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水河畔的水上苗寨——柳塘

巫水河畔的水上苗寨——柳塘

  柳塘苗寨坐落在綏寧縣關峽苗族鄉境內巫水河畔,花園閣國家溼地公園核心地帶,是一個依山傍水,只有五十多戶人家兩百來人口的自然村落,原屬石江平村,現屬花園閣村。這裡風光旖旎,被稱為“仙境桃花源”和“中國畫裡的水上苗寨”。

  柳塘,一個頗有詩意的名字,在中國的古典詩詞歌賦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如“柳塘春水漫,花塢夕陽遲。”“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柳塘風淡淡”“柳塘生細浪”等等。

巫水河畔的水上苗寨——柳塘

  以前,柳塘要作為一個苗族民俗文化研究對象,我總認為價值不高,因為柳塘古苗寨在三十多年前修建江口塘電站時,已被毀掉了,以前的青一色窨子屋,現在只剩青磚殘瓦和蜿蜒曲折的青石板路,且已經沉睡水底,河水已經湮滅了這裡歷史的風塵。現在的柳塘寨子是從河岸下邊往山腰整體上移了幾十米,移民搬遷後建成的新民居,從以前的青磚瓦屋變成了如今的青瓦木屋,但依然保存了以前依山傍水和比鄰而居的風格。

  春暖花開的時節,我隨一群民俗研究愛好者來到了柳塘。

巫水河畔的水上苗寨——柳塘

  四月的柳塘,群山聳翠,煙雨迷濛,一潭綠水,輕煙瀰漫。依山傍水而建的幹欄式木房子密集地聚在一起,就像是漂浮在碧波盪漾的潭水之中的一群畫舫,“水上苗寨”的美稱名符其實。

  柳塘在當地苗語的讀音為“夠陡”(近音,苗語裡很多語言無法拼音,只能用近音),意思是楊柳樹圍住的河塘。據考證,柳塘苗寨建寨至少在一千年以上的歷史,據寨中老人所藏康熙版的李氏家譜記載:“天禧四年真宗(即宋真宗)二十三年(公元1020年),仕公於梨樹遷徙於此,與土人楊氏同居焉。”梨樹,又稱梨樹坊,今屬關峽苗族鄉插柳村,唐末戰亂時期,駐武岡王城的馬王(史載為楚南兵馬巡按都督)李可進辭官隱居此地,李可進在此隱居後,娶土著苗人楊竹鳳為妻,融入苗民社會,並繁衍生息,這裡便成了綏寧及周邊縣李氏的發祥地之一。由此可見李氏遷居柳塘已有近千年的歷史,而楊氏屬“飛山蠻”部族,是這裡的世代土著苗族,其歷史可追溯到漢朝或者更早的時期。據傳,這裡的苗族楊姓部族本無姓,三國時期,蜀漢政權征伐古黔中地區時,諸葛亮因苗族“尤公”(蚩尤)之父為楊勞,遂賜部落為楊姓,及到現在關峽苗語中“尤”“楊”讀音相同。今天,柳塘苗寨居住的只有楊姓和李姓,兩個姓氏的人親如一家。

巫水河畔的水上苗寨——柳塘

  據寨子裡的老人們講,柳塘歷史上最繁盛的時期有三百多戶人家。為了證明這段歷史,老人們帶我們來到寨子後山上,指給我們看那些已經廢棄多年,但依然保存完好的地窖,共有三百多個。按寨子裡流傳下來的款約(款約為苗族村寨古時的一種自我管理的民主議事制度,即合款。)規定,後山為寨子裡的公有山,不論貧富,每家只能在這裡擁有一塊畲土和一個地窖,畲土和土窖只能繼承,永久不得買賣和轉讓,有“分家分畲分窖,去家留畲留窖。”之款。柳塘以前有款約石碑數塊,還記載了寨子裡款約的很多事項,修電站時,已淹沒在水底。老人談起寨子里人口減少的原因,據說當年吳三桂反清時,綏寧是一個主戰場,戰後發生過大瘟疫,柳塘人雖然躲過了兵燹,卻躲不過瘟疫 ,寨子裡的人或死或逃,十去八九,幾百年過去了,到現在柳塘還只有五十多戶兩百來人。

巫水河畔的水上苗寨——柳塘

  柳塘地處在湘西南最大的水道巫水河畔,歷史上擁有巫水河中游最好的碼頭,能停泊各類船隻和木排,航運業發達,手工業也非常發達。柳塘的手工業主要生產各類精美的竹器和紙張,銷往洪江有沅江沿岸商埠。柳塘的陶瓷燒製和青磚(稱三六九式古磚)燒製非常著名。這樣的古老文明程度,在湘西南各少數民族村寨是比較高的。我們甚至還可以將柳塘苗寨的歷史向前推到兩三千年,或更遠的時期。巫水河下游的洪江市發現了7600年前的高廟文化遺址,高廟文化會不會從古商城洪江沿巫水河輻射到中游的柳塘呢?可惜那些古老的痕跡都已淹沒在水下,只憑傳說而沒有確鑿的證據。然而天不負柳塘,我們的田野調查還是取得了突破,取得了證據,雖然這些證據只能證明柳塘一千年左右的文明史,可這就足以說明,湘西南的苗瑤侗等少數民族並不是史籍上說的“蠻荒之地”,他們並沒有一直過著住山洞草棚的原始野蠻生活。綏寧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苗寨,叫大園古苗寨,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古村落,這裡的宋元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的建築材料——青磚,其燒製地就是柳塘。這裡還保存著一座近千年的古老房子,房子的青磚上至今仍清晰地看到這樣的記載:“恭賀柳塘造此磚,自己勞心不用錢,一紋當做千紋使,累得身疼骨不痊。”從這四句話裡,我們得得到這樣的兩方面信息:一是修建這座房子的磚是在柳塘這個地方燒製。關峽苗語區叫“夠陡”(漢譯名柳塘)的地方從古至今只有一個。二是這座房子的主人為了省錢,自己親自到柳塘燒製了青磚。這座房子大多數磚塊的表面都很粗糙,留下了很多茅草的痕跡,制磚坯的水平是業餘的,但燒製出窯的磚又體現了非常專業的水平,到現在這座房子已歷經近千年,其磚仍然完好無損。這說明該房子的主人自己到柳塘制的磚坯,然後請當地專業的師傅掌窯燒製,從而證明柳塘的青磚燒製技術水平和同時期的漢族發達地區比,已處於同一水平。目前有一些怪現象,一些大城市來的專家學者,到湘西南來研究少數民族歷史文化,他們從出發時起就帶著腦海裡已經形成了的固定思維方式,認為少數民族只有資格住山洞、窩棚、簡陋的房屋,那才叫做“原生態”,或是“理所當然”,一旦看到高程度古文明的少數民族村寨,就認為是早已被漢化了的少數民族,這實則是大謬之極。苗瑤侗作為中華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曾經有過輝煌的史前古文明,是中華文明創造者之一,這是史學界都無法否認的事實。

巫水河畔的水上苗寨——柳塘

  柳塘有兩座大窯,一座在河邊,稱為老窯,據說有上千年的歷史,可惜淹沒在水下,無從考證。還有一座窯在後山上,稱為新窯,據說也明朝時候的了,修水庫時,移民搬遷,一戶人家就在窯前場坪裡起了房子,將窯洞口攔住,但窯還在,保存完好。我在寨子里老人們的帶領下,看到了這座窯,窯洞門建在實土高壙中,由於窯門被泥土和廢渣填埋已所剩無幾,人不能進去。據說,這座窯燒一次磚能修建一座四排三間的窨子屋。據寨子裡的老人講,這兩座窯兼有燒磚和燒陶瓷兩種功能,除了燒製青磚青瓦,還燒製廉價的瓦罐、瓦盆、瓦缸等等。這兩座磚窯直到上世紀人民公社時期還在使用,上世紀七十年代修建電站時,老窯被水淹沒,倖存下來的磚窯也因移民搬遷而廢棄。這座還保存完整的磚窯到底有沒有歷史研究價值,還有待於文物專家的挖掘和考證。

巫水河畔的水上苗寨——柳塘

  柳塘苗寨處在巫水河畔,有綏寧通往廣西的古驛道經過,水陸交通都很便捷,直到綏寧修通公路以前,這裡一直是經濟和文化比較活躍的地方。通了公路後,特別是修建了江口塘電站水庫後,古道和水路的所承載的原有功能徹底喪失,柳塘苗寨成了地處偏僻閉塞之地。喪失了交通優勢之後的柳塘苗寨,卻保住了良好自然生態環境、純樸的鄉風民俗和較為完整的苗族傳統文化遺存,如苗族巫儺文化、龍燈(吊龍)、苗醫藥、傳統竹藝等等。

  每逢歲暮,五穀歸倉,柳塘苗寨每年都要組織祭祀祖先的儺戲。楊姓敬“飛山聖公”,李姓敬“澤廣大王”,家庭敬“祖婆神”,以祭祀先祖(或先祖的恩人)和還願娛神為主,祈求來年家族(家庭)人丁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事業如願等等。儺戲中有大量的勸人從善,自娛自樂的節目,如山歌對唱、合唱、獨唱,為祖先歌功頌德的純戲曲,跳儺舞、上刀山、下火海、跳油鍋等等表演。表演者有專門的隊伍,稱師公,而有相當部分節目要村寨的人參與互動表演.完整的儺戲有八十個大節目,一百多個小節目,演出時間最長可達七十二個小時,也就是三天三晚不間斷。巫儺文化在柳塘苗寨流傳久遠,至今不衰,是研究苗族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的寶庫。

巫水河畔的水上苗寨——柳塘

  每年春節,柳塘苗寨都要耍龍燈。柳塘龍燈在綏寧縣竹紙類製作的龍燈中最負盛名,無論是在工藝製作方面,還是舞耍方面,都極具觀賞性的。龍燈由竹篾扎制骨架的若干只燈籠組成,燈籠外糊皮紙,紙上或是直接彩繪龍鱗,或是貼剪紙彩龍鱗,內點自制紅蠟燭。龍燈由三條龍組成,一條為主龍(又稱金古老龍、節龍)和兩條為陪龍(又稱雌雄龍、提龍)。主龍分龍頭、龍身、龍尾共九節長1米左右的燈籠組成;陪龍由每隻長約40釐米的吊燈籠組合而成,分提(吊),每提(吊)由五個燈籠組成,兩條陪龍可以長短不一,龍頭、龍身、龍尾相連一體,分別由十三提(吊)或十五提(吊)組成,根據龍身色彩不同又分青紅兩龍。耍龍燈最精彩處是兩條陪龍在夜晚中的飛舞。耍龍燈時間為正月除夕前擇吉日開燈,至十五元霄節左右吉日收燈。柳塘人在耍龍燈時還唱一種曲調優美的龍燈歌。

巫水河畔的水上苗寨——柳塘

  柳塘苗寨還有很多的民俗活動,如三月三寨子裡的人,不管男女老少,人人都戴地菜花,唱山歌,五月初五楊姓過端午,五月十五李姓過大端午,賽龍舟,七月十五放河燈等等。這此民俗至今還完好保存。

巫水河畔的水上苗寨——柳塘

巫水河畔的水上苗寨——柳塘

  柳塘新綠卻溫柔。柳塘的溫柔讓人留住了鄉愁,讓身處現代社會浮燥的心有了一塊寧靜的棲息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