入上流社會,成為名妓,當時的紈絝子弟、風流雅士都對她趨之若鶩。

小仲馬費盡心思整整追求了她兩年,終於得到了瑪麗的芳心,但為了維持生計,瑪麗不得不繼續同闊佬們保持關係。這引起了小仲馬的不滿,兩人開始爭吵,矛盾越來越深。一年後,大仲馬知道了這件事,大為光火,認為自己的兒子與一個妓女在一起,簡直是有辱門楣,於是把小仲馬送去西班牙。孤苦無依的瑪麗因過度憂傷和肺病復發,咯血身亡,死時才二十三歲。

等到小仲馬聽到噩耗趕回巴黎,瑪麗已經去世三天。他滿懷悔恨與思念,將自己囚禁於郊外,閉門謝客,開始了創作之旅。在此之前,小仲馬對文學開始感興趣,加上父親的照拂和薰陶,所以僅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寫成了《茶花女》。

出乎意料的是,《茶花女》一出版,馬上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讀者們紛紛為這一段感情而扼腕嘆息,而小仲馬也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大作家。

《茶花女》:無條件地愛,有條件地被愛,或許會讓愛更持久

愛是否需要條件?

作為一部描寫愛情的小說,《茶花女》始終圍繞著一個永恆的命題:愛是否需要條件?自古以來,多少人都圍繞這個問題展開刻骨的討論。有人認為,愛一個人就不應該講條件,也有人認為,沒有條件的愛不是真正的愛。基於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觀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番理論,但無論正確與否,每個人都在愛情裡顛簸著,苦惱著,人們一邊受傷一邊享受著甜蜜,反反覆覆地折磨著自己。《茶花女》正是切中這一愛情命題,在這愛情是非題中做了親身的探討。

小說的女主角瑪格麗特是現實中瑪麗的化身,是個讓男人垂涎欲滴的尤物,在她看來,只有金錢和地位才能給她帶來安全感,因此,如果沒有錢和地位,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得到她的。但金錢和地位帶來的安全感終究不是愛情,因此當她愛上了阿爾芒,便無條件地為阿爾芒放棄一切榮華富貴,甚至還可以與阿爾芒到郊外過最簡樸的日子。

當他們的生活捉襟見肘的時候,瑪格麗特對阿爾芒提出的過上好日子的建議持反對意見,“別讓我再去過我從前那種迫不得已的生活吧。”

這是她向阿爾芒提出的唯一的要求:帶她遠離以前的卑賤生活,不要再回到過去。

《茶花女》:無條件地愛,有條件地被愛,或許會讓愛更持久

瑪格麗特儘管身處汙穢的泥潭,但內心依然如白茶花般的單純,她厭惡腐敗奢靡的巴黎生活,跟阿爾芒在郊區的生活讓她忘卻一切煩惱,靈魂得以休憩。也正是為了這難得的安寧,她才放棄伯爵的追求,沒有任何私心和企圖地愛上貧窮的阿爾芒。為了阿爾芒,瑪格麗特徹底改變了自己原有的生活,但是理想跟現實總是有差距,愛情並不是生活的全部,他們的錢很快就不夠花了。瑪格麗特瞞著阿爾芒變賣了自己的首飾,幫阿爾芒減輕經濟上的壓力,

這是這並沒有換來她期待的愛情。他們的事很快遭到了阿爾芒父親的阻止,理由很簡單,不能讓一個妓女影響兒子的前途。瑪格麗特太愛阿爾芒了,只要他能過得幸福,自己付出什麼都值得,於是她無條件地答應了阿爾芒父親的要求,並承諾為了讓阿爾芒徹底死心,會想辦法讓他痛恨自己。

故事講到這裡,擺在讀者面前的這一道選擇題引起了所有人的思考。雖然最後讀者未必能在小說中找到正確的答案,然而瑪格麗特的每次選擇,都會引起人們心靈的拷問:如果我是瑪格麗特,我會怎麼做呢?

有人說瑪格麗特偉大,有人說她懦弱,然而如果處在她當時的社會想一想,是偉大還是懦弱都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她在每一次抉擇時,都做出了一個高尚愛情應該有的決定:對方是一切。瑪格麗特是純粹的愛情主義至上者,她面對純粹的愛情做出的巨大犧牲,和對美好生活的強烈嚮往,讓她短暫的一生變得閃閃發光,然而她最終的悲劇也提醒了人們:無條件地愛,有條件地被愛,或許會讓愛更幸福,更持久。

《茶花女》:無條件地愛,有條件地被愛,或許會讓愛更持久

是什麼毀掉了他們的愛情?

在阿爾芒出現之前,情感內心空虛的瑪格麗特對任何人只是逢場作戲,沒有付出過真心,也不明白愛上一個人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她過著奢靡浪費,入不敷出的生活。當阿爾芒看著瑪格麗特受病痛折磨而流下眼淚時,瑪格麗特感受到他的與眾不同,於是她讓自己愛上他,並願意為他放棄現在的一切。她渴望真愛,願意去勇敢地追求幸福。

可是命運為什麼不肯給她機會呢?

首先,瑪格麗特所處的時代背景不給她機會。19世紀40年代,正是法國七月王朝統治時期。這是法國資本主義由上升轉向沒落的時期,佔據統治地位的金融資產階級通過一切卑鄙無恥的手段掠奪財富,越來越多的社會資產被榨取,社會貧富差距不斷加大。

瑪格麗特骯髒的職業給她帶來了奢靡的生活,但卻沒有得到尊重。在眾人的眼中,妓女只是被社會遺棄的,她們把身體當成榨取男人錢財的工具,沒有人關心她心裡在想什麼,也不會有人相信她會有所謂的愛情,這種道德觀念讓阿爾芒的父親對這件事大為光火,百般阻撓。

瑪格麗特多次催促阿爾芒去請求他父親的成全,但是她自己卻整天茫然若失、心不在焉、憂心忡忡,甚至整夜哭泣,不願說話,直至最後不辭而別,回到巴黎繼續過她奢侈萎靡的賣身生活,這些反常行為引起了阿爾芒後來的報復。直到小說的結尾,瑪格麗特才在她寫給阿爾芒的信中為所有的一切做出瞭解釋:阿爾芒的父親寫信給她,讓他故意支開阿爾芒,獨自來與她面談,要求瑪格麗特離開自己的兒子,結束這份不被況福的感情和這段有辱門楣的關係。瑪格麗特在善良而崇高的精神的驅使下最終永遠地離開了她的情人阿爾芒。瑪格麗特為了情人的前途,犧牲了自己唯一的幸福,甚至寶貴的生命。

《茶花女》:無條件地愛,有條件地被愛,或許會讓愛更持久

其次,瑪格麗特的性格是造成悲劇的內在原因。瑪格麗特受夠了貧窮所帶來的苦難,在貧窮的推動下,她最終失去了自己的純真,失去了自己應有的天真和無邪。這不僅僅是由外部的貧窮所導致的,更加是瑪格麗特自身的性格弱點所導致的。在每天的逢場作戲中,瑪格麗特的高傲與冷漠並沒有抹殺掉她在內心深處還擁有的純潔和善良。

她在愛情中秉持著強烈的獻身精神,然而她不明白,一個人如果在愛情中一味地奉獻而不知道索取,是很難讓愛情長久的。

阿爾芒用他的熱情、真誠、執著和痴情得到了瑪格麗特的一片真心,但阿爾芒的愛是自私的,他要求她與其他男人斷絕來往,甚至於負擔瑪格麗特大部分債務的伯爵也成了阿爾芒心中的阻礙。在愛情裡,這當然是正常的心理,可是對瑪格麗特的現實狀況來說卻不適合。因為瑪格麗特揹負著高昂的債務,失去公爵、伯爵的金錢援助後,她的負債無法償還,卻又不想因此成為阿爾芒的負擔,於是她開始偷偷變賣自己的首飾和衣服。對於一個習慣於巴黎奢華生活的瑪格麗特而言,她放棄的不僅僅是漂亮的衣服首飾,更是對曾經生活的拋棄。而恰恰是這個原因,讓瑪格麗特面對阿爾芒的誤解和極端時承受了最痛苦、最難以忍受的折磨。

對於阿爾芒來說,這場愛情也深深地刺傷了他,因此在瑪格麗特死後,阿爾芒哭著來找一個陌生人要走了屬於他的東西,也為此大病一場。他開始為瑪格麗特選擇墓地,並安排看墓人每日送上不同的花。他本該擁有世界上最美好的愛情,可是因為自已的任性與懷疑,讓他辜負了一個出淤泥而不染女子所付出的所有真情。

《茶花女》:無條件地愛,有條件地被愛,或許會讓愛更持久

最後,女性強烈的依附性是這一場悲劇的根源。《創世紀》中,上帝耶和華用泥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男人“亞當”,為了使亞當免於孤獨,在亞當睡著以後,用亞當的肋骨造了一個配偶夏娃。後來夏娃受蛇精哄誘,偷食了禁果,也讓亞當食用,兩人被逐出伊甸園。偷食禁果是人類罪惡的開端,上帝對女人說:“我必多增你懷胎的苦楚,你必戀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轄你。”從此女人淪為男人附屬物。

在《荷馬史詩》中,顛倒眾生的美女潘多拉給人間帶來了疾病和災難;希臘神話中最美麗的女人海倫與特洛伊的王子私奔,引起了兩國長達十年的戰爭。“原罪論”讓女人生來就揹負著受歧視的命運,因此擺脫不掉依附男人的觀念。

瑪格麗特為生活所迫,憑藉著花容月貌步入上流社會,依附的就是王宮貴胄,當她遠離風塵與阿爾芒隱居鄉下後,又依附阿爾芒。因此當阿爾芒的父親要求她與阿爾芒斷絕關係時,就等於要了她的命。

黑格爾說:“愛情在女子身上顯得最美,因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現實生活都集中在愛情裡和推廣成為愛情,她們只有在愛情裡才能找到生命的支持力,如果在愛情方面遭遇不幸,她們就像一道火焰被一陣風熄滅”。事實上,瑪格麗特就是典型的這種女人。當她被迫離開阿爾芒時,她感慨道:“既然你摔倒我,就再也不能爬起來,上帝會原諒你,但人們都永遠不會!”

瑪格麗特在火坑泥潭裡偶然邂逅了愛情,她以為可以開始一段新的人生,沒想到卻是因情而生、因情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