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千年的“嫡長子繼承製”,為何在五代十國遭遇“水土不服”

自夏、商以來,“天下為家,父子相傳”

被視為不易之典。在父子相傳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嫡長子繼承製度。嫡長子繼承製度始於商末,定於周初,是維繫西周宗法制的重要原則之一。

傳承千年的“嫡長子繼承製”,為何在五代十國遭遇“水土不服”

禮樂制度中不可缺少的編鐘

嫡長子繼承的創立,有效地杜絕了宗室內部其他成員的覬覦,確保了皇位的延續,對維持政權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經過近千年的發展,嫡長子繼承製已廣為流傳,成為皇族、貴族乃至地方世家大族中的主流繼承方式。但自唐末戰亂以來,五代十國時期一度出現禮崩樂壞,宗廟、朝廷失序的混亂局面。為此,大文學家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還嚴厲批評了這個現象:

五代,干戈賊亂之世也,禮樂崩壞,三綱五常之道絕,而先王之制度文章掃地而盡於是矣!《新五代史·晉家人傳》

五代之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廟、朝廷,人鬼皆失其序,斯可謂亂世者歟!自古未之有也。《新五代史·唐廢帝家人傳》

傳承千年的“嫡長子繼承製”,為何在五代十國遭遇“水土不服”

大文豪歐陽修

在五代十國時期,嫡長子繼承製曾遭到棄用。除有禮崩樂壞、三綱五常之失外,還緣於“水土不服”。原因有二:一、主觀原因,多為當權者“一己私利”的思想促成。這個典型的案例就是馬楚政權的馬殷。馬殷在位時,有嫡長子馬希振。馬希振“長而賢”、又有文采“工詩句,耽吟詠”,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優秀繼承人。但是馬希振庶弟馬希聲以母寵為貴,深得馬殷喜歡,甚至在擔任要職上處處打壓馬希振。馬殷病危之際,直接將權力交接給馬希聲。作為嫡長子的馬希振自知大勢已去 ,遂棄官為道士。

馬希聲因得寵身居要職,和嫡子馬希振形成競爭。在馬殷彌留之際,馬希聲又誅殺馬殷得力助手高鬱,進一步控制了軍政大權,最終迫使馬殷放棄嫡長子繼承製度,傳位庶子馬希聲。

終其原因,還是馬殷的“私心”所害,未能明確嫡庶之分,任其庶子過度發展,破壞嫡長子繼承製度,引發楚國政局動盪。

傳承千年的“嫡長子繼承製”,為何在五代十國遭遇“水土不服”

馬殷劇照(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二、客觀原因,各個政權長期處於內憂外患的狀態,往往需要通過立“長君”來穩住局面。閩國初期的王潮、王審知兄弟採用“兄終弟及”策略,就是立長君的經典案例。

王潮作為閩國的奠基人,將權力移交給自己的嫡子也是無可厚非。但是王潮並沒有這麼做,而是跳過自己的四個兒子,把權力直接交接給三弟王審知。這一舉動雖有知人善用的美贊,但也有王潮的無奈之舉。

傳承千年的“嫡長子繼承製”,為何在五代十國遭遇“水土不服”

王潮臨終前閩國尚未步入正軌,各方勢力都還在虎視眈眈的盯著閩地,加之連年的征戰使得閩地滿目瘡痍。這時閩地就需要一個既能開拓疆土,抵禦外部入侵;也能穩住內政,發展國力的長君。縱觀王潮四子,不論是文治武功還是受擁護程度都不如王審知。況且王審知在部隊的地位僅次於王潮,又手握軍政大權。一旦王潮選用嫡子繼位,恐怕日後就會出現“叔侄之爭”的禍亂,這也是王潮不願看到的局面。

所以,王潮棄用“嫡長子繼承製度”,改用王審知繼位也是形勢發展的必然結果。

此外,嫡長子早逝、權臣干預朝政,也是導致嫡長子制度無法在這個時期延續的客觀原因。

“立賢嗣基”、“養子嗣位制度”

既然嫡長子制度難以在五代十國時期得到延續,那麼還有哪種方式適合於這個時期?答案是:除了上述的“兄終弟及制度”外,還有“立賢嗣基制度”“養子嗣位制度”

立賢制度可以看做是對“立嫡以長不以賢”的一個駁斥,而採用這個制度的代表人物就是吳越國錢鏐,這一繼承製度也讓吳越國能在戰亂時代笑到最後。吳越國第二任君主錢元瓘“幼聰敏,長於撫馭”、“善撫將士,好儒學,善為詩” 、“志量恢廓,識度宏遠”;第三任君主錢弘佐“英敏敏捷”、“溫恭,好書,禮士,躬勤政務”、第五任君主錢俶“勵精圖治”、審時度勢納土歸降,避免了吳越境內遭到戰爭的破壞。

傳承千年的“嫡長子繼承製”,為何在五代十國遭遇“水土不服”

吳越國主錢鏐

短短几十年間,吳越國曆經6任國主,其中有賢名的國主就達5位,這在十國之中是難能可貴的現象。這一現象的背後還要歸功於創始人錢鏐,他在吸取周圍政權的立嗣教訓後,果斷採用“立賢嗣基”的制度。在避免了手足相殘的同時,還鞏固了吳越政局的穩定,讓偏安一隅的吳越國能笑到最後。

吳越國的“立賢嗣基制度”也曾讓鄰國效仿。南漢的劉龑也想採用立賢制度,但在遭到大臣反對後,便放棄了這個想法,改用了嫡長子繼承製度。而這一改變,也讓南漢政權步入混亂時期。

漢高祖寢疾,以其子秦王弘度、晉王弘熙皆驕恣,少子越王弘昌孝謹有智識,與右僕射兼西御院使王翷謀出弘度鎮邕州,弘熙鎮容州,而立弘昌。制命將行,會崇文使蕭益入問疾,以其事訪之。益曰:“立嫡以長,違之必亂。”(《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三》)

養子嗣位制度也是五代時期比較特殊的制度,後周世宗則是這個制度的受益者。由於後周太祖郭威的兒子為劉隱帝所害,所以在臨終前將大位傳給養子柴榮。

柴榮自小跟隨郭威,棄商從戎,深得郭威厚愛,加上柴榮本是郭威妻子的侄子,所以傳位於他,也算大權無旁落他人。

傳承千年的“嫡長子繼承製”,為何在五代十國遭遇“水土不服”

後周世宗柴榮

總結

嫡長子制度是適用於和平盛世時代,但在戰亂紛爭,政權割據的年代,該制度的弊端就被凸顯出來。因為嫡長子制度有“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原則。

傳承千年的“嫡長子繼承製”,為何在五代十國遭遇“水土不服”

立嫡以長不以賢,很難確保後繼的嫡子是否人品優秀?是否能夠勝任大位?諸如閩國的王延翰以嫡長子身份承繼大統,但是他治國無術,奢侈過度,引起了閩國長達數十年的內亂。此外南漢國主劉龑棄賢立長,錯用“不奉法度”的劉玢接位,引發了南漢的內亂。史書載:

漢殤帝(劉玢)驕奢,不親政事。高祖在殯,作樂酣飲;夜與倡婦微行,倮男女而觀之。(《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三》)

立子以貴不以長,容易出現幼主繼位,大權旁落,為宗室或者權臣所篡,諸如後周世宗所立的柴宗訓,年幼繼位,因而大權旁落,把後周江山拱手讓與趙匡胤。

不管是兄終弟及、還是立賢嗣基的制度,都是對嫡長子繼承製度的一個補充。在藩鎮割據,戰火紛飛的時期,軍閥間的互相攻伐和兼併,勢必造成外部局勢的壓力。這時候繼位之君除了要維持內部的政權平穩,還要做好充分備禦之術,來抵抗外部勢力侵入,只有這樣才能在嚴酷的環境下生存。

所以,在五代十國時期,嫡長子繼承製度並非當下最好選擇。作為“嫡長子繼承製度”補充的“兄終弟及”、“立賢嗣基”等制度就成為動盪時期的優先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