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係軍閥——馮國璋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符,一作華甫,直隸河間縣西詩經村人,直係軍閥的首領,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
童年:馮國璋年幼聰穎,心寬志遠,性情豪放。童年在家鄉私墊讀書,青年時求學於保定蓮池書院,邊學習,邊謀生計,最後因貧困難支而輟學。
參軍入伍:1884年,25歲的馮國璋隻身來到大沽口淮軍直字營,通過在該營擔任文書的族叔介紹,入伍當兵。因為馮國璋曾經讀過書,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在軍營裡面有著不錯的人緣,不久,他便得到了上級將領劉琪的信任。第二年,在劉琪的舉薦之下,馮國璋進入了天津武備學堂。馮國璋在武備學堂裡面學習刻苦,精通多種槍炮陣式,各科成績都很優秀,得到了該學堂總辦蔭昌和德國教官的賞識。1890年,馮國璋於武備學堂畢業,畢業後的他選擇留校任教。
赴日考察:甲午戰爭前夕,馮國璋想立大軍功,出人頭地,於1893年進入了聶士成的軍中,並受到了聶士成的重用,被任命為該軍軍械局督辦。甲午戰爭之後,經過聶士成的保薦,馮國璋以清朝駐日公使裕庚隨員身份赴日。馮國璋在日期間,為考察日本軍事,結交了大批日本軍界人物,並且閱讀了大量軍事著作。
小站練兵:1896年馮國璋回國後,在在日本所獲得的軍事資料呈送給聶士成,隨後聶士成又轉呈給袁世凱。在袁世凱看到這些資料後,覺得馮國璋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於是就招馮國璋進入天津小站輔佐練兵。與馮國璋一起進入小站的還有他在武備學堂時的同學,北洋之龍——王士珍,北洋之虎——段祺瑞。馮國璋在教學之中結合實際,深受學兵的擁護和愛戴。不久,馮國璋被任命為督操營務處幫辦兼步兵學堂監督。馮國璋結合當時新兵實際,與段祺瑞,王士珍編成一系列教科書,這些書在後來成為了清朝編練新軍的主要教材。
北洋三傑:1899年,新建陸軍改稱“武衛右軍”。不久,袁世凱率軍赴山東,被派署理山東巡撫,鎮壓義和團運動。馮國璋以督操營務處總辦身份,將1萬多人的山東勇營逐步改編為武衛右軍先鋒隊,並曾一度率隊在直隸與山東交界的德州一帶,圍追堵截義和團。1900年馮國璋參預鎮壓義和團運動有“功”,經袁世凱奏保,升為補用知府。不久被調至濟南主管武衛右軍和山東全省軍隊督操事宜。袁世凱為了在列強面前出風頭,決定舉行秋操,命馮國璋、王士珍、段祺瑞等人加緊訓練軍隊。1900年秋季,袁世凱邀請德國駐膠州灣總督一行人去濟南觀看新軍操練。總督在袁世凱等人的陪同下登上觀操臺,只見軍旗一色鮮明,隊伍整肅精壯,軍威凜然。時馮國璋發出洪亮的口令,隊伍“一舉足則萬足齊發,一舉槍則萬槍同聲,行若奔濤,立如直木”。總督當面稱讚馮國璋、王士珍、段祺瑞為“北洋三傑”。
再練軍隊:1901年,清政府任命袁世凱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馮國璋隨袁世凱赴任。袁世凱野心很大.到達直隸後,便開始大規模地擴充北洋軍。袁世凱首先在保定設立編練北洋常備軍的專門機構--軍政司,該司分兵備、參謀、教練三處,馮國璋出任教練處總辦。馮國璋軍紀嚴明,竭力修明操法,制訂章程和編練計劃,從而把新舊軍隊的訓練統一起來。使編練新軍一時頗著成效。不久,清政府派馮國璋與滿族官員鐵良、鳳山赴日本考察軍事。回國後,馮國璋出任清政府練兵處軍學司正使,同時督辦北洋各武備學堂,兼任北洋速成武備學堂督辦,因此北洋軍閥集團中不少軍官都是他的門生,為他後來充當直係軍閥首領打下了基礎。1906年,馮國璋任陸軍貴胄學堂總辦。該學堂是清政府為培養滿蒙高級軍事人才而設立的,其成員是王公貴族。該學堂還附設王公講習所,在固定時間裡專召親王們去聽馮講課。馮國璋利用此機會結識了不少滿蒙貴族,並贏得了清王朝的信任。於是,1907年馮國璋升任陸軍部軍諮處正使。1908年又升任清西陵梁各莊值班大臣。
與袁通信:1908年,攝政王載灃輔佐其子溥儀登極執政。載灃為了集中權力並替其兄光緒帝報仇,便以袁世凱有足疾為由,將袁世凱趕回河南彰德。馮國璋怕受到株連,便以“值西陵與祭,墜馬受傷”,和原配吳夫人病喪、母孫太夫人逝世為由,請辭回籍,但是未得到清政府批准。清政府仍委派他負責辦理日常軍務。馮國璋對袁世凱感恩圖報,仍暗通音信,表示忠誠,並竭力為袁世凱東山再起創造條件。
鎮壓革命:辛亥革命,1911年8月,清政府為了震懾革命人民反清鬥爭力量,決定在直隸永平府舉行秋操,馮國璋被任命為東路總統官。10月l0日,武昌新軍爆發了起義,迅即佔領武漢三鎮。清政府急忙派陸軍大臣蔭昌率兩鎮北洋軍赴湖北鎮壓革命,同時又任命馮國璋為第二軍軍統,隨後增援南下。馮國璋在南下過程中,只聽從袁世凱的密令,根本不理會蔭昌的指揮。當馮國璋率軍途經彰德時,隻身去洹上村向袁世凱請示機宜,袁世凱授意馮“慢慢走,等等看”六字秘訣,並對馮說:“非籌備周妥,計出萬全,斷難督師進攻。”清政府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只好請袁世凱出山。在袁世凱得勢後,馬上奏請由馮國璋接替蔭昌第一軍軍統職務。馮國璋在袁世凱的指揮下調兵遣將,作好進攻準備。馮國璋命令部將李純、王佔元和陳光遠三人,指揮北洋軍輪番猛攻。起義新軍面對北洋軍的猛烈攻勢,無計可施,只好躲在漢口街道兩邊的建築物內狙擊北洋軍的進攻。馮國璋見起義新軍拼死抵抗,難以攻入漢口,便決定用火燒燬住房及其他建築,使起義軍難以存身。不久北洋軍就攻下了漢口和漢陽,馮國璋被清政府封為二等男爵。正當可以攻下武昌時,袁世凱為了逼迫清政府退位,密令馮國璋“按兵不動”。馮國璋一時摸不著袁世凱的意圖,並且對袁世凱產生懷疑,於是親自赴京託人向隆裕太后啟奏,請求撥給餉銀400萬兩,可獨力平定“叛亂”。太后表示,400萬兩餉銀一時難以籌劃,但可以先撥發3個月的餉銀,並準備臨朝時召見馮國璋。不料袁世凱搶先一步見了太后,使馮國璋的如意算盤成為泡影,甚至還差一點被袁世凱幹掉。不久,馮國璋的軍務被卸下,由段祺瑞接任。
領禁衛軍:1911年12月15日,袁世凱命令馮國璋離漢赴京,擔任清軍禁衛軍總統,兼察哈爾都統。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遭到禁衛軍官兵的反對,導致議和決議遲遲不能發表,馮國璋決心助袁一臂之力,親赴禁衛軍總部召集全體官兵,高聲宣佈大清皇帝退位後的優待條件,對於禁衛軍額數俸餉亦仍維持不變。馮國璋以身家性命擔保,皇帝尊號保留,讓權不讓位,兩宮保全及禁衛軍待遇皆擔保到底,無論個人調任何職,必仍以禁衛軍自隨。馮國璋在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上立下了汗馬功勞。1912年9月,馮國璋出任直隸省都督兼民政長。1914年晉升為陸軍上將。從此以後馮國璋成為袁世凱的左膀右臂。
總督江蘇: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馮國璋受袁世凱命令鎮壓,不久南京被北洋軍攻下。隨後,袁世凱命令馮國璋接任張勳成為江蘇總督,而命令張勳駐防徐州。馮國璋在進入南京後就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加強北洋軍閥的統治,但在客觀上保障了江蘇社會秩序的穩定,因此江蘇在馮國璋統治的幾年間,江蘇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了極大的進步。馮國璋手握四師重兵,據有富庶的江蘇省,一時成了國內各省軍閥中舉足輕重的人物。袁世凱為了籠絡馮國璋,於1914年1月特將自己的家庭教師周砥介紹給馮國璋為妻。袁氏父子想借此左右馮國璋,因此袁世凱指揮部下將這次婚禮辦得格外隆重,一時轟動了大江南北。袁氏給周砥陪送的金銀首飾、珠寶玉器達120餘擔,其他妝奩五光十色,不可勝數。婚禮場面十分熱鬧。婚後結算,僅招待費就支出白銀數萬兩。不久,馮國璋還被授以“宣武上將軍”。馮深感袁氏的知遇之恩,曾多次通電支持袁世凱解散國會,撕毀約法,反對內閣制,主張總統制,曾通電竭力叫囂中國“應於世界上總統之外,別創一格,總統有權則取美國,解散國會則取法國,使大總統以無限權能展其抱負”。
反袁稱帝:在袁世凱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後,馮國璋聽聞袁氏父子在京策劃帝制的消息後,想要進京瞭解內幕,於是於1915年6月親赴北京拜訪袁世凱,袁世凱向馮國璋解釋了一番,就讓馮國璋回到了南京。不久,袁世凱就公開復闢帝制。1915年12月18日,袁世凱任命馮國璋為參謀總長,急電催促進京就職。馮國璋以生病為由拒不進京,並策動江蘇軍民電請“挽留”,李純等督軍也致電主張留馮。袁世凱沒辦法,只得允他在南京“遙領”。然而,袁世凱仍不放心,一面派阮忠樞、蔭昌等人赴寧繼續催馮離寧北上,一面電令楊善德、盧永祥、倪嗣沖調兵控制長江下游。1915年12月25日,蔡鍔等宣告雲南獨立,組織護國軍,討伐袁世凱。馮國璋鑑於全國討袁運動興起.也就不再裝病了。1916年馮國璋放開膽量,公開反對帝制,並聯名發出“五將軍密電”,遂成為“北洋派中反對洪憲皇帝之第一中心人物”。
馮大總統: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民國大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馮國璋出任副總統。然而黎段兩人共事並不愉快,於1916年爆發府院之爭。“府院之爭”出現後,馮國璋進京調停,隨後在與段祺瑞調停過程中,看到段祺瑞剛愎自用,目中無人,表示無力調停,就回到了南京。1917年7月1日,張勳在北京復辟,黎元洪進入日本公使館避難,致電南京請馮國璋代行總統職權,維護共和。馮國璋於7月3日通電全國指出反對張勳復辟 。第二天,馮國璋在軍署接見英國領事時說:“中國政體已走上了共和。不容許再有皇帝,我可以告訴你們,我跟段總理都是站在反對地位的。”復辟結束後,馮國璋於14日致電“奉還大總統職權,請黎元洪覆職”。黎元洪愧於解散國會,故決心去職,致電馮國璋說:“慚魂雖化,枯骨猶生,黽載河間,奠我民國。”段祺瑞企圖乘機使其親信倪嗣沖接替馮國璋江蘇督軍之職,於是大施調虎離山之計,18日致電促馮北上就大總統之職,並派靳雲鵬為專使赴南京迎馮國璋北上。馮深知段之野心,不為靳語所迷惑,斷然拒絕了段祺瑞的安排,並針鋒相對地提出離寧條件:調其部下江西督軍李純為江蘇督軍,陳光遠為江西督軍,第十五、第十六師為總統衛隊。靳致電段祺瑞報告,段則以吳光新、傅良佐為長江上游警備總司令兼四川查辦使和湖南督軍為交換條件,答應了馮的要求。馮國璋鑑於自己的勢力在長江下游得以鞏固,便於8月1日率第十六師抵達北京就職。馮國璋進京後,先拜訪黎元洪,再次力言勸其復職;又派內務部總長湯化龍為大總統代表,進宮答謝清廷對他榮升大總統的祝賀。隨後,他便將王士珍、段祺瑞請進府來,敘“北洋三傑”之友誼。馮極為親切地說:“咱們老兄弟三個連枝一體,不分總統、總理、總長,只求合力辦事,從今而後再也不會有什麼府院之爭了。”馮把“府院一體,內外一心”的高調呼得山響。然而這僅是表面文章,馮國璋決不是第二個黎元洪。他是一個有軍隊、有地盤、有勢力、有野心的不低於段祺瑞的實權人物,他決不象黎元洪那樣甘心當“活動的蓋印機器”。因此,馮國璋來京就職代大總統,無疑加深了馮段之間的矛盾,促進了北洋集團的分裂。不久,就爆發了第二次府院之爭,段祺瑞被迫下野。1917年孫中山舉起護法旗幟後,段持武力政策,堅持對南方用兵。馮想離京出逃,在蚌埠受阻,只得回京,讓段祺瑞重當總理。
辭職病逝:皖系政客在此時已建立“安福俱樂部”,策劃新的總統選舉。馮國璋自知當選無望,於1918年8月13日,通電辭職。於1919年返回河間故里。1919年10月,馮國璋抵北京,12月28日病逝,終年60歲。
總結:縱觀馮國璋的一生,他既是清政府的馬前卒,又是推翻帝制的功臣;既是袁世凱的親信,又是反對他稱帝的中流砥柱;既是一個推動近代中國走向共和的名人,又是一個大軍閥。“梟雄”二字形容他再適合不過了。
閱讀更多 晨鼓暮鍾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