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之别史逸闻录《竹书纪年》(第一章)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之别史逸闻录《竹书纪年》(第一章)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之别史逸闻录《竹书纪年》(第一章)

事去千年,真伪难评,渺茫难寻之上古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介绍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始皇“焚书”之祸的编年通史。

《史记》被史学家一直称为正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更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巨作。

孔子被封为孔圣人之后,历朝历代更是追捧《史记》为中华正统,鲁迅先生更是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为了大力宣传儒家思想,并不那么完美。

同为纪传体的古书《竹书纪年》为何被大部分学者所排斥,尤其是在古代,更是被天下读书人称为伪书。

民国时期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说:“这部书的依据有三:一是传说。西周以前的事,其实全部是传说,因为没有历史的文字材料。这个部分,价值不太大。二是春秋时代的部分,因为有了《春秋》这部书,所以价值也不算大。三是战国部分,由于是当时的纪年,所以价值之大,如同《春秋》一个样。这部书,仍可以纠正司马迁所著《史记》中关于战国史事的错误。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之别史逸闻录《竹书纪年》(第一章)

根据《竹书纪年》所说,上古时代根本不是儒家说的那么淳朴,而是与后世宫廷政治一样的血腥,但是儒家根据自己的见解,为了宣传古世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与今世的"礼崩乐坏"相比较,不惜篡改古史,搞什么"一字褒贬"、"为尊者讳"等等,孔子因此就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可见春秋笔法误人,一至于斯。儒家所谓"为圣者讳","为尊者讳","一字褒贬"等等手法为后世史学家所法,历史的真相也在这些史学家橡皮泥式的笔法中变得面目全非。

《竹书纪年》对史学界的震撼,在于它所纪录的史料与《史记》所描述的不单只内容不同,而且价值取向相异。竹书纪年描述了从夏朝到战国时期历代所发生的血腥政变和军事冲突,根据《史记》所记载,商朝太甲被伊尹囚禁3年后,伊尹见太甲改过自新,便郑重的将国家交给他。太甲复位后,沉痛接受教训,成为了一个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圣君。不过,《竹书纪年》对此却有不同的描述: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为王,7年后,太甲潜回杀掉篡位的伊尹,并改立伊尹的儿子伊陟和伊奋继承伊家。

《晋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二十一·束皙》记载,在晋武帝太康二年,名叫不准的汲郡人盗墓,得到墓冢的竹简数十车,皆以古文(秦统一前的战国文字,或说“蝌蚪文”,或说“古文”,或说“小篆”,不一而足)记载,史称“汲冢书”。其中有记载夏商周年间的史书十三篇,晋人初名之“纪年”(又称“汲冢纪年”)。

《竹书纪年》与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而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也同甲骨文、青铜铭文、秦简、《系年》相类。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之别史逸闻录《竹书纪年》(第一章)

《竹书纪年》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

现存《竹书纪年》分为“古本”和“今本”两个体系。

“古本”为辑佚本,其纪事起于夏代,终于公元前299 年,无规整的体例。

“今本”纪事起于黄帝,终于周隐王二十年( 公元前296) ,有较为完整的体例。

《竹书纪年》在宋时历经了佚散后又重新收集整理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竹书纪年》开篇是以君主纪年为纲目,上下记载了八十九位帝王、一千八百四十七年的历史。

《竹书纪年》出土后,西晋中书监荀勗﹑中书令和峤奉命将散乱的竹简排定次序,并用当时通用的文字考订释文,遂有初释本竹书纪年。又称“荀和本”。凡十三篇,按年编次,叙夏、商、周三代,接以晋国、魏国排次,而周平王东迁后以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以魏国纪年,至少今王二十年止。

《竹书纪年》初释本认为竹简所记的今王应该是魏襄王,汲郡所盗的墓冢应该是魏襄王的。

当时和峤认为《竹书纪年》起自黄帝,但是这个意见未被采纳,或将记载黄帝以来史事的残简作为附编收录。

由于《竹书纪年》竹简散乱,而战国文字当时已经不能尽识,因此争议很大。

到了晋惠帝时期,秘书丞卫恒奉命考正竹简,以定众议,但是八王夺位,永嘉之乱爆发,卫恒被杀害,其友佐著作郎束皙续成其事,遂有考正本竹书纪年,又称“卫束本”。

永嘉之乱,竹书纪年的竹简亡佚,而初释本、考正本传世。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之别史逸闻录《竹书纪年》(第一章)

《竹书纪年》各卷介绍

《五帝纪》

《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颇为特异,与传统的正史记载不同。

五帝纪,关于舜的记载,就跟史记等正史所载的有德之君舜的形象大为不同。

《夏纪》

《夏纪》所载,与《史记》只是记载“太康失国”不同,还记录了羿的事情。让羿代太康,成为夏王朝统治者的这些旧事得以重见天日。

《殷纪》

《殷纪》则颠覆了《史记》记载的历史第一位贤相伊尹的形象。

伊尹流放太甲而称王,结果被太甲潜逃回来杀害。幼主被大臣流放欺压,这似乎更符合历史的真相。但是由于现代对不同地区出土的商代甲骨文的破译,发现整个商代伊尹都是师权的象征,地位尊崇,并且有伊尹放逐与迎回太甲的记载,并且整个商代伊尹的后人都有很高的地位与权力,因此这部分存疑。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之别史逸闻录《竹书纪年》(第一章)

《周纪》

《周纪》最与《史记》不同的就是共和行政的记载。

按照《史记》等正史所载,共和行政就是周厉王被国人赶走之后,周公、召公二相共同执政。

而《周纪》则说是共伯和行天子之政,即共国的伯,名和者,摄行君位。这似乎更合乎“共和行政”的说法。

另外,《周纪》还有完整的穆天子史事,以及记载了周幽王死后,两王并立的史事。

《晋纪》

周平王东迁之后,《竹书纪年》以晋国纪年,而作《晋纪》。

《晋纪》记载了晋文侯杀周携王的旧事,详细记录了曲沃代翼的过程。

研究晋国历史,《竹书纪年·晋纪》是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魏纪》

《魏纪》自惠成王起,称“梁惠成王”,这与其他典籍记载的魏国又称梁国相符。

《魏纪》更好地保存了历史的原貌,对于研究魏国历史更为便利。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之别史逸闻录《竹书纪年》(第一章)

《竹书纪年》各卷内容

第1卷追记黄帝、颛顼、帝喾三帝之史事,有明确的在位年数。

累加所记帝王的在位年数,可以得到黄帝等帝王的元年数据,同时得到所对应的干支年名。

黄帝元年公元前2394年(丁卯年),

颛顼元年公元前2294年(丁未年),

帝喾元年公元前2216年(乙丑年),

帝挚元年公元前2153年(戊辰年),

帝尧元年公元前2145年(丙子年),

帝舜元年公元前2042年(己未年),

夏禹元年公元前1989年(壬子年)。

第2卷记帝尧、帝舜二帝之史事,自帝尧元年丙子即公元前2145 年开始了干支纪年的信史时代,把中国有确切年代的历史由前841 年上推了一千三百零五年。

第3、4卷记夏代即公元前1989年—公元前1559年凡四百三十一年之史事,与《史记·夏本纪》略有不同。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之别史逸闻录《竹书纪年》(第一章)

第5、6卷记商代即公元前1558年—公元前1051年凡五百零八年之史事,与《史记·殷本纪》略有不同,和殷墟甲骨卜辞所记世系基本相同。

第7、8、9卷记西周即公元前1050年—公元前771年凡二百八十年之史事。

自汉以来,考证“武王灭殷”的确切年代的有43家之多,唯独《竹书纪年》一家所记最为真实可信,其他推算皆误。

第10、11、12卷记东周时期晋国、魏国即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99年凡四百七十二年之史事,终于今王即魏襄王20年、周隐王16年。

对于这一时期的史事,战国史家皆认为《竹书纪年》所记是真实的,因为《竹书纪年》为他们解答了一些古籍解决不了的难题。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之别史逸闻录《竹书纪年》(第一章)

《竹书纪年》出土后的经历

《竹书纪年》如此重要的一部学术著作,在传承了六百年之后,在宋代又一次亡佚。

当《竹书纪年》出土之后,给当时的思想学术界会带来巨大的震动。

古人又为何对这本书如此排斥呢,是因为其中的内容跟《史记》的记载千差万别,来看一看许多后世千年的人们耳熟能详的典故,在该书是如何记载的:

舜囚禁尧,最后把尧杀死,夺取帝位;

舜大肆消灭尧的死党,将其称为四凶,其中就包括禹的父亲;

禹据夏地抗舜,最终击败舜,将其流放到苍梧,舜遂死在苍梧;

禹死,启即位,益密谋夺位,结果被启杀掉;

伊尹杀商王自立,后被杀;

商王文丁杀周文王父季历;

共和元年。不是周公、召公联合执政,而是诸侯国共国伯和代周天子执政,而称“共和行政”

周文王被纣王拘押,不是因为崇侯虎进了谗言,而是周文王与纣王发生军事冲突,败而受俘;

周武王乘纣王主力东征东夷,进而偷袭商都。

对两千年以来的正统史学完全是颠覆式的极大冲击。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之别史逸闻录《竹书纪年》(第一章)

与儒家史学体系冲突极大的《竹书纪年》理所当然地被崇尚理学的宋儒视为异端邪说,必欲除之而后快,清代朱右曾所著的《汲冢纪年存真》序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学者锢于所习,以与《太史公书》及汉世经师传说乖牾,遂不复研寻,徒资异论。越六百余岁而是书复亡。”

与这一趋势相吻合,《竹书纪年》在安史之乱到唐末五代传抄本逐步开始散佚,宋代的《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已不加著录。

元末明初乃至于明代中期,出现了《竹书纪年》刻本,其春秋战国部分以周王室纪年记事,与初释本、考正本不同,是为今本《竹书纪年》。

清代学者钱大昕等人指斥其为伪书,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更推断为明代嘉靖年间天一阁主人范钦伪作。

南宋初年,罗泌《路史·国名纪》戊注曾引《竹书纪年》桓王十二年事,已不用晋国纪年,除多一字外,与今本全同,据此推断今本最迟在南宋初年出现。

清代学者热衷于训诂考究,其中研究《竹书纪年》的甚多。

嘉庆年间,朱右曾辑录《竹书纪年》的佚文,加以考证,编成《汲冢纪年存真》 ,是为古本竹书纪年。 

王国维在这个基础上,再辑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范祥雍进一步编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

1981年,方诗铭综合有清以来朱、王、范三家著述,重加编次,广为蒐集,细致考证,与王修龄等人辑录成《古竹书纪年辑证》,随书收录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是现今较为完备的本子。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之别史逸闻录《竹书纪年》(第一章)

《古本竹书纪年》全文

《五帝纪》

黄帝轩辕氏

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

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寿丘。

弱而能言,龙颜,有圣德,劾百神朝而使之。

应龙攻蚩尤,战虎、豹、熊、罴四兽之力。

以女魃止淫雨。天下既定,圣德光被,群瑞毕臻。

有屈轶之草生于庭,佞人入朝,则草指之,是以佞人不敢进。  

元年,帝即位,居有熊。  

初制冕服。

二十年,景云见,以云纪官。

有景云之瑞,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赤方中有两星,青方中有一星,凡三星,皆黄色,以天清明时见于摄提,名曰景星。

帝黄服斋于宫中,坐于玄扈、洛水之上。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之别史逸闻录《竹书纪年》(第一章)

有凤凰集,不食生虫,不履生草,或止帝之东园,或巢于阿阁,或鸣于庭,其雄自歌,其雌自舞。

麒麟在囿,神鸟来仪。有大蝼如羊,大螾如虹。

帝以土气胜,遂以土德王。  

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  

庚申,天雾,三日三夜,昼昏。

帝问天老、力牧、容成曰:“于公何如?”天老曰:“臣闻之,国安,其主好文,则凤凰居之。国乱,其主好武,则凤凰去之。今凤凰翔于东郊而乐之,其鸣音中夷则,与天相副。以是观之,天有严教以赐帝,帝勿犯也。”召史卜之,龟燋。

史曰:“臣不能占也,其问之圣人。”帝曰:“已问天老、力牧、容成矣。”史北面再拜曰:“龟不违圣智,故燋。”雾既除,游于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于海,得图书焉。

《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接万神于明庭,今塞门谷口是也。  五十九年,贯胸氏来宾,长股氏来宾。  

七十七年,昌意降居弱水,产帝乾荒。  

一百年,地裂。  

帝陟。  

帝王之崩皆曰陟,《书》称“新陟王”,谓新崩也。

帝以土德王,应地裂而陟。

葬,群臣有左彻者,感思帝德,取衣冠几杖而庙飨之,诸侯大夫岁时朝焉。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之别史逸闻录《竹书纪年》(第一章)

帝挚少昊氏  

帝挚少昊氏(《左氏·昭十七年传》:“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母曰女节,见星如虹,下流华渚,既而梦接意感,生少昊。

登帝位,有凤凰之瑞。或曰名清,不居帝位,帅鸟师,居西方,以鸟纪官。

帝颛顼高阳氏  

母曰女枢,见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己于幽房之宫,生颛顼于若水。

首戴干戈,有圣德。

生十年而佐少昊氏,二十而登帝位。  

元年,帝即位,居濮。  

十三年,初作历象。  

二十一年,作承云之乐。  

三十年,帝产伯鲧,居天穆之阳。  

七十八年,帝陟。  

术器作乱,辛侯灭之。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之别史逸闻录《竹书纪年》(第一章)

帝喾高辛氏  

生而骈齿,有圣德,初封辛侯,代高阳氏王天下。

使瞽人拊鞞鼓,击钟磬,凤皇鼓翼而舞。  

元年,帝即位,居亳。  

十六年,帝使重帅师灭有郐。  

四十五年,帝锡唐侯命。  

六十三年,帝陟。  

帝子挚立,九年而废。

帝尧陶唐氏  

母曰庆都,生于斗维之野,常有黄云覆其上。

及长,观于三河,常有龙随之。

一旦,龙负图而至,其文要曰:“亦受天祐。”眉八采,须发长七尺二寸,面锐上丰下,足履翼宿。既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

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其状如图。及长,身长十尺,有圣德,封于唐。梦攀天而上。高辛氏衰,天下归之。  

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之别史逸闻录《竹书纪年》(第一章)

命羲和历象。  

五年,初巡狩四岳。  

七年,有麟。  

十二年,初治兵。  

十六年,渠搜氏来宾。  

十九年,命共工治河。  

二十九年春,僬侥氏来朝,贡没羽。  

四十二年,景星见于翼。  

五十年,帝游于首山,乘素车玄驹。  

五十三年,帝祭于洛。  

五十八年,帝使后稷放帝子朱于丹水。  

六十一年,命崇伯鲧治河。  

六十九年,黜崇伯鲧。  

七十年春正月,帝使四岳锡虞舜命。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之别史逸闻录《竹书纪年》(第一章)

帝在位七十年,景星出翼,凤皇在庭,朱草生,嘉禾秀,甘露润,醴泉出,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厨中自生肉,其薄如箑,摇动则风生,食物寒而不臭,名曰“箑脯”。又有草荚阶而生,月朔始生一荚,月半而生十五荚,十六日以后日落一荚,及晦而尽,月小则一荚焦而不落,名曰“蓂荚”,一曰“历荚”。洪水既平,归功于舜,将以天下禅之,乃洁斋修坛场于河、洛,择良日,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

有五老游焉,盖五星之精也。相谓曰:“《河图》将来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黄姚。”五老因飞为流星,上入昴。

二月辛丑昧明,礼备,至于日昃,荣光出河,休气四塞,白云起,回风摇,乃有龙马衔甲,赤文绿色,缘坛而上,吐《甲图》而去。

甲似龟,背广九尺,其图以白玉为检,赤玉为柙,泥以黄金,约以青绳。

检文曰:“闿色授帝舜。”言虞、夏当受天命。帝乃写其言,藏于东序。

后二年二月仲辛,率群臣东沈璧于洛。

礼毕,退俟,至于下昃,赤光起,元龟负书而出,背甲赤文成字,止于坛。

其书言当禅舜。

遂让舜。  

七十一年,帝命二女嫔于舜。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之别史逸闻录《竹书纪年》(第一章)

七十三年春正月,舜受终于文祖。  

七十四年,虞舜初巡狩四岳。  

七十五年,司空禹治河。  

七十六年,司空伐曹魏之戎,克之。  

八十六年,司空入觐,贽用玄圭。  

八十七年,初建十有二州。  

八十九年,作游宫于陶。  

九十年,帝游居于陶。  

九十七年,司空巡十有二州。  

一百年,帝陟于陶。  

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不克。朱遂封于房,为虞宾。

三年,舜即天子之位。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之别史逸闻录《竹书纪年》(第一章)

帝舜有虞氏  

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

目重瞳子,故名重华。

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

舜父母憎舜,使其涂廪,自下焚之,舜服鸟工衣服飞去。

又使浚井,自上填之以石,舜服龙工衣自傍而出。

耕于历,梦眉长与发等,遂登庸。  

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  

作大韶之乐。  

即帝位,蓂荚生于阶,凤凰巢于庭,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景星出于房,地出乘黄之马。  

三年,命皋陶作刑。  

九年,西王母来朝。  

西王母之来朝,献白环、玉玦。  

十四年,卿云见,命禹代虞事。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之别史逸闻录《竹书纪年》(第一章)

在位十有四年,奏钟石笙管未罢,而天大雷雨,疾风发屋拔木,桴鼓播地,钟磬,乱行,舞人顿伏,乐正狂走。

舜乃磬堵持衡而笑曰:“明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亦乃见于钟石笙管乎。”

乃荐禹于天,使行天子事也。

于是和气普应,庆云兴焉,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百工相和而歌《卿云》。

帝乃倡之曰:“庆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群臣咸进,顿首曰:“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圣贤,莫不咸听。乎鼓之,轩乎舞之。精华已竭,褰裳去之。”

于是八风循通,庆云丛集,蟠龙奋迅于其藏,蛟鱼踊跃于其渊,龟鳖咸出其穴,迁虞而事夏。

舜乃设坛于河,依尧故事。

至于下昃,荣光休气至,黄龙负图,长三十二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其文言当禅禹。  十五年,帝命夏后有事于太室。  

十七年春二月,入学初用万。  

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  

二十九年,帝命子义钧封于商。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之别史逸闻录《竹书纪年》(第一章)

三十年,葬后育于渭。  

三十二年,帝命夏后总师,遂陟方岳。  

三十三年春正月,夏后受命于神宗,遂复九州。  

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有苗氏来朝。  

四十二年,玄都氏来朝,贡宝玉。  

四十七年冬,陨霜,不杀草木。  

四十九年,帝居于鸣条。  

五十年,帝陟。  

义钧封于商,是谓商均。

后育,娥皇也。

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之别史逸闻录《竹书纪年》(第一章)

帝禹夏后氏  

母曰修己,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

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

虎鼻大口,两耳参镂,首戴钩铃,胸有玉斗,足文履已,故名文命。

长有圣德。

长九尺九寸。

梦自洗于河,取水饮之。

又有白狐九尾之瑞。

当尧之世,舜举之。

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

呼禹曰:“文命治水。”

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之事,乃退入于渊。

禹治水既毕,天锡玄圭,以告成功。

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

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

洛出龟书,是为《洪范》。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之别史逸闻录《竹书纪年》(第一章)

三年丧毕,都于阳城。  

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  

颁夏时于邦国。  

二年,咎陶薨。  

五年,巡狩,会诸侯于涂山。  

南巡狩,济江,中流有二黄龙负舟,舟人皆惧。

禹笑曰:“吾受命于天,屈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奚忧龙哉。”

龙于是曳尾而逝。  

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  

夏六月,雨金于夏邑。  

秋八月,帝陟于会稽。  

禹立四十五年。  

禹荐益于天。

七年,禹崩,三年丧毕,天下归启。

《竹书纪年》之《五帝纪》全文完结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之别史逸闻录《竹书纪年》(第一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