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聯金滅遼”是對的,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只是做錯了三點

宋朝“聯金滅遼”是對的,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只是做錯了三點

徽欽二帝

靖康二年(1127年),金國南下攻取北宋京城汴梁,擄走徽欽二帝、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享國167年的北宋王朝滅亡。

北宋滅亡的導火索,卻是宋徽宗“聯金滅遼”之國策點燃的,目的是想收復燕雲十六州。按說,像宋徽宗這樣一個胸無大志、只會搞搞書畫、熱愛花天酒地的昏聵之君,怎麼就打起了宋金聯合滅遼、收復燕雲之地的算盤呢?這還得回到十六年前宦官童貫出使遼國說起。

一,馬植高估宋徽宗,以致判遼投宋,獻滅遼策

政和元年(1111年),童貫隨使團出使遼國,其閹人身份被遼帝侮辱說“南朝人才如此”。暗諷宋朝無人,派一個生理不健全之人為使臣,有辱國格。童貫歸國途中,一位名叫馬植(後改名趙良嗣)的遼國漢人忽然夜深來訪,說是要獻“滅遼之策”。

童貫正為受到遼國羞辱而憤懣不平,聽說可以滅遼,立馬來了精神,趕緊吩咐隨從將馬植請進來。馬植見到童貫說:“

大宋乃天朝大國,皇帝也聖明,心中嚮往已久。如今遼帝荒淫無道,遼國是奄奄一息,金國人對其也是恨之入骨。如果宋朝派使臣從登州、萊州渡海同金人結盟,與之相約,南北夾擊共滅遼國,遼指日可圖!”倆人經過一番交談,童貫就被馬植這如簧之舌打動,喜出望外,當即讓馬植改名李良嗣,並將其帶回國。

據史料記載,馬植,祖籍河北北部,自遼國佔據燕雲之地,馬氏便成為遼國的漢人大姓,世代都在遼國為官。馬植在遼國為光祿卿(相當於地廳級),負責皇室膳食及宮內生活用品的採購,雖說級別不算高,但卻很有實權並且油水多。按說混得也不差,為何要叛遼投宋呢?

按照《宋史》的解釋,馬植“行汙而內亂,不齒於人”,意思說做人差勁,人際關係不好,所以才投宋。但從馬植遊說童貫之言論以及後來的表現來看,他全然不像宋史說的那樣,而是一個有思想頭腦之人。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馬植追求理想和抱負,但遼帝荒淫無道讓其失望,希望投奔一個明君實現個人抱負。

但可惜的是,他高估了宋徽宗。雖然他對遼統治者的判斷與結論是對的,但他想當然地以為宋朝政治一定清明,則是犯了一個先入為主的大錯。遼帝無道,但宋徽宗也好不到哪兒去,兩個皇帝半斤八兩。

馬植隨童貫從遼境歸來,上言契丹可圖,給宋徽宗造成了一種錯覺:不費吹灰之力便可“復中國往昔之疆”。馬植很受賞識,被宋徽宗授予朝議大夫、秘閣待詔之官職,並賜國姓,叫“趙良嗣”,搖身一變成了皇帝的特使。

宋朝“聯金滅遼”是對的,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只是做錯了三點

燕雲十六州

二,宋廷內部關於聯金滅遼的爭吵

宋徽宗考慮到聯金滅遼乃重要軍事機密,決定繞開外廷,由趙良嗣具體負責相關事宜,其所行之事不受宰輔制約,只聽他與童貫等少數幾人秘密指揮。宋徽宗和童貫決意以買馬為藉口,與女真(金國)聯絡。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朝野上下一片譁然,爆發激烈的爭吵。

以蔡京、童貫、王黼為首的贊同派認為:“中國與契丹雖為兄弟之邦,然百年餘來,彼常開邊釁慢我者多矣。且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今我不取燕雲,女真必強,中原故地將不復我有。”因而主張“夾攻論”。

而以太宰鄭居中為首的反對派則認為:“澶淵之盟後,兩國百年和平。今若毀約背盟,自當仔細計議。何況用兵之道,勝負無常,即使獲勝,府庫乏於犒賞,編戶困於供役,也是蠹國害政之舉。如果失敗,後果不堪設想了。”

大將种師道也發表了看法:“今日之事,有如盜入人家,既不能救,又從而分其寶也,毋乃不可乎?”強盜去你朋友家搶劫,你不幫著趕走強盜,還趁火打劫。

朝散郎宋昭的話更是一針見血,他說:“滅一弱國,而與強國為鄰,恐非中國之福,徒為女真之利耳。”把你的弱國鄰居滅了,與強國為鄰,強國再打你就更方便了。

由此可見,即便是奸臣當道的宋徽宗時代,朝中也不乏有遠見、卓識之士,他們對形勢有著清晰的認識。但是,在一片反對聲中,宋徽宗經不住童貫、奸相蔡京、王黼的蠱惑,還是做出了聯金滅遼的決定。

公元1117年,遼人高藥師等泛海至登州附宋,說“女真與契丹戰爭累年,女真已佔領大片契丹境土。”八月,宋廷命登州守王師中差將吏和高藥師同行,與女真聯絡。但他們還未登岸就回來了,徽宗很生氣,將使臣進行了處罰,總之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要與金國結盟。

讓童貫專注於聯金事宜,並下詔:“通好女真事,監司帥臣並不許干預。如違,並以違御筆論。

宋朝“聯金滅遼”是對的,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只是做錯了三點

宋、遼、金分佈圖

三,宋與金外交上的反覆交涉

1118年四月,宋廷再次遣馬政及高藥師自登州渡海出使金國,但未呈遞國書,而是口頭說明宋廷有意與金國“共伐大遼”。

由於金國從未與宋朝打過交道,不知道啥情況,金主完顏阿骨打遣使臣李善慶等與宋使一同赴宋都汴京,主要任務是探聽虛實,只看、只聽,不說。

宋徽宗見談判沒有結果,再派使臣出使金國。完顏阿骨打仍然沒有表態,只是對宋使說,回去告訴你們的皇帝,如果想修好,就正式出示國書,不要使用什麼詔書。大金不是宋朝附屬國,詔書對我們不起作用,下次如果再使用詔書,就別怪我們不客氣了。

原來,金使李善慶在汴京呆了十多天,已經窺出了宋朝的虛實,金國完全有能力與宋朝平起平坐。因此,完顏阿骨打說話的語氣,並沒有像上次那樣客氣。

幾個來回,宋金沒有達成協議。蔡京、童貫建議再派人出使金國。這時,高麗國王王熙也捎來口信勸宋徽宗說:“聽說天子將聯合女真攻打遼國,恐非良策。契丹尚存,尚足以為中國捍衛邊疆。女真虎狼之輩,切不可交往,還是早做防備的好。”在這個歷史的關鍵時刻,一個附屬國的國王尚且有此認識,作為天朝大國的皇帝更應高瞻遠矚,提早做好防禦金國的軍事準備。但可惜,宋徽宗不具備這樣的眼光。

宋徽宗考慮到金國也正與遼國和談,再加上高麗國王的口訊,宋徽宗就暫停了與金交涉,先等遼金兩國談判的結果出來再說。

當時遼帝於三月遣使至金,並於六月遣遼太傅冊封完顏阿骨打為“東懷國皇帝”。但是阿骨打將冊書棄之於地,他認為自己是金國,直接稱為大金即可,為何要稱東懷國呢?而且,冊書中也沒有提“遼稱金為兄”的事情。金主對於冊文極為不滿,冊封之舉遂不成。

遼金間的談判既已觸礁,宋金之間的交涉乃又恢復。宋朝遣使臣趙良嗣(馬植)至金商議燕京和西京地,金主完顏阿骨打口頭上允諾將燕雲之地歸還,但是要求宋廷給予歲賜五十萬。宋朝答應了金主的要求,“允將遼歲幣轉送金人,而擬取燕雲地”。將原本給遼國的歲幣轉送給金國,以換取燕雲十六州。

當時,當宋使抵達金國準備簽約時,金國人又反悔了,阿骨打“不許西京及平、灤、營三州,許以燕京並所管州鎮,書載若不夾攻,難應已許。今若便要西京,只請就便計度收取

”。換言之,如果宋人無力與金國合作夾擊,收復西京;而讓我金國取得西京,就不打算交還給宋朝了。

當時童貫正在南方征討方臘,宋徽宗對於聯金的交涉頗有悔意,宋金談判暫告中止。而金國已經開始攻打遼國,並佔領了遼上京、中京等大片領土。

雖說宋金盟約未正式簽訂,但兩國還是有書信往來,盟約應該怎麼寫,視雙方軍事行動進行的情況和佔領的地盤大小而定。金軍負責攻打燕雲十六州以外的三個都城上京、中京和東京;宋軍負責攻打西京和燕京。後來,金軍很快就打下了三座都城,還順手把西京也打了。

鑑於此,宋朝也不得不於次年對遼採取軍事行動。宋徽宗命童貫揮軍北伐燕京,其指示還算謹慎:“如燕人悅而從之,因復舊疆,策之上也;耶律淳能納款稱藩,策之中也;燕人未即悅服,按兵巡防,全師而還,策之下也。”如果能逼遼軍投降,最好;不投降,向我們稱臣,也可以接受;實在不行,那就武力解決。

四,金國漫天要價,宋朝得了七座空城

宋徽宗想的挺美,遼軍可不像他想的那麼不堪一擊。童貫率15萬人攻打燕京,剛一交手,宋軍便望風而逃,幾乎全軍覆沒。戰爭的結果讓金國大吃一驚,雖說對宋朝軍力略知一二,但沒想到膿包成這樣,這哪是一支訓練有素的禁軍,簡直就是一群待宰的羔羊。從這時起,本身就覬覦宋朝之繁華的金國,更有了非分之想。

宋軍兩次攻燕失敗,徽宗對童貫大為不滿。童貫大懼,密遣使至金主軍前,請金兵夾攻燕京。

當金人兵臨燕京城下時,燕京城內的遼軍立馬開門投降。大局演變至此,在外交談判上,自然對宋朝更加不利。當宋朝遣使向金國求取燕雲之地時,金國並未答應,並在國書中指宋人違約,“未相應夾攻”。反而提出新的要求:宋人每年致送歲幣外,加付燕地賦稅。

經過一番交涉,宋朝答應了金國的條件,遣趙良嗣“前往議定燕京賦稅數目”,幾經折衝,確定為每歲另送一百萬貫給金國。金國同意交還西京,但需要一點給金兵的犒賞。此事不載於金國復書中,而附於國書後的“事目”中:

“今來又令良嗣等計議西京,一就收復。雖貴朝不經夾攻,而念兩朝通和,實同一家,必務交歡。篤於往日,特許與西京、武、應、朔、蔚、奉聖、歸化、儒、媯等州,並地土民戶。”

但在後來訂立的盟書中,並未約定歸還西京及武、應等八州;僅將燕京及六州所屬縣及民戶交與宋朝。此外,雙方應嚴守疆界,不得侵犯對方土地人戶,亦不得招誘邊人,這些規定都是沿襲過去宋遼間的條約的。

根據之前的約定,金國同意西京諸州原則上歸屬宋朝,而宋朝則給與收復西京的金軍犒賞。可是,已降金的遼宰相左企弓對宋恨之入骨,特意向完顏阿骨打獻詩說:“君王莫聽捐燕議,一寸山河一寸金。”唆使金統治者不要將燕雲之地歸還宋朝,已經取得重大軍事勝利的阿骨打,自然也不願將燕雲歸還,因此在談判中漫天要價。最終金國只將燕京及所屬九州中的六州歸還宋朝,而且在歸還之前,先對這些地區大肆洗劫,將富戶、財物與人口席捲而去,留給宋朝的只是幾座“廢墟”式的空城。

五,張覺事件,金人南下滅北宋

宣和五年(1123年)四月,宋軍進入燕京,童貫上復燕奏。宋廷以收復燕雲,大赦新收復地區。蔡京進賀表,其中有“萬國來同,一方底定;乾坤動色,廟社用光”及“揚厲無前之偉績,鋪張不世之宏林”等誇大詞句。童貫、王黼、蔡京等一幫“功臣”加官進爵,開慶功大會,就差沒有赴泰山舉行封禪大典了。

宋徽宗為首的統治者,不去反思收復燕京等幾座空城所付出的巨大代價和遭受的恥辱,反而為一些虛假的勝利所陶醉。宣和七年十月,剛即位不久的金太宗以宋朝敗盟毀約為藉口,悍然發動了對宋朝的戰爭。原來,遼平州節度使張覺反叛金人,投奔宋朝。宋朝接納了張覺,違反了上述條約的規定。

於是,金人以毀約為藉口,興師問罪。而宋朝全然毫無防備,上下頓時驚慌失措,像黃河這樣的重要天險竟無人把守。金兵輕而易舉便打到了汴京,事後金兵將領大發感慨說,宋朝真可以說是無人啊,哪怕黃河有一兩千人把守,我輩豈得渡哉?

宋朝“聯金滅遼”是對的,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只是做錯了三點

靖康之變

六,從以上史實中,可以看出以下幾個要點:

第一點:聯金之議雖然很早就提出來,但是幾經談判,實際協定的成立是在遼與金和談破裂及金早已出師破遼之後。換言之,宋朝於觀望二虎相爭,一方已穩操勝券之後,才決定從敗者手裡奪取燕京。

第二點:每當宋朝知悉遼有意與金議和,就中止夾攻之議。同時,若從《金史》記載來看,滅遼完全是金軍獨立作戰的結果,這一點顯示金滅遼的必然性。但是也顯示了宋聯金與否,對於遼的存亡大勢沒有影響。宋遼名義上是兄弟之邦,但宋人受到遼的壓力甚久,而且收復燕雲是宋開國以來的願望,所以宋絕對不可能出師助遼抗金。

何況,即使是幫助遼也未必能扭轉大局。既然如此,則聯金取燕雲以鞏固北邊,並非失策。因為當時大勢全由金人主動,並非宋人改變外交政策即能挽救。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宋論》中指出;“夾攻也,援遼也,靜鎮也,三者俱無以自全。蓋宋至是而求免於女真也難矣。”宋朝採取上述後兩種政策的任何一種,都不會對宋有利。

第三點:在聯金滅遼的軍事行動中,宋朝出力很小,兩次出兵攻打燕京都遭到失敗,暴露了很多弱點。

在軍事上無力收復實土,不斷的請求金人向燕京和西京進兵,使金人對宋人十分輕視。當時辦外交的馬擴,對於借金人之力來破燕京,有如下的意見:

“何得自示懦弱,盡露腹心,傾身倚以為助?金籍彼兵,直許之入關?如此則大事去矣。”

宋朝既依賴於金人收復燕京,自然必須付出代價。金人一步步提高價碼,減少交予宋人的疆土,並且在最後訂立條約時,其內容和文字都由金人擬定。

第四點:不得容納叛亡是宋金條約中一再申明的重要事項,北宋對遼從未違反這一點,卻容納金國叛將張覺,給了金人入侵的口實,是一大失策。因為金國滅遼後並無立即吞併燕雲、席捲中原的企圖。

結論:

聯金滅遼的國策在原則上是正確的,因為無論作何選擇,金滅遼是必然。與其坐看燕雲入金手,不如趁機圖之。如果北宋君臣有自知之明,不被偶然的成功衝昏了頭,未必不能像南宋與金對峙百年。錯就錯在三點:

1,軍事行動中,自曝弱點,北宋之弱至此表露無遺,讓金人生出野心;2,宋人未固守盟約,張覺事件成了金人南下的導火索;3,對自身軍事實力沒有清晰的認識,未積極從事河北防務的鞏固。

因此,僅兩年時間,金國這個建國只有12年的奴隸制國家,竟奇蹟般地攻陷了汴京,俘虜了徽欽二帝,滅亡了北宋,創造了蛇吞大象的神話。

《宋史》

《金史》

《宋論》王夫之

《宋金攻遼之外交》吳景宏

《宋金海上聯盟的研究》張天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