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厦之门的小城之困

5000字,很长哦,看完需要10分钟,我们努力在每一节里都有厦门的干货。

一、

过去的11月,厦门有两件事值得一说。

一是高调地举办了金鸡百花奖颁奖典礼,几百位影视明星齐聚厦门,这样的盛况在未来5年将每年在厦门上演一次。

二是低调地进行了一次岛内土地拍卖,11月19日,厦门湖里区位于枋湖的一块地最终拍出4.5万/平米的楼面价,再度刷新地王纪录,以“房住不炒”为核心的严厉调控下依然拍出“新地王”,可见开发商对厦门岛内未来楼市的信心。

高调自然是为了扩大厦门的知名度,低调则似乎是为了不想让厦门的房价再一次成为讨论的焦点。

这几年来,如果问全国范围内哪座城市被吐槽最多,厦门和它的房价一样,一定是排名前列甚至能坐头把交椅。

“现在流行黑厦门”,有网友这样形容被吐槽的厦门。像下图那样顺笔也要拿厦门调侃或置疑一下的更是随处可见。

厦门,大厦之门的小城之困

简而言之,说到高房价,厦门必被黑;说到GDP总量,厦门必被黑;说到常住人口,厦门必被黑;说到工资,厦门必被黑。

二、

厦门作为一个城市出现在中国版图的时间并不长,那是1935年,民国政府以厦门岛和鼓浪屿等7个岛屿成立了厦门市,此时的厦门是一座完完全全的海岛城市。

1935年之前的近1000年时间里,最晚从公元993年开始,厦门一直是“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府管辖下一座没什么人烟,只有白鹭栖息的海岛。

从元朝开始出现的倭寇影响了泉州港的对外贸易,到了明朝,为了杜绝倭患,朱元璋干脆实行海禁政策,严格规定“片板不得入海”,并撤除了泉州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相当于今天的海关),泉州港从此开始走向衰落。

而厦门则由于具有屯兵守护海疆的军事价值一步步得到中央政府重视,明朝时期(1394年左右)在这里设立了“中左所”驻军以防倭寇。

又到了1655年,厦门岛成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大本营,其军事价值越发显现。

清朝以后,厦门岛的地位又进一步获得强化,这里是福建水师提督衙门所在地,泉州府海防同知驻地,管辖兴化府、泉州府、永春府的兴泉永道(道是清朝介于省和市之间的行政机构,相当于副省级)也设在这里。厦门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还有对台事务,厦门成为清朝政府经略台湾的前沿,在这里设立了台厦道(后来改为台湾道)。很长一段时间,厦门扮演了中央政府和台湾联络的中转站,所有运往台湾的物资都要在厦门配齐后才扬帆起运,厦门沙坡尾有一条叫“配料馆”的小巷,其名称就是这么来的。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战败的清政府被迫签下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厦门成为5个通商口岸之一,1902年,鼓浪屿又沦为公共租界。

到了1935年,鉴于厦门的地理位置和在对外往来中发挥的作用,民国政府决定设立厦门市,厦门开始以一个独立行政区走上历史舞台。

新中国成立之后,1950年厦门市和福州市一起成为福建省直辖市。

1958年,属晋江专区(也就是现在的泉州市)的同安县和属海澄县(今龙海市)的海沧、新垵一起划给厦门,不过到了1970年,同安县又划还晋江专区,1973年则又划归厦门,此后再没变更,也就是说直到1973年,厦门的辖区范围才基本固定下来。

到了改革开放,厦门于1980年成为经济特区,并于1994年又升格为副省级城市,成为福建行政级别最高的城市。

就这样,在1000年的时间里,历史的偶然和必然一次又一次地给了厦门机会,让它从默默无闻的海岛变成今天一座高知名度的城市。

厦门这座海岛的名字,因其位于另一座叫“海门岛”的下方而在民间得名“下门岛”,后来雅化为“厦门岛”,寓“大厦之门”之意。以厦门今天的GDP总量和常住人口规模,它是否称得上这个寓意呢?

三、

2017年对厦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份,这一年由于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厦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上了一个新高度。

而对民间来说,这次会议也是分水岭,从这一年开始,生活在厦门的人们最直观的感受是人变少了,如今只要走进城中村,到处都是“有房出租”的招牌会告诉你流动人口的流失有多严重。

厦门,大厦之门的小城之困

“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厦门”几乎成为民间的共识,厦门的人气,似乎正在遭遇一轮严酷的考验。

然而,另一个现象是,近10年来厦门的小学生增长比率一直保持在全国第一,这又说明厦门的吸引力一直在上升。

人气下滑和吸引力一直在上升同时存在,如果这不是悖论的话,唯一可以解释的只能是人气下滑是因为社会底层的流动人口离开了,吸引力一直上升是因为中产阶级以上的常住人口进来了。说得简单直白一点:穷人离开了,富人进来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厦门的人气正在经受的考验,也许是一种转型的阵痛。

四、

改革开放对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所有城市都是一次巨大的发展机遇,厦门因其成为经济特区而拥有更大的先发优势。

厦门和深圳同时出发,不可否认深圳拥有举全国之力支持,又前有香港后有广州的带动。而厦门最初的经济特区范围只有区区的2.5平方公里,又孤悬海上,直到1991年厦门大桥这座全国第一条跨海大桥才正式建成通车,此时厦门成为经济特区已经11年,之后又于1994年升格为副省级城市(深圳1981年就成为副省级城市)。

厦门,大厦之门的小城之困

一起领到经济特区的门票,深圳领到的是贵宾票,厦门领到的仅是普通票,不过这并非重点,重点在于,当厦门经济特区的版图后来扩大了,桥又通了,城市级别也提高了,厦门并没有抓住机遇,让岛内和岛外同步发展起来。

时至今日,面积仅比深圳小300平方公里的厦门,常住人口只是深圳的三分之一,GDP总量只是深圳的五分之一。

把几乎所有资源都堆积在岛内,造成岛内外形成两个不同世界的厦门走得太慢了。

灿坤实业搬离厦门前往漳州角美可能就是当年厦门发展没有注重岛外一个显著的例子。当灿坤在厦门岛内的发展遇到瓶颈,厦门居然于2002年目送它外迁到角美,而不是在岛外比如同安或后来的翔安给它一块地把它留在厦门。

这些年灿坤尽管走向没落,但它带动的角美龙池开发区如今的繁华程度,已经远远胜过和它近在咫尺的厦门海沧旧镇片区。走在龙池开发区和海沧旧镇,相信每个人都会有错觉,以为龙池才是厦门,海沧旧镇才是角美。

很难想像当时的厦门一直把重心放在岛内,以至于到了今天,厦门已经有了厦门大桥、海沧大桥、集美大桥、杏林大桥、海堤大桥、翔安隧道、BRT、地铁1号线,依然缓解不了上下班高峰期出入厦门岛到处堵车的困境。

2019年底就要通车的地铁2号线,2020年也会通车的海沧隧道,还有已经开工建设的翔安大桥,这些新增加的通道会缓解厦门的交通压力吗?但愿会,厦门的岛内和岛外,不要再新建桥隧了吧?还有哪个地方可以建呢?

一座157平方公里的海岛,上有全国最先开通的BRT,地上有全国口碑最好的公交,下有严格意义上还不具备开通资格的地铁,以及那么多条桥隧,到了上下班高峰期还是堵堵堵,无论怎么说都不是一个好故事。

五、

最早的时候,喜欢黑厦门的人黑的是厦门的GDP总量和人口规模,还有并不高的工资水平,后来厦门的房价涨上来了,人们对厦门的黑开始集中于它的高房价。

且不管这些黑有没有道理,或者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也可能是中国网民的娱乐精神。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黑的背后,是厦门作为“大厦之门”的标杆地位,并不能得到大多数的认同。

厦门还在发展的路上,某种意义上也有“穷人出去,富人进来”式的转型,毕竟全国第四的高房价下,穷人在这座城市根本买不起房子,孩子上学又那么难,这种情形下,如果有其它去处,为什么要留下来?

当获得居住、入学等资源的门槛越来越高,厦门也正在变得越来越贵。

越来越贵的厦门,对岛内也许是一种提升和优化,对发展层次相对较低,还需要大量人口进驻的岛外,显然未必是好事。

岛内外发展的极不平衡,正在考验厦门运营者的智慧。

如今“跨岛发展”正在推进中,喊了许多年的“岛内外一体化”终于越来越听得到楼梯响也看得到人下来。然而,最好的时间窗口已经错过了,如果早20年,从灿坤搬离厦门的那个时间点开始像今天一样大力开发岛外,厦门不会像现在被黑得这么厉害。

多说一句,“岛内外一体化”是不可能的,那更多是一种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口号,“合理分工,缩小岛内外的差距”才是更有可行性的务实之举。

六、

除非历史再给厦门一次机会,把它的行政区域再扩大,否则厦门无法复制北上广这种一线城市的发展模式,也走不了正在往千万以上人口冲刺的武汉、杭州、西安、成都等准一线城市的发展道路。

问题在于,要扩到多大呢?西安、成都、武汉、杭州等都是8000甚至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土地面积,厦门只有区区的1700平方公里,谁能给厦门那么多土地,让它能以扩大数倍的面积和这些城市一起争一线城市的头衔?

深圳的版图只比厦门大300平方公里,却跻身四大一线城市之一。深圳的成功足以告诉厦门,行政区域的大小不是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

对厦门来说,审视自己发展进程中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比起扩大行政区域更有意义。

毕竟,弹丸之地的岛内人挤人,广阔天地的岛外人烟稀疏,这种景象说明厦门还不是一座成熟的城市。你信吗?在厦门,不管是在菜市场还是到政府窗口办事,能说闽南语会有更多便利,这无关歧视或排外,只是说明厦门还不够成熟,都市化更谈不上。

这也折射出另一面,厦门自身内部还有足够的潜力可以挖掘,岛外的土地够,人口的增量空间更是很大,寄望于版图扩大,不如厦门自己努力。

按我们对城市等级的划分,厦门已经错过发展成为一、二线城市规模的最佳时间窗口,如今在这些大城市面前,厦门俨然就是一座小城。

这不意味着厦门已经没落于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相反,作为一座城市治理在国内排得上前几名的城市,未来厦门应该坚持走一条把城市做精的路。

七、

说厦门小,确实跟上面提到的城市相比是很小,但把眼光往外看,厦门并不小,和新加坡、台北、香港这几座城市比,厦门大得多。

新加坡:面积720平方公里,人口564万;台北:面积272平方公里,人口275万;香港:面积1100平方公里,人口745万;厦门:面积1700平方公里,人口411万。

这几座城市,新加坡是厦门最好的老师,长久以来厦门的城市规划和治理一直在借鉴新加坡,这大概跟厦门和新加坡很深的渊源有关。

新加坡在厦门设有领事馆(厦门只有三个领事馆,都是东南亚国家设立的,另外两个是菲律宾和泰国);2017年厦门华侨银行重建开业,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亲自出席;创办厦门大学的陈嘉庚先生及当了厦大16年校长的林文庆先生都是新加坡华侨……厦门和新加坡之间有太紧密的联结纽带。

如果说厦门已经没有像北上广深包括武汉、杭州等城市那样有宏大城市叙事的机会,把自己运营成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最好的城市,厦门则有足够的底气。

事实上,现在的厦门已经配得上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最好的城市。放眼全国,不粗放地比GDP总量和人口规模,厦门在城市规划治理方面同样是头部城市之一。

厦门还可以更好,缩小岛内外的差距,在城市规划治理和营商贸易进一步向新加坡、香港学习,把城市做精,厦门会吸引更多来自全世界的目光。

换句话说,在国人眼里只是一座小城的厦门可以给中国城市的发展提供另一种可能,它可以成为另一种成功的范本。中国的城市,不应该只有北上广深这样一种套路。

把小城故事讲精彩,厦门同样是“大厦之门”。

八、

当明朝的戍岛官兵在厦门合力痛击倭寇;

当郑成功从厦门扬帆起航收复台湾;

当清朝政府把厦门作为经略台湾的前沿,以及管辖兴化(今莆田)、泉州、永春的兴泉永道政府所在地;

当陈化成作为福建水师提督在厦门与英国舰队周旋(陈化成后来调职北上在上海吴淞要塞与英国舰队激战时以身殉国);

当贫穷的闽南人从厦门的五通渡口下南洋讨生计;

当鸦片战争之后厦门被辟为通商口岸,后来鼓浪屿又沦为中国两大公共租界之一;

当厦门沦陷于日本侵略者之手;

当解放军在厦门主动发起金门炮战,背后牵涉的是中美之间的较量。

抗倭、收复台湾、经略台湾、通商口岸、公共租界、日本占领区、金门炮战最前沿阵地,几百年的时间里,没有哪一座城市像厦门这样扮演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角色,或震慑倭寇、或收复国土、或屈辱、或壮国威,这些角色的背后,每一个都事关国家尊严和主权。

在这层意义上,厦门作为国家的“海上门户”配得上“大厦之门”的寓意。

当然,历史上配得上“大厦之门”并不意味着现在的厦门同样配得上。“现在流行黑厦门”的调侃足以说明厦门这些年的发展出现了偏差,不管是因为高房价,还是岛内外资源配置的极不平衡,或是所谓的GDP总量小人口少工资低,都值得厦门有所检讨。

黑厦门的声音短期内不会消失,也不会完全没有。如果有一天,当有人黑厦门时,会有更多的人出来为厦门辩护、解释,那时候的厦门,一定是讲了一出精彩的小城故事,得到了大多数的认同。那个时刻,就是厦门重现了历史上“大厦之门”的荣耀。

厦门,大厦之门的小城之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