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債券的收益只有吃利息嗎?

買債券的收益只有吃利息嗎?

承接前兩篇《債券投資的安全性風險》,《債券投資的流動性風險》。

從前兩篇中,我們不難看出,不管是從安全性角度的信用風險還是流動性角度的利率風險,最後都是在收益率方面做出補償,所以,這篇雖然說是講債券的收益來源,更多的其實是把前兩篇講過的點做一個總結延伸。

在債券的安全性風險開篇,我說過:所有的金融資產都可以從三個因子中劃分出其基本的資產屬性,這三個因子分別是:資產的安全性,資產的靈活性,資產的收益性。

債券這項資產的收益性因子,主要就是在前兩個因子的相互影響下共同決定的。

債券的收益來源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票面利率,另一個則是資本得利。

買債券的收益只有吃利息嗎?

我們前面講過,債券的收益公式=票面利率*面值

那麼票面利率又是由誰決定的呢?

由三個因素共同決定:

1. 發行債券當時的市場環境,也就是基準利率水平;

2. 發行方的信用評級(信用利差);

3. 發行債券的償還期限;

票面利率的高低首先以當下的市場利率為錨,而後由不同債券對其各自不同的安全性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在利率上做出不同程度的補償。

國債作為近乎無風險的債券,其到期收益率通常會被市場視為無風險利率;企業債在國債基礎上,因為存在信用風險,需要給出更高的利率吸引人;發行期限10年的債券,因為比1年期的債券有更高的流動風險,需要給出更高的利率吸引人。

這部分的收益是在債券發行時就固定的,只要沒有違約,到期就可以拿到,也就是常規我們理解的債券投資的收益主要來源,吃利息。

買債券的收益只有吃利息嗎?

我們買債券除了吃利息之外,還會因受到市場利率波動的影響,產生額外的收益,或者是損失,為什麼會有這個資本得利呢?

這裡要從兩個角度來解釋,一個是無風險利率的波動,另一個是信用利差的波動。

買債券的收益只有吃利息嗎?

市場利率(無風險利率)不會是一層不變的,在利率風險那篇中有提到,市場利率會隨著市場的供求關係變化而變化。

我們可以看一下代表無風險利率的十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曲線:

買債券的收益只有吃利息嗎?

十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在2005年至今的這十四年間,大部分都在2.5%至5%之間波動,也就是單單從買入債券的時間不同角度來看,就能有近一倍的收益率差距。

很好理解的是,在高利率的時候買到的債券,比低利率時候買到的債券更有價值,因為很直觀的,利息就不一樣;

但換個說法:利率上升,債券價格會下降,利率下降,債券價格會上升,就可能有人會迷糊了。

為什麼利率下降,反而債券價格會上升?

套用回公式來理解:

買債券的收益只有吃利息嗎?

貼現率指當下的市場利率,N為償還期限;貼現率下降,就意味著價格上升,需要我們記住的關鍵一點是:

債券在發行的時候,面值,利率都已經是固定不變的,市場利率的波動影響的就是公式中的貼現率,市場上已經流通的債券只能通過調整價格來匹配其價值。

更簡單點解釋,假如你手上有100元利率為10%的債券,明年到期的話就能拿到110元,但假如這個時候市場上和你一樣的債券都只有5%的利率,這類債券明年到期就只能拿到105元,你手上的這張債券就比市場上的更有價值。

如果你要賣手上的這張債券,你可以將這張債券賣到104.76元,這樣以這個價格買入的人,實際上到期利率就等於目前市場的5%,你通過提高你這張債券的價格,使其內在價值等於目前市場其他債券的價值。

也就是市場利率下降→債券的內在價值上升→債券的價格升高→到期收益率下降到新的市場利率水平。

這個也就是我們常看到說央行降息,會利好債券市場的原因。

在高利率買入債券,低利率賣出債券的差價,就是資本得利,其本質就是對高內在價值債券未來收益的一次性套現。

從公式可以看出另一個問題,債券的期限越長,債券價格受貼現率影響的波動就越大,因此,長期債券對市場利率波動更敏感;而短期的債券收益主要受到央行貨幣政策影響;

比如今年的市場利率是5%,明年的利率到了10%,如果我們買的是一年期的債券,我們明年到期了就可以直接換成10%利率的新債券,享受更高的利率而不會有什麼損失,如果我們買的是10年期的債券,明年就只能降價賣出我們手上的債券才能換到新的10%利率的債券。

換個說法,可以說是短期債券收益更看重當下的利率水平,長期債券收益則看重未來利率趨勢。

因此債券的配置邏輯是在利率呈上行趨勢的時候,或者說是當下利率處於歷史較低水平的時候,適合配置中短期債券;在利率呈下行趨勢的時候,或者說是當下利率處於歷史較高水平的時候,適合配置長期債券。

買債券的收益只有吃利息嗎?

上面講到的無風險利率波動的資本得利主要體現在利率債上,而信用債在無風險利率波動之上,還會因為信用環境的變化,導致信用利差的波動產生資本得利。

信用利差,主要是指有償付風險的信用債相比於無風險的利率債,利率高出的那一部分,這部分本來應該算是在票面利率上(對信用風險的補償)。

但企業經營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同樣一家公司,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下,其經營風險同樣是不一樣的,人們因宏觀經濟的週期性波動對其信用風險的擔憂導致了信用利差的波動。

當經濟衰退期間,企業的經營風險增大,人們會加大對企業還款能力的擔憂,因此會拉高信用利差,而當經濟復甦,企業經營開始蒸蒸日上的時候,信用利差則會回落。

同樣,在同一個經濟環境下,不同評級的公司對環境波動的承受能力也不同。

因為最近幾年去剛兌之後,債券觸雷的事件越來越多,而實際上這部分的雷除了在信用風險補償上體現之外,也和我國目前的債券發行的市場化還不充分,信用披露和評級監管不是很到位有關,因此不同評級信用債之間的利差在這幾年拉大了:

買債券的收益只有吃利息嗎?

加上近幾年實體經濟的疲軟,這些都加大了企業償還債務的壓力,使資金在高等級信用債上抱團取暖,這也進一步拉高了高低等級信用債之間的信用利差,而隨著未來經濟轉好,信用披露和評級監管完善,這部分的利差又會縮小。

和無風險利率波動一樣的道理,當信用利差縮小的時候,債券的價格會上升,我們也會因為信用利差的波動產生資本得利。

因此,信用債的配置邏輯是在經濟衰退末期,預期經濟將要復甦的階段配置,而一般這個階段市場利率一般會處於較低觸底的階段,長期利率債價格上漲至高位。

實際上,信用債是保守型投資者的想要獲取更高收益的激進投資方式。

債券大概是怎麼回事就寫到這裡,這幾篇實在太難寫了,既怕寫的太囉嗦,又怕沒寫明白,下篇寫債券的分類,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