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大師楊澄甫縱橫江湖的武功“絕技”

楊家從1840年代定居京城到1928年楊澄甫離開京城,盤桓京城將近九十年。其後,楊澄甫在南方發展,本人和楊氏太極拳的聲望更是如日中天,其紅火的景象怕是他的祖父楊露禪大師初創之時也是難以想象的到;其受到眾星捧月般的待遇也是他祖父沒有經過的。一百多年楊家旗號不倒,自有其過人的本事。楊澄甫被後人冠以太極拳大師的稱號,絕非僅僅只是奉承之詞。

絕技一:高超的太極拳套路表演技巧

陳微明在《楊澄甫五十壽序》中回憶認識老師楊澄甫時的情形:“甲寅先生來都門,不介而往謁。八月中秋,敬設酒饌,請先生臨寓舍賞月。酒罷,先生演太極拳,渾然圓融,精光流彩,與日月爭輝,嘆為平生所未見……”。[1]

太極拳大師楊澄甫縱橫江湖的武功“絕技”

楊澄甫1910年代的拳架

太極拳功架,就是太極拳技術的外在表現形態,包括定式動作及動作的演練,太極拳套路是這方面個人能力重要的顯現方式。楊澄浦的太極拳架,現代人能見到的最早的就是1921許禹生出版《太極拳圖解》中根據楊澄浦的動作繪製的圖解動作,同一時期還拍攝了動作照片,直到1925年陳微明出版的《太極拳術》首次使用了它。

太極拳大師楊澄甫縱橫江湖的武功“絕技”

楊澄甫與許禹生推手

單單看架子也能看出楊澄浦的功力,架勢合與規矩,現代武術稱為標準化,或者叫做動作規格,讓人體驗到規範;而貫穿的規範動作之中的勁力和氣勢,會讓內行感受到功力,外行也會覺得不可名狀的威力。這是二維平面的照片呈現的楊澄浦的動作所能給我們後人提供的有限信息。練武者都會知道太極拳演練功夫最好的體現其實是動態的演練技巧,這也是照片的侷限性。楊澄浦的演練水平怎麼樣,聽聽陳微明的形象描述“先生演太極拳,渾然圓融,精光流彩,與日月爭輝,嘆為平生所未見”,“渾然圓融”說明楊家太極拳處處呈弧形的運動方式和演練中體現出的整體感,“精光流彩,與日月爭輝”是誇張的形容,說明楊澄浦演練技巧之高超,登峰造極,以至於喜愛拳術的陳微明從來沒有見到過其他人能夠所能達到的水準。“嘆為平生所未見”是對楊澄浦水平的敬仰和最好的評價。楊澄浦的演練水準絕非一般人所能及,這也是能夠吸引陳微明等一大批名士願意追隨的原因之一。楊澄浦的太極拳演練技藝自是一般人所望塵莫及,那是人家飯碗,不要期望用業餘水準,挑戰專業拳師的水平。

走上了武術職業生涯的楊澄浦是勤奮的,他的太極拳功架和練法成為後學者練習太極拳的重要參照,或者說,他制定了太極拳的行業標準,太極拳如果離開了他制定的規矩就不再成為太極拳。這也是後來陳家後代到大城市教拳謀生引起人們質疑的重要原因,太極拳的規則不是由陳家制定的。陳家後世,直到今天都不得不強調楊露禪在陳家溝跟隨陳長興習武的故事,以證明自家太極拳的源頭地位。

絕技二 推手“妙手”使招

民國格鬥擂臺賽要等到中央國術館成立後才開始試驗探索。不過民間自有武術較技的方式,雖然不是正規的有明確記錄的比賽,但因為約定俗成,自然成規矩。太極拳推手就是繼楊露禪在北京推廣之後,為民間廣泛接受的武術較技形式,也許是因為它競技時安全又能顯示個人功力的緣故。儘管太極拳推手較技愛好者眾多,但是在民國仍然沒有出現正規的擂臺賽中,所以,楊澄浦的推手功夫是被他的弟子們記述下來的。

太極拳大師楊澄甫縱橫江湖的武功“絕技”

楊澄甫1930年代推手架勢

關於楊澄浦格鬥本領的描述還有更多見於他的弟子著作中比如陳微明、鄭曼青、董英傑等等。有那麼多的人追隨楊澄浦,只能說明楊澄浦是有讓眾人信服的真本事。從陳微明的書中能夠看出來陳微明拜師楊澄浦並不是僅僅因為自己信仰武當太極拳,而是在與楊澄浦的試手中真實體驗了他的強大功力。

“……因叩問其法,先生曰:‘用法非言語所能達,亦非一時所能解。汝習它拳,試擊吾。’餘貿然以拳擊之,拳方出身,已跌尋丈外。初未感先生之力,亦不見先生揚手,究竟不知如何跌也。”[1]

陳微明在中秋節請楊澄浦來家喝酒聊天,楊澄浦表演太極拳後,陳微明詢問的使用方法,楊澄浦說,這無法用語言準確表達,也不是一時就能弄明白的。技擊的微妙大約如同藝術之道,無法用語言說清楚只能在實踐中去體驗和領悟。所以楊澄浦讓陳微明試手,親身體驗技擊之妙。陳微明拳方出身,人就跌出丈八開外。摔出去的陳微明沒有感覺到楊澄浦是如何發力的,也沒有看清楊澄浦如何出手,人跌出了,跌得莫名其妙。陳微明先拜師孫祿堂,後來才拜師楊澄浦。孫祿堂是民國武術大家和名人,來來往往拜訪者絡繹不絕,陳微明一定看過很多當時的武術名家。作為文人的陳微明真的體驗過楊澄浦推手技藝,也跟隨楊澄浦習武多年,他以自己的感悟精確地描述出了太極拳的勁力和使用方法。

楊澄浦練得好,又真正能打,這才是陳微明義無反顧地拜師楊澄浦的真正原因。楊氏弟子陳龍驤在書中也描述的楊澄甫推手的高妙之處:“楊老師發勁時,是利用呼吸,然後用神、用意、用氣將勁打出去。這種勁去,可使對方如觸電樣跳出。這種勁打出去,會使人嚇一跳,而有驚心動魄之感。”[2]他列舉出的楊澄甫推手案例:

楊老師打崔立志之肘下捶,陡然一去,崔則感覺如同要塞子插進脅部去一樣。(在北方西京畿道楊老師公館)

打武匯川之按勁,一抖手,武則疼痛多日始愈。 (在上海募捐時,與匯川表演)

打牛鏡軒之擠勁,只見其眼神向其一看,右臂好象似未看見動,牛則一屁股蹲在桌子底下,不能出來。(在上海楊老師公館)

在浙江打牛鏡軒之擠勁,只是兩臂一抖,人已掀翻丈外,牛則搖頭咋舌道:唉呀!老師的功夫已如此境界了。

打董英傑之擠勁,只見其身勢往下一坐,眼神一看,臂如一抖,董則如斷線風箏,一個跟斗翻出丈外倒地。(於民國十七年,南京大戲院為賑災表演)。

打董英傑之拗步掌,只見其身勢一坐,掌指一動,人如觸電樣崩出。(在廣東省府大禮堂,報紙登其發勁的情形雲:北方太極拳泰斗與董某表演推手,掌指一動,人如彈丸而出……)

民國十四年,在北京行健會,與楊開儒推手之擠動,只見其神經一振,人已隔桌子翻過,觀者驚心動魄。

打楊開儒之挒勁,只見其神經一動,對方有頃刻之危險。(在北京西京畿道街楊老師之公館)

打田紹先之擠勁,只見其輕輕兩手往田臂上一放,田則動不行,不動也不行,不得已奮力掙扎之,只見楊老師一翻出,嘣的一聲,五體朝天地摔在地上。(民國十八年,在浙江省國術館教務長辦公室)

[2]

楊家所傳太極拳,僅僅練習拳架還遠遠不夠,楊家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訓練體系。楊澄浦閉門苦練的六年裡高薪聘請“陪練”,正是基於實戰訓練的目的,這種做法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現代人對太極拳訓練的認知。時代的流轉和變遷,許多東西物是人非,我們對能夠實戰的太極拳的訓練方法可能還知之甚少!

秘籍三 著眼於實戰的楊家槍術

太極拳大師楊澄甫縱橫江湖的武功“絕技”

楊家槍術沒有套路

楊澄浦不僅能徒手搏擊,對楊家用於戰陣的槍術技藝也有深厚的造詣。

楊家槍在民國及後世的練習中都沒有槍頭,傳說是源於楊澄浦的奶奶,老人家擔心性格暴躁,功夫剛猛的楊班侯較量中傷人,命對槍練習的時候摘去槍頭。這一摘,楊家的槍術訓練就成了沒有槍頭的白蠟杆子。傳說歸傳說,這更應該看作是楊家用於搏擊的傳統兵器功夫由實用技擊向現代體育轉化最為有力的佐證。

瞿世鏡描述的楊澄浦與武匯川大杆對陣的場景。

澄浦公所用之白蠟杆,粗如酒杯,與對手練太極粘槍之時,兩杆緊貼,往復黏黏,毫無聲響,只聽澄浦公猛喝一聲,對手即騰空躍出。澄浦公門徒武匯川,身材魁梧,體重200餘斤……槍桿甫交,澄浦公出聲發勁,武師伯(匯川)被騰空扔出三丈之遙,從堂屋跌出天井,將分隔堂屋與天井之柳木柵欄撞得粉碎,武師伯倒地之時,槍桿尚未脫手。[3]

這是作家瞿世鏡根據自己的師父黃景華的描述寫出的楊澄浦使用槍術技擊的情景,很有點武俠小說的味道,但似乎又未脫離實際,只是在對楊澄浦發勁威力上有點誇張。這段回憶中涉及到兩個問題。

太極拳大師楊澄甫縱橫江湖的武功“絕技”

楊家槍很類似刺刀法訓練

一是楊家大杆(楊家槍術)的技擊性。

楊家大槍素負盛名,楊健侯“除精太極拳外,並擅槍術,其最長之技,名‘朝天一炷香’謂能令敵槍桿還擊敵之鼻端,直豎若一炷香。”是說楊健侯的槍術具有精湛的絕技。楊家的槍術是用於軍隊實戰的。“當中年之時,與全佑先生出教萬字隊(虎神營)團體練習之槍法,並太極十三刀法,不三日而成軍,端王等頗異之,以為何神速若是也。”[4]1895年載漪經清政府同意組建“武勝新隊”,後改稱“虎神營”,義和團運動失敗後的1902年被解散,楊健侯大約在56歲至62歲這個年齡段在虎神營任職。雖然載漪在歷史上的名聲不太好,這不妨礙說明早期楊家的功夫可以直接在軍隊作戰中使用,“不三日而成軍”說明實戰功夫直接快捷容易為士兵掌握,也說明楊健侯有父親和兄長在軍隊中執教的經驗而能夠練軍有方,連端王都詫異他的神速。許禹生是清末及民國時期任教育部公務員,在楊健侯離開軍營不久就追隨其習武多年,他的文章是最貼近楊健侯軍隊生涯最近的時代記述。許禹生還記述了楊家練槍的一種訓練方法“其練習法,常以槍桿黏貼青葳身(植物名),扯撕其皮,久之隨能以槍黏敵槍而擲之矣”。[4]這大約是粘槍的訓練手段和方法,楊澄浦是否這樣訓練呢?這為還原楊澄浦的槍術訓練提供了一個重要思路。方法手段也許沒有任何讓人驚異之處,技藝有所成的人都懂得“功到自然成”的道理,持之以恆的決心、恆心和毅力是成功者最重要的素質和最強大的心理能量。

從楊家槍術的軍事淵源看,楊澄浦槍術的實戰能力沒有讓人生疑的地方,而楊家槍術至今都沒有一套完整的單人練習套路,現在人看到的對練套路是新中國成立後由楊家弟子傅鍾文編排的。中國武術兵器大多來源於實際的較量,只是那時一個距離我們日益遙遠,刺殺的槍術是最後的冷兵器,其它的兵器只剩下傳說。

二是楊家太極拳在發勁的時候也是要發聲的。

這可能破壞了我們現代多數人對楊氏太極拳的印象。“只聽澄浦公猛喝一聲,對手即騰空躍出。”猛喝一聲不是發聲是什麼?中國武術有發生促力的方法,多見於外家拳中,比如少林拳、南拳等等,這種方法在現代武術競技中還被當做拳種的標誌,必須要求在恰當的時機發聲助威助力。作為內家拳中的太極拳,今天總給人柔和緩慢的印象,我們已經習以為常,可是早期的太極拳械並非如此。楊澄浦猛喝一聲,打斷了我們自以為是先入為主的思緒。楊少候拳架也有發聲記述,“發勁冷彈脆快,時有哼哈聲響”[5]這樣看來早期太極拳發勁發聲是一種重要的輔助方法。“拿住丹田練內功,啍哈二氣顯神通。”哼哈二氣是太極拳常用的兩種發聲促力方法,形意拳有虎豹雷音之說,《授密歌》中亦有“虎吼猿鳴”之句,與太極拳的哼哈二氣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以,對於傳統的太極拳我們轉換一下思想認識。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時代的需求選擇了一些自以為是的東西,拋棄了一些自以為不合時宜的東西,然而時代的風雲轉換,曾經為我們放棄的東西忽然發覺可能是最重要,我們所說的“失傳”是否由時代的刻意造成的呢?今天,我們說太極拳不能打的時候,太極拳能打的技術和方法是否被歷史有意無意地放棄了?我們看到早期太極拳人特別能打的誇耀之說,我們想當然認為那一定是武俠小說的轉世,子虛烏有的東西。看到早期太極拳的練功方法和技擊的手段,對於早期太極拳習武者能打的說法沒有絲毫懷疑了!

傳說可能有誇張,功法可沒有辦法欺人。

太極拳大師楊澄甫縱橫江湖的武功“絕技”

楊澄甫對練

楊澄浦在民國時代有那麼多的追隨者,如果不是能以技降人何以讓人服氣。董英傑的話可能表現了大多數人的心聲。“老師之使用法,與敵人搭手,敵人如足下無根,即站立不定,看楊老師面貌極從容,手足極輕靈,只要一抬手,敵跌出如射箭之法,楊老師的拳,真妙極了,人人莫不敬服。”[6]與陳微明一樣,董英傑也是因為與楊澄浦試手,感到了楊家拳術的巧妙才願意追隨的。楊家功夫真是有技擊的本領,楊澄浦雖然沒有得到楊露禪和楊班侯的親自訓練,依靠自己的努力、悟性和見識,通過“自我訓練”仍然身手不凡。

楊澄浦的技藝,學者眾,受人敬仰。敬仰的是人,也是功夫!

沒有兩把刷子怎麼在江湖上混?!楊澄甫大師的名號是靠本領掙來的。

註釋

[1]陳微明著,二水居士校注.太極拳術[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16:162

[2]陳龍驤.李雅軒楊氏太極拳拿法精解[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7

[3]瞿世鏡.憶念恩師黃景華先生.武林[J]2012(04)

[4]許禹生.楊健侯先生傳[J].北平國術館《體育月刊》1938(04)

[5]見劉習文《少候拳技及其傳承說略》[J]一文。

[6]見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M]“雜說”.上海文光印書館,民國二十年(193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